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旱災史
中國自古經常飽受天災、旱災、水災、瘟疫襲擾。鄧拓(鄧雲特)編著的《中國救荒史》中介紹:「中國歷史上水、旱、蝗、雹、風、疫、地震、霜、雪等災害,自商湯十八年(前1766年)至紀元後1937年止,計3703年間,共達5258次,平均約每6個月強便有災荒一次。」其中,旱災共1074次,平均約每3年4個月便有1次。[1]袁林在《西北災荒史》中統計出隋至民國(581-1949年)期間陝西發生旱災652次,甘寧青地區有601次。李約瑟統計,在過去的2100多年間,中國共有1600多次大水災和1300多次大旱災。陳達在《人口問題》中統計,自漢初到1936年的2142年間,水災年份達1031年,旱災年份達1060年。[2]旱災(drought)其實即是缺乏水,農產品因此而枯萎,導致饑荒。乾旱大部分發生在中國北方地區。水災則多在江南地區。
先秦
編輯商朝建國不久便發生罕見旱災,旱情持續長達數年之久。《呂氏春秋·季秋紀·順民篇》記載:「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於是翦其髮,其手,以身為犧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至」。
成湯十八年至二十四年(前1766-1760年間),曾有連續七年的大旱,《漢書·食貨志》載:「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管子·輕重篇》亦載:「湯七年旱,民有無子者。」管仲還認為:「善為國者,必先除其五害。」[3]
《太平御覽》八十三引《竹書紀年》:「文丁五年,洹水一日三絕」。
《淮南子·俶真訓》載:「殷紂時,嶢山崩,三川涸。」《國語·周語》載:「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
《詩經》有「旱既大甚,滌滌山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4]以及「浩浩昊天,不駿其德;降喪饑饉,斬伐四國。」[5]的描述。《詩經·大雅·雲漢》二章:「后稷不克,上帝不臨。」《集傳》:「言后稷欲救此旱災而不能勝也。」
厲王二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前858-853年),連續六年大旱。[6]
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史載「三川竭,岐山崩」,[7]三川即涇河、渭河、洛河。當時的哲人伯陽父認為:「山崩川竭,亡之徵也。」[8]
《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六歲穰,六歲旱,十二歲大飢。」
漢朝
編輯《鹽鐵論·水旱》:「六歲一飢,十二歲一荒。」
《史記·孝景本紀》載後元二年「大旱。衡山國、河東、雲中郡民疫」。
《前漢書·武帝本紀》載,(前114年),「四月,關東旱,郡國四十餘饑,人相食」。
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郡國大旱,「賜田宅什器,假與犁、牛、種、食。」[9]
王莽建平四年(前3年)發生大旱災。《漢書·王莽傳》載:王莽時,「連年久旱,亡有平歲,北邊及青徐地,人相食……饑民死者十七八。」
東漢安帝初,「連年水旱災異,郡國多被飢困……時饑荒之餘,人庶流迸,家戶且盡。」[10]
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穀損傷,民物流遷。」[11]
《後漢書·楊終傳》載楊終上疏:「今以比年久旱,災疫未息。」
南北朝
編輯北朝北魏太安四年十二月,文成帝下詔說:「六鎮、雲中、高平、二雍、秦州,遍遇災旱,年穀不收。其遣開倉廩以賑之。」[12]
太和十一年(488年),「大旱,京都民飢,加以牛疫,公私闕乏,時有以馬驢及橐駝供駕挽耕載。詔聽民就豐。行者十五六,道路給糧稟,至所在,三長贍養之。遣使者時省察焉。」[13]
太和十二年,「是歲,兩雍及豫州旱飢。明年,州鎮十五大饉。」[14]
南朝宋大明年間有旱災。沈約在《史臣曰》說,「大明之末,積旱成災,雖敝同往困,而救非昔主,所以病未半古,死已倍之。並命比室,口減過半」。[15]
南朝梁天監元年(502年)「吳越,是歲大旱,斗米五千,人多飢死。」[16]
正光二年八月,「今春夏陽旱,谷糴稍貴,窮窘之家,時有菜色。」崔光上表:「秋末久旱,塵壤委深,風霾一起,紅埃四塞。……霜旱為災,所在不稔,饑饉荐臻,方成儉弊。」[17]
隋朝
編輯大業八年(612年)大旱,「時發四海兵,帝親征高麗,六軍凍餒,死者十八九。」[18]
大業十三年(617年)大旱,「時郡縣鄉邑,悉遣築城,發男女,無少長,皆就役。」[18]
唐朝
