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H·亞阿隆

以色列土壤科学家

丹·H·亞阿隆(1924年5月11日—2014年1月29日),以色列傑出的土壤學家。亞阿隆在乾旱地區和地中海地區土壤學以及古土壤學領域貢獻卓著。在土壤學的分支學科,譬如土壤科學的歷史、哲學與社會學方面,同樣頗有建樹。

丹·H·亞阿隆
Dan H. Yaalon
Yaalon於1998年
出生Hardy Berger
1924年5月11日
捷克斯洛伐克烏赫爾堡
逝世2014年1月29日(2014歲—01—29)(89歲)
以色列梅瓦塞萊特錫安
公民權捷克
以色列
母校瑞典農業科學大學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知名於土壤科學
土壤學
獎項Sarton Medal (2000), Dokuchaev Award (IUSS, 2010)
科學生涯
機構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博士導師Avraham Adolf Reifenberg

亞阿隆的研究生涯,前後逾六十載(1950年-2014年)。終其學術生涯,亞阿隆一直是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INQUA)及國際土壤協會(ISSS,後更名為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IUSS)的會員,並積極參與其學術活動。亞阿隆因其在科學史方面的貢獻被授予薩頓獎;因其在土壤學基礎研究領域的成就被授予道庫恰耶夫獎(該獎被譽為土壤學界的諾貝爾獎)。

童年

編輯

丹·H·亞阿隆1924年5月11日出生於捷克斯洛伐克的烏赫爾堡(位於今捷克共和國境內)。父親雨果·J·伯傑和母親艾莎·傑利內克都是猶太人,家族經營紡織業生意。亞阿隆有兩個姐姐,蒂塔和斯特拉,是家裏的第三個孩子。

據家人回憶,亞阿隆從幼年開始,即好鑽研,熱衷探索周圍世界;學習成績亦十分優異。按照家族傳統,童年時期,亞阿隆參加了「馬卡比青年團」。「馬卡比青年團」是猶太人世界錫安運動的一個組成部分,旨在引導鼓勵猶太青年移民以色列。

10歲之前,亞阿隆的童年平順幸福。10歲那年,父親倏然辭世,幸福童年也嘎然而止。5年之後,即1939年,納粹德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亞阿隆的家庭也隨之四分五裂;家人生活也徹底改變。[1]

大屠殺時期

編輯

1939年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後,猶太人的處境日漸惡化。這時母親建議亞阿隆離開佔領區。同年,亞阿隆離開烏赫爾堡,前往布拉格並參加了當地的「返國青年」學校(一種猶太青年移民以色列的預備學校)。布拉格的三個月時間裏,亞阿隆獲得了學校所提供去丹麥實習的機會。這一實習項目屬於錫安運動的農業培訓項目,旨在幫助預備移民以色列的猶太青年。亞阿隆登上了駛往丹麥的火車,與前來送別的母親揮手道別,心中隱約覺得:這或許便是永訣了。未料得,這真成了與母親的最後一面。

與母親道別之後,15歲的亞阿隆邁上了漫長艱險的旅程:途徑德國,前往北歐。到達北歐後,好歹能覓得一寸德軍還未佔領土地,暫時寄宿棲身下來。亞阿隆首先輾轉到了丹麥。在丹麥的很長一段時間裏,亞阿隆需要避難藏身,覓食果腹。但境遇好轉時候,亞阿隆即千方百計設法繼續學習。1943年9月,亞阿隆進入哥本哈根皇家獸醫和農業大學學習。可惜不過短短兩個月,丹麥亦告淪陷,亞阿隆繼而被迫逃亡瑞典[1]

抵達瑞典後,亞阿隆立志繼續學業。於是立即申請進入烏普薩拉的瑞典農業科學大學學習。亞阿隆的申請,得到了當時瑞典著名的土壤化學家三特·埃米爾·馬特森(1886-1980)的熱烈歡迎;馬特森甚至安排亞阿隆作了自己的助手。這一時期,亞阿隆獲得了一系列寶貴的科學研究經驗。正是這一時期,亞阿隆進行了人生第一次土壤剖面觀察。

 
內格夫的亞阿隆

1944年,戰爭已經進入最後階段。這時,亞阿隆選擇返回捷克斯洛伐克,在捷克軍隊義務服役。直到這時,亞阿隆對於大屠殺,對於家人經歷的種種,尚是一無所知。直到戰爭結束,亞阿隆才發現,摯愛的母親被送到了集中營,先是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特雷津集中營,後來又轉移到波蘭境內的奧斯威辛集中營。意識到家人無一倖免,亞阿隆離開了捷克斯洛伐克,再次回到丹麥,繼續學業。1947年7月亞阿隆完成農業科學(土壤化學)專業的學習,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1]

