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軍營明代京營三大營之一(其餘兩營為神機營三千營[1]

明太祖時設大都督府,以節制中外諸軍,京城內外置大小二場,分教四十八衛卒。成祖北遷後,增為七十二衛。永樂八年(1410年)始分步騎軍為中軍,左右掖,左右哨,稱為五軍。除在京衛所外,每年又分調中都、山東、河南、大寧各都司兵16萬人,輪番到京師操練,稱為班軍。十二營、圍子手營、幼官舍人營、殫忠營、效義營附五軍營中。五軍營設提督內臣一人,武臣二人,掌號頭官二人,大營坐營官一人,把總二人。各軍營設坐營官一人,馬、步軍隊把總各一人。 平時操練營陣。皇帝親征時,五軍分駐於外,為作戰主力。[2]

軍前衛、牧馬所、騰驤左衛、騰驤右衛、茂陵衛、獻陵衛、龍虎衛、蕃牧所、通州左衛、留守中衛、大寧中衛、永陵衛、留守右衛、永清左衛、神武中衛、景陵衛、羽林前衛、通州右衛、忠義前衛、龍驤衛、奠靖所、康陵衛、神策衛、瀋陽左衛、瀋陽右衛、義勇前衛,以上衛分隸五軍營。[3]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明史》卷八十九
  2. ^ 內容摘自吳晗,〈明代的軍兵〉,《讀史劄記》(文學史料研究會印行),頁92-141。
  3. ^ 《大明會典卷之一百三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