中國駐緬甸使館遇襲事件

1967年6月爆发的中国-缅甸关系交恶的事件

中國駐緬甸使館遇襲事件,是指1967年6月爆發的中國-緬甸關係交惡的事件。

事件背景

編輯

文化大革命開始後,中央文革小組要求國內有關部門向中國各駐外使館和領館寄送大量毛澤東著作、語錄、像章和「文革」宣傳品,對外宣傳中國的極左做法,引起許多國家對中國的懷疑、不滿和反感[1][2][3]。期間,中國同已建交的或半建交的40餘個國家中的30個國家先後發生了外交糾紛,有些國家瀕臨斷交[1][2][3]

1967年6月,中國駐緬甸使館不顧緬甸政府的勸阻,強行向旅緬華僑和緬甸國民散發《毛主席語錄》、毛澤東像章等,此舉引起緬方的不滿[1][3]。在歷史上,英國殖民者曾在緬甸成立了一個組織,並向緬甸的年輕人發送一種徽章,參加該組織的成員都要佩戴這種徽章,目的是效忠英國女王[1]。因此,緬甸方面對像章的事特別敏感和忌諱,而緬甸政府曾制定法令,不允許學生佩戴外國徽章[1][3]

事件經過

編輯

1967年6月,部分華僑學生因戴毛澤東像章與校方發生糾紛,中緬雙方民眾多次發生衝突[1][3]。6月23日,中國大使館就此向緬甸外交部提出抗議,遭緬方拒絕[1][3]。當天,緬甸政府封閉了中國女子中學、華僑女子中學,此後又無限期關閉了9所華僑中學和小學[3]。當地中緬雙方民眾多次發生衝突,造成數十名華僑和學生死亡[1][3]。6月27日、28日,在緬甸首都仰光,緬甸民眾包圍並衝擊中國駐緬甸大使館,儘管緬甸政府調來了軍隊到現場勸阻,但還是有一些人沖入了大使館,導致中方援緬的一名經濟專家被殺害[1][4]

6月28日,中國政府向緬甸政府提出最緊急最強烈抗議。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在給緬甸駐華使館的照會要求緬甸政府立即採取緊急措施,制止事態的進一步惡化,保證中國大使館和其他中國機構、中國派往緬甸負責中國貸款工程的人員和中國僑民人身和財產的安全,歸還被劫去的中國國徽,嚴懲兇手。6月29日,中國政府發表聲明,最強烈最嚴重抗議緬甸政府反華排華,決定不再派回駐緬大使,並將根據情況的發展採取其他必要措施[5]

事件後續

編輯

自6月29日起,北京幾十萬群眾連續在緬甸駐華大使館門前舉行聲勢浩大的遊行示威,在緬甸駐華使館外的牆上和門前馬路兩旁,貼滿了密密層層的聲討大字報和大標語[1]。為此,周恩來打電話給中國外交部、北京衛戍區司令員傅崇碧,強調:群眾只許在使館外面示威,絕不能沖入使館,更不能傷害使館人員[1]。在衛戍區部隊的嚴密控制和疏導下,連續幾天的群眾示威都沒有出現沖砸緬甸使館的情況[1]。到了7月初,又有一些造反派操縱部分群眾準備衝擊緬甸駐華大使館,周恩來及時制止了這一行動[1]。但在7月3日,在天安門廣場召開了有10萬人參加的午門抗緬大會,會後大批群眾還是湧向緬甸駐華使館,並打砸了使館的一些設施[3][6]。截止7月3日,到緬甸使館前抗議示威的人數累計超過100萬[3]

根據後來的中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國外交部部長黃華回憶,緬甸政府曾一再表示,願同中國保持友好關係,不願意把關係搞得很緊張[1]。而在中國,由於受到文革極左思潮影響,中央文革小組認為,報紙的調子可以高於政府聲明、群眾的調子可以高於報紙,要逼緬甸同中國斷交[1]。周恩來阻止了逼緬甸政府同中國斷交的極左做法,周恩來認為,不怕斷交還可以說得過去,這是被動的,如果逼它斷交則變成我們是主動的[1]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黃華. 文革时期的荒诞外交. 《共識網》. 香港中文大學. [2020-03-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3) (中文). 
  2. ^ 2.0 2.1 惠風. 文革时期荒诞外交:强迫非洲人接受红宝书. 多維新聞. 2015-01-20 [2021-03-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23) (中文).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卜偉華. 文革中的外交極左問題 (PDF). 《二十一世紀雙月刊》. 2006, (95).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9-25). 
  4. ^ 《中華人民共和大典》編委會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 1994.06: 942. ISBN 7-5017-2924-7. 
  5. ^ 陳東林,杜蒲主編;王國軍,張鳳東副主編. 1949-2009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实录=60YEARS'DOCUMENTARY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第3卷 神州板荡(1966年-1976年) 上. 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 204. 
  6. ^ 張塞等主編. 中国国情大辞典. 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 1991.08: 295. ISBN 7-80035-8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