學術生涯

編輯

丹·H·亞阿隆學術生涯長達六十餘載(1950-2014)。1950年,逢希伯來大學甫建立土壤科學系,亞阿隆找到了當時該系教授亞伯拉罕·阿道夫·萊芬伯格(1899-1953),申請進入該系學習。鑑於其本科階段學習經歷、所取得成績及贏得讚譽,亞阿隆很快開始博士研究。亞阿隆的博士論文題目是,約旦河谷地區土壤鹽分的積聚。[2]對於這一研究,亞阿隆抱有極大熱忱,也付出許多心血。研究詳細實驗報告1952年由亞阿隆及其同事-學生梅爾·里格比共同發表,是亦為亞阿隆的處女作。[3]

 
內格夫的亞阿隆

美中不足的是,由於身體欠佳,萊芬伯格教授對亞阿隆指導有限。萊芬伯格教授因病於1953年去世後,亞阿隆隨即轉至所羅門·拉比科維奇(1899-2000)[1]門下,繼續進行博士研究。1954年,亞阿隆完成學業,獲得博士學位。畢業後,亞阿隆獲得博士後職位,前往英國洛桑實驗站交流。博士後交流結束後,亞阿隆於1955年回到以色列,曾短期在海法一家化肥研究廠工作。這一階段,亞阿隆在科研方面獲得了引人矚目的成果(亞阿隆首次對以色列土壤從黏土礦物學方面所進行了研究)。[3]

1957年,亞阿隆獲得了希伯來大學講師職位;從此一直在希伯來大學進行教學研究,直到70歲退休。由於亞阿隆在土壤膠體方面的前期研究,他的研究重點一直集中於土壤細顆粒組分和土壤質地,也正由於此,關於大氣降塵的研究貫穿他的整個研究生涯。

1965年,在亞阿隆的呼籲下,國際第四紀研究聯合會(INQUA)採納 「古土壤學」這一詞條[1],並創立古土壤研究委員會;此後,國際土壤科學聯合會(IUSS)也成立了古土壤研究委員會。[4][5] 1966年,亞阿隆提出了 「人為成土作用」 概念,將人類活動定義為土壤形成的一大重要因素。這在當時是一項重大理論創新。[6]

1970年8月,在荷蘭阿姆斯特丹,INQUA和IUSS聯合舉辦了一次學術研討會,主題是《母質和土壤年齡》。這一里程碑式的學術會議得以召開,得益於亞阿隆、羅伯特·魯赫(1918-1993)及費迪南德·馮·拜倫(1905-1975)三位學者長期通信,努力推動。這次會議的成果,最終收錄在《古土壤學:學科起源及本質,古土壤測年》一書中,由亞阿隆編輯出版。[7]該輯收錄了29篇多學科論文,很快得到了學術界認可,成為一部經典論輯。該輯亦收錄了亞阿隆的論文《時間和空間範疇內土壤的形成過程》。該文提出了土壤體系的動態模型,並區分了土壤平衡過程的兩大類型:一、以不同速度達到平衡狀態的過程;二、不可逆或自行終結的過程。該文中,亞阿隆進一步深入探討這兩大類型,並以土壤初始狀態和相對穩定性為基礎,進行了土壤診斷特徵的分類研究。[8]

1973年,亞阿隆與其學生以利以謝·加諾(1935-2011)共同發表了一部學術著作。該專著認為,第四紀東地中海區域,大氣粉塵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9] 同時該專著也探討了粉塵的全球模式,以及具體的分佈路徑。另外,亞阿隆在書中指出:石灰石風化紅土的紅色,來源於大氣攜帶粉塵中的鐵氧化物。這與主流的觀點大相逕庭。萊芬伯格等學者認為,紅土的紅色來源於母基岩中的碳氧化物。[1]亞阿隆搜集列舉的證據充分而有力,由是推翻了主流觀點。[1] 隨後,亞阿隆的觀點(第四紀土壤的形成過程中,大氣粉塵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得到了全世界學界的廣泛認同。亞阿隆也憑藉原創性的研究,躋身世界級的著名學者行列。後來,有人問到亞阿隆,在整個學術生涯中,哪一項是其最重要的研究成果。亞阿隆回答,其一生中最重要的學術貢獻,非粉塵和土壤之間的相互關係莫屬。

