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日宣(Stewart Yui,1890年—1958年),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中國政治學家。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涯

編輯

余日宣的祖父為農民,父親余文卿聖公會牧師。余日宣沒有念過小學,在家由父親教授中文,1907年畢業於武昌文華中學,後入文華大學,獲得文學士學位。1912年夏,余日宣考入清華學校,1913年畢業。1913年秋,他留學美國,先入威斯康辛大學學習,後轉入普林斯頓大學政治系,1917年獲政治學碩士學位。1918年秋回國。回國途經倫敦,英國首相大衛·勞合·喬治曾經稱讚他英語很流利,談吐非常從容。[1][2]

歸國後,他任武昌文華大學教授。不久,他轉任南開中學教員,教英文西洋史,後來兼任該校教務長。在南開中學,他是周恩來吳國禎等人的老師。[3]

在清華

編輯

1920年,余日宣轉任清華學校政治學教授,他和美國教授魁格雷明尼蘇達大學政治學教授)也是清華大學首批政治學教師。[3][2]1926年秋,清華大學政治學系成立,余日宣擔任第一任系主任,當時該系教授有錢端升鄭麐劉師舜等人。1928年6月,奉軍退出北京,校長溫應星向外交部請辭,余日宣隨即被北京政府外交部派為清華學校代理校長。同月,清華學校南京國民政府接管,指派梅貽琦做校務代理,余日宣遂不再代理校長。1928年8月,羅家倫任清華大學校長,同時余日宣任教務長。1928年國立清華大學成立後,同為留美歸國學者的余日宣吳之椿浦薛鳳先後主持清華政治學系,使該系教學深受美國影響。[1]在清華時,他曾開設過「公民學」 、「比較法制」、「政治學」、「遠東政治」等課程。[3][1]

從南京到上海

編輯

1928年至1929年9月,他任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中校英文秘書,為馮玉祥翻譯演講集。後來,他在上海銀行下設「銀行業傳習所」搞培訓工作。[3]

在滬江

編輯

1930年,余日宣應滬江大學校長劉湛恩的邀請到滬江大學任教。此後他從1930年到1952年一直在滬江大學任教。其間,他曾在聖約翰大學上海臨時大學兼職授課。1935年,他接替滬江大學政治與歷史學系的創始人、美國人韓森,任該系系主任,此後他逐漸使該系以國際關係為專業特色。抗日戰爭時期,滬江大學宣佈停辦,部分滬江大學校友在上海另外興辦了滬江書院[4],院長朱博泉,院務長鄭章成(負責處理日常)院務,教務長為林卓然,會計主任為鄭世察,院務會由朱博泉、余日宣鄭章成、林卓然、李好善、鄭世察、涂羽卿、陳其善組成。該書院還設有附中,李好善任主任,陳其善等人任教師。該書院主要教員均為原滬江大學教員,余日宣任滬江書院社會科學系主任(該係由政治系改稱)。[3]

抗日戰爭勝利後,滬江大學復校。1947年夏,該校文學院院長李好善辭職,余日宣接任,並繼續任政治系主任。當時,余日宣、韓森蔡尚思被學生稱作政治系「三劍客」。1948年,滬江大學教務長林卓然退休,余日宣兼任教務長。[3]

中國人民解放軍佔領上海後,滬江大學校長凌憲揚離開滬江大學。1949年6月,滬江大學常務校董會議任命教務長余日宣、張春江蔡尚思三人組成行政委員會,暫時行使校長職能,同時會議通過決議規定校務委員會由校長、教務長、文、理、商學院長等14人組成。1949年8月,新的校務委員會產生,該會並未按照校董會規定產生,而是由該校校內群眾直接選舉產生,成員為18人,常務委員共5人:余日宣、蔡尚思張春江鄭建國鄭承華(學生),余日宣任主任委員,鄭建國任秘書長。校務委員會任期一年。1950年5月,校董會召開了全體會議,在上海的校董參加,余日宣和鄭章成張春江鄭世察等人列席了會議。此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修改校董會章程、重新厘定學校的辦學方針。[3]

此時余日宣任滬江大學行政委員會主席、校務委員會主任、常務委員會主席、教務長、文學院長、政治系主任。1950 年12月,上海基督教人士舉辦了上海基督教抗美援朝愛國行動大會。會上,余日宣、涂羽卿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總幹事)傳達了上海各界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代表大會的決議以及精神。此次大會通過了《上海基督教抗美援朝愛國行動大會宣言》和向毛主席中國人民志願軍朝鮮人民軍致敬電。因在滬江大學職務過多,他於1951年1月致信滬江大學校董會,希望只擔任政治系主任,辭去其他職務,但未果。1951年1月,他參加了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召集的「處理外國津貼的高等學校遺留問題」會議,會上部長馬敘倫、副部長錢俊瑞發表講話,天主教輔仁大學校長陳垣作了關於輔仁大學自改公立後的情況報告。在北京,他應九三學社之邀,參加「反美文化侵略座談會」並作大會發言。1951年2月,在他的支持配合下,滬江大學改為公立大學,接受政府資助。校務委員會成立了處理日常校務的常務會議,余日宣任主任委員,蔡尚思任副主任委員。同時,章靳以接替余日宣擔任滬江大學教務長。[3]

1952年,在思想改造運動中,滬江大學成立思想改造指揮部,余日宣任總指揮,王零(中共復旦大學黨委副書記)任副總指揮。余日宣致信周恩來希望組織滬江大學教授赴北京考察學習,後他們成行,受到周恩來劉王立明劉湛恩的遺孀)的接待。[3]

在復旦

編輯

1952年,在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時,余日宣轉入復旦大學外文系。[3][1][5]本來他將被調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但因事先未明確告知余日宣,結果余日宣向上級要求專門從事英文教學,這才被轉入了外文系。他還加入了九三學社。後來他在復旦大學退休。

1955年5月,他當選第一屆上海市政協委員。1956年9月,九三學社中央發出《關於加強對台灣廣播宣傳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決定從9月起,該社每月安排三至四人對台灣進行廣播,「擴大和平解放台灣政策的思想影響,激發台灣方面人士的愛國熱情,為和平談判創造條件」。余日宣、顏福慶倪葆春參加了第一批廣播。[3]

1958年,余日宣被打成右派。同年,余日宣因病逝世。[3]

著作

編輯
  • 余日宣,基督徒與極權國家,香港青年協會書局,1939年1月

家庭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