編輯貞觀初,太宗已「遣大使十三人巡省天下。諸州水旱則遣使,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19]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冬旱,至是(六月)雨 」。[20]
《舊唐書·德宗本紀》載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眾」。
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自正月不雨至於秋七月」。[21]
元和三年(808年),元稹曾任監察御史,負責賑災,他寫有《旱災自咎,貽七縣宰》:「吾聞上帝心,降命明且仁。臣稹苟有罪,胡不災我身。胡為旱一州,禍此千萬人。一旱猶可忍,其旱亦已頻。」。
宋朝
編輯《文獻通考》卷301記載,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南方大旱,種粒皆絕,人多流亡,因飢成疫,死者十二三。」
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平江主簿王夢雷在湖南大旱饑荒,寫下一首《勘災詩》,「散吏馳驅踏旱丘,沙塵泥土掩雙眸。山中樹木減顏色,澗畔泉源絕細流。處處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無收。下官雖有憂民淚,一擔難肩萬姓憂。」。
紹興二十九年(1159年)江浙郡國,秋旱。[22]
開禧三年(1207年)夏秋,久旱,大蝗。[22]
元朝
編輯元世祖至元七年(1270年),「諸路旱蝗,告飢者令就食他所。」[23]
明朝
編輯洪武十二年(1379年)詔曰:「廣平所屬郡邑天久不雨,致民艱於樹藝,衣食不給。……今年夏秋稅糧悉行蠲免,以蘇民力。」[24]
洪武三十年(1397年),「鬰林州旱,莊稼失收,次年乃飢。」
《明英宗實錄》載:天順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銅鼓、五開等府衛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飢殍者不可勝記。」
嘉靖元年、十年、十一年、十七年、二十四年、二十九年、三十四年陝西連年大旱。[25]
《烈皇小識》:「先是天啟丁卯,陝西大旱。澄城知縣張耀采催科甚酷,民不堪其毒。有王二者,陰糾數百人聚集山上,皆以墨塗面。王二高喝曰:『誰敢殺張知縣?』眾齊聲應曰:『我敢殺!』如是者三,遂闖入城。守門者不敢御,直入縣殺耀采。眾遂團聚山中。」
《鹿樵紀聞》說:「崇禎改元之歲,秦中大飢,赤地千里。白水王二者,鳩眾墨其面,闖入澄城,殺知縣。」
崇禎四年,「冬,延安、慶陽大雪,民飢」。
崇禎十年,「是夏,兩畿、山西大旱。秋七月,山東、河南蝗,民大飢」。
崇禎十二年,「六月,畿內、山東、河南、山西旱蝗」。
崇禎十三年(1640年),河南「大旱遍及全省,禾草皆枯,洛水深不盈尺,草木獸皮蟲蠅皆食盡,人多饑死,餓殍載道,地大荒」。河南內黃縣蘇王尉村發現的《荒年志》碑記崇禎十三年時「斗麥價錢六百文,斗米價七百文,斗豆價四百文」。
崇禎十四年,「六月,兩畿、山東、河南、浙江、湖廣旱蝗」。
清朝
編輯《濟南府志》記載康熙四年,「春飢,免順治十八年以前民欠賦糧並發帑分賑。六月大旱,飛蟲蔽天,墜地如蜣螂」。
乾隆二十年(1755年),「紹興秋收大歉。次年春夏之交,米價斗三百錢,丐殍載道。」[28]
乾隆五十年(1785年)有十三個省受旱,「草根樹皮,搜拾殆盡,流民載道,餓殍盈野,死者枕藉」。
清光緒元年至四年間發生丁戊奇荒,尤以光緒三年(1877年)四年(1878年)為重,「河南全省大旱,夏秋全無收,赤地千里,大饑,人相食。」又山西境內「無處不旱」,「河東兩熟之地,災者八十餘區,饑口入冊者不下四五百萬。」[29]是年8月1日,山西巡撫曾國荃奏摺曰:晉省報災州已有57處,饑民200餘萬,後來「赤地千有餘里,饑民至五六百萬之眾。」[30]據12月10日奏報統計,全省被旱10分(顆粒無收)者16個州縣;被旱9分者13個縣;被旱8分者30個縣;被旱7分至5分以下者還有9個縣。[31]
中華民國大陸時期
編輯民國成立至抗戰前的二十六年之間,至少有十五年的時間發生水、旱等災荒[32]。
1920年華北大旱災,陝西、河南、山東、直隸、京兆大旱,數十萬流民逃荒至東北[33];同時段發生1921年湖南饑荒。
民國十八年年饉,這場災荒則導致了中國陝西、河南、甘肅多達數百萬人喪生,陝西省人口銳減三分之一。
1942年河南饑荒[34],據當時的國民政府統計,這一年總共造成了360萬老百姓餓死。《河南省志》記載1942年:「安陽苦旱,二麥未收,秋禾盈尺又未結實;淇縣山丘顆粒未收;洛寧二麥收成不佳,早秋旱死,晚秋未出土。」河南《鞏縣縣誌》也記載:「民國三十一年,大旱,幾近絕收,加之日軍侵略釀成大災,農民多以樹皮、雁屎、觀音土充飢。」
中華人民共和國