1975年,亞阿隆發表了《土壤形成的概念模型:土壤形成函數可解嗎?》一文。[10] 這篇文章試圖解決基本理論問題,故而引起了廣泛關注。該研究中,亞阿隆巧妙地闡述了土壤形成中量化研究的複雜性。鑑於這篇文章的重要貢獻,1977年INQUA選舉亞阿隆擔任該聯合會古土壤學委員會主席。同一時期,亞阿隆負責編輯了Geoderma期刊學術專輯:《古土壤對揭示氣候和岩石地層的重要性》。該專輯收錄了加拿大渥太華舉行的同名研討會上討論的文章,亦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學術論輯。

1994年,亞阿隆從希伯來大學退休,時年70歲,已然超過法定退休年齡兩年。之後,雖然只是偶爾返校,但亞阿隆利用家中幾千冊藏書,繼續寫作、編輯及評論等工作不輟。1997年,亞阿隆發表了重要論文,提出地中海地區的土壤非常獨特,進而探討了「為什麼這一地區土壤與眾不同」 。[11] 這一研究中,亞阿隆首先闡述了地中海氣候的全球特徵,繼而集中討論了環地中海區域特殊情況。在探討地中海地區土壤和景觀特徵時,該研究對典型的地中海環境條件、地形學、地球化學、土壤學及人類活動對地中海生態系統影響等方面進行了廣泛而詳細的概論。

亞阿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壤發生過程領域。但他在土壤科學其他領域,例如土壤科學的歷史、哲學和社會學等方面,同樣做出了重大貢獻。在ISSS土壤科學歷史工作組(現為IUSS4.5委員會—土壤科學的歷史、哲學與社會學)建立過程中,亞阿隆起到了主導作用。

亞阿隆的諸多出版物中,很值得關注的是,1997年參與編輯的《國際視角下的土壤科學史》。[12] 該書收錄了一系列的協議,從這些協議可以看出,在不同歷史時期,人類對於土壤的理解和態度是如何發展衍化的。對於亞阿隆研究土壤科學所採用的方法,本書亦有很好的反映。該書中,亞阿隆重點論述了土壤學各分支學科如何隨早期農業學者對土壤特性的認識而發展建立。

亞阿隆對科學研究的熱情,貫穿一生;直到生命的最後階段,仍有著述。經過數年時間撰寫,亞阿隆自傳2012年出版,名為《亞阿隆的故事:對科學的熱情,對錫安的執著》。[1] 甚至在生命的最後兩年,亞阿隆又花了大量時間閱讀考古學以及地質考古學文獻。2013年夏,亞阿隆的身體狀況開始惡化。2014年1月,在家人陪伴下,亞阿隆於以色列梅瓦塞萊特錫安與世長辭。

家庭生活

編輯

亞阿隆十分看重家庭,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家人,也算是對在大屠殺時期失去親人的一種補償了。1952年,亞阿隆與妻子瑞塔.辛格結婚。這對伉儷的美滿婚姻持續了58年。二人攜手建立了一個充滿愛的家庭。婚後不久,亞阿隆一家選擇定居基里亞·摩西(該社區位於西耶路撒冷)。他們育有二子:長子大衛(1953)和次子烏利(1956)。1975年,亞阿隆闔家搬到了耶路撒冷北部的米塔爾山社區。1997年又從米塔爾山遷到了位於耶路撒冷城外的梅瓦塞萊特錫安。辭世時,亞阿隆已經是七個孩子的爺爺了。[1]

獲獎、榮譽及影響

編輯
 
亞阿隆青年科學家獎 - 正面

亞阿隆為人謙遜,但學術生涯中獲獎甚富。鑑於亞阿隆在土壤科學史領域的卓越貢獻,比利時根特大學於2000年向亞阿隆頒發了薩頓獎章(該獎公認為科學史領域的最高獎項)。2010年,IUSS授予亞阿隆道庫恰耶夫獎(譽為土壤科學界的諾貝爾獎),以表彰亞阿隆一生在土壤發生學及相關土壤科學領域所做出的傑出貢獻。

此外,亞阿隆是英國、德國、俄羅斯三個國家土壤科學學會的榮譽會員。2001年,以色列地質學會授予亞阿隆榮譽會員身份;2008年,美國地質學會亦授予亞阿隆榮譽會員身份;1998年,亞阿隆被IUSS授予榮譽會員稱號;亞阿隆同時也是INQUA終身榮譽會員,及格魯吉亞第比利斯大學榮譽博士。

 
亞阿隆青年科學家獎 - 背面

亞阿隆辭世不久,IUSS於2015年4月在維也納自然資源和生命科學大學(BOKU)和烏赫爾堡專門召開了學術研討會以紀念亞阿隆及其學術貢獻。[13] 隨後CATENA設專刊紀念亞阿隆並刊登部分研討會成果。[14] 2016年,IUSS決定設立丹∙亞阿隆青年科學家獎章,每四年於世界土壤學大會期間頒發一次。 [15]

部分出版物

編輯

亞阿隆出版的文章、書籍章節及評論、會議論文、科研簡訊、百科全書詞條以及被頻繁引用的摘要等,合計超過200餘篇。亞阿隆也負責編輯出版了許多土壤發生及相關土壤科學領域的經典論文集。亞阿隆是CATENA期刊創刊編輯之一;同時是CATENA、Geoderma以及Soil Science期刊的編委成員。亞阿隆諸多出版物中,影響最著者列舉如下:

  • 1971—《時間和空間範疇內土壤的形成過程》[8]
  • 1973—《第四紀粉塵對於土壤的影響》[9]
  • 1975—《土壤形成的概念模型:土壤形成函數可解嗎?》[10]
  • 1983—《氣候、時間以及土壤發育》[16]
  • 1997—《地中海地區的土壤:為何與眾不同?》[11]
  • 1997—《國際視野和語境下的土壤科學史》[12]
  • 2000—《刨根問底:為什麼土壤和土壤科學事關重大?》[17]

亞阿隆的完整出版物,參看CATENA期刊《丹.H.亞阿隆紀念刊》(146期)編者注,第3-9頁。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1.4 Yaalon, Dan H. A Passion for Science and Zion: The Yaalon Story. Jerusalem: Maor Wallach Press. 2012. 
  2. ^ Yaalon, D.H., 1954.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aline Irrigation Water on Sodium Adsorption and Permeability Characteristics of Calcareous Soils. PhD dissertation, The Hebrew University of Jerusalem, Jerusalem.
  3. ^ Yaalon, D.H., 1955. Notes on the clay mineralogy of the major soil types of Israel. Bulletin of the Research Council of Israel. 5B, 168–173.
  4. ^ Yaalon, D., 2001. Proposal for a Commission on PALEOPEDOLOGY. 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100, pp. 46-47.
  5. ^ IUSS, 2004. 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104, pp.7,13.
  6. ^ Yaalon, D.H., Yaron, B., 1966. Framework for man-made soil changes–an outline of metapedogenesis. Soil Science. 102, 272–277.
  7. ^ Yaalon, Dan H. Paleopedology: Origin, Nature and Dating of Paleosols. Jerusalem: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and Israel Universities Press. 1971. 
  8. ^ 8.0 8.1 Yaalon, D.H., 1971. Soil-forming processes in time and space, in: Yaalon, D.H. (Ed.), Paleopedology: Origin, Nature and Dating of Paleosol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Soil Science and Israel Universities Press, Jerusalem, pp. 29–39.
  9. ^ 9.0 9.1 Yaalon, D.H., Ganor, E., 1973. The influence of dust on soils during the Quaternary. Soil Science. 116, 146–155.
  10. ^ 10.0 10.1 Yaalon Dan H. Conceptual models in pedogenesis: Can soilforming functions be solved?. Geoderma. 1975, 14: 189–205. 
  11. ^ 11.0 11.1 Yaalon Dan H. Soils in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what makes them different?. Red Mediterranean Soils. Catena (Special Issue). 1997, 28: 157–169. 
  12. ^ 12.0 12.1 Yaalon, Dan H.; Berkowicz, S. History of Soil Science: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dvances in GeoEcology 29. Reiskirchen: Catena Verlag GMBH. 1997. 
  13. ^ Stahr, K., Sauer, D., Ottner, F., Itkin, D., (Eds.) 2015. Transactions of the Dan H. Yaalon Symposium at the Universit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Life Science (BOKU), 2015, Vienna and Uherske Hradiste. The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and Land Evaluation, Hohenheim University (Institut für Bodenkunde und Standortslehre der Universität Hohenheim), Hohenheim, Germany.
  14. ^ Stahr, K., Itkin, D., Ottner, F., Verrecchia, E.P., (Eds.) 2016. Dan H. Yaalon Memorial Issue. CATENA, Vol. 146, pp. 1-154.
  15. ^ IUSS, 2004. Bulletin of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of Soil Sciences 129, pp.12-13.
  16. ^ Yaalon, D.H., 1983. Climate, time and soil development, in: Wilding, L.P., Smeck, N.E., Hall, G.F. (Eds.), Developments in Soil Science 11A, Pedogenesis and Soil Taxonomy, 1. Concepts and Interactions. Elsevier Science Publishers B.V., Amsterdam, pp. 233–251.
  17. ^ Yaalon Dan H. Down to earth. Why soil – and soil science matters.. Nature. 2000, 407: 301.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