編輯至今中國依舊是旱災頻發,幾乎是無年不荒,缺水成為中國全國境內最迫切的問題。2006年內蒙古蘇尼特草原持續旱災[35][36][37]。2006年5月中旬以來,重慶市遭遇大旱災。2009春,乾旱波及中國12個省份,河北南部、山西東南部、河南西南部等地一度達到特旱。2010年初,雲南、貴州為中心的五個省份已達到特旱。2019年,中國多地出現嚴重乾旱[38][39][40]。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鄧拓文集》第二卷第41頁,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 ^ 周德鈞:《乞丐的歷史》
- ^ 《管子·度地》
- ^ 《詩經·大雅·雲漢》:「旱魁為虐,如惔如焚。」
- ^ 《詩經·小雅·雨無正》:「浩浩昊天,不駿其德。」
- ^ 《史記·周本紀》
- ^ 《國語》卷1《周語》
- ^ 《史記·卷四·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 ^ 《漢書·平帝紀》
- ^ 《後漢書·樊宏列傳》
- ^ 《後漢書·陳王列傳》
- ^ 《魏書》卷五《高宗紀》
- ^ 《魏書·食貨志》
- ^ 《魏書》卷一百五之三《天象志三》
- ^ 《宋書·孔季恭、羊玄保、沈曇慶傳論》
- ^ 《隋書·天文志》
- ^ 《魏書》卷六十七《崔光傳》
- ^ 18.0 18.1 《隋書》卷二十二,〈五行志上〉,頁636。
- ^ 《新唐書》卷49上《百官志四》。
- ^ 《資治通鑑》卷199
- ^ 《資治通鑑》卷236
- ^ 22.0 22.1 《宋史》
- ^ 《元史·世祖本紀》
- ^ 《明太祖實錄》卷一二四
- ^ 《明史》卷三十〈五行志〉
- ^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台北:商務印書館,1987年,第55頁。
- ^ 竺藕舫:《中國歷史上的旱災》
- ^ 汪輝祖:《病榻夢痕錄》上卷
- ^ 王錫倫《丁丑奇荒記》
- ^ 《曾忠襄公奏議》卷八
- ^ 《山西通志》八十六卷
- ^ 鄧雲特:《中國救荒史》(1937年,初版;北京:商務印書館,一九九三年影印第一版),頁四○~四八
- ^ 李文海, 1994, 《中國近代十大災荒》第六章「1920年北五省大旱災和甘肅大地震」
- ^ 據《宋任窮回憶錄》提到晉冀魯豫根據地冀南軍區:「一九四二年春,天旱無雨,夏糧收成無幾。春旱持續發展,旱情波及十幾個縣,許多地方大秋作物無法下種,致使秋收所獲甚微。一九四三年災情更為嚴重。先是旱災,自春到秋久旱無雨長達八個月。許多水井幹涸,河水斷流,甚至人畜的飲水都成了問題。」河南《前鋒報》記者李蕤寫道:「旱災燒死了他們的麥子,蝗蟲吃光了他們的高粱,冰雹打死了他們的蕎麥,到秋天,最後的希望,又隨着一棵棵的垂斃的秋苗枯焦。」
- ^ China. 國家民委. 中国民族. 民族團結雜芝社. 2006: 21 [2021-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1) (中文).
|issue=
被忽略 (幫助) - ^ 一带一路沿线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特征分析. BEIJING BOOK CO. INC. 2018: 244 [2021-09-01]. ISBN 978-7-5375-868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04) (中文).
- ^ 中国红十字年鉴. 台海出版社. 2006: 381 [2021-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9-08) (中文).
- ^ 近期中国部分地区出现严重干旱 专家:降水异常偏少.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8-09).
- ^ 长江中下游持续干旱,安徽抗旱应急响应提升至Ⅲ级.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2).
- ^ 中央气象台预报:全国降水减少,安徽、江西、浙江再次面临干旱. [2019-11-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15).
參考書目
編輯- 李文梅等《中國近代十大災荒》
外部連結
編輯-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06).
- ^ 中国灾害查询系统(公元前205年-1839年;1840年-1948年;1949年之后).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