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薛凤(1900年2月5日—1997年1月7日),原名瑞堂逖生江苏常熟人,中华民国政治人物、学者。

浦薛凤

经历 编辑

1900年2月5日,生于江苏。父亲浦光薛十六岁便开馆授徒,是当地有名的先生。浦薛凤五岁发蒙,开始读书练字。1911年,革命初发,常熟风声鹤唳,曾到无锡荡口暂避,革命结束便转入新式学堂上学。1914年夏,从塔前高小毕业,到南京投考北京清华学校获备取,到京复试插入中等科二年级,和闻一多罗隆基吴泽霖吴国桢等同班。1921年夏,赴美留学,和张祖荫同读明尼苏达翰墨林大学。1923年夏,毕业后随陈华庚赴芝加哥,与罗隆基何浩若闻一多等人组织爱国学社。9月,入读哈佛大学,通过吴文藻结识谢婉莹等人。1925年冬,获硕士学位,因为双亲年事已高所以放弃博士学位,于1926年夏绕道欧洲返国。

回国路上遇到数位清华同学,其中一位云南籍学长华秀升正在物色一位社会科学的教授,于是应聘东陆大学。1927年4月底,接到南开大学何廉燕京大学徐淑希来信邀请北上任教,后因云南内战无法北上,恰逢同乡王受培,向浙江大学李振吾推荐前往杭州执教。1928年5月,收到老师余日宣的回信,邀请返回母校清华大学任教,后也在北京大学和北平大学兼课。1930年,受杭立武之邀组织中国政治学会。1933年夏,受清华资助前往德国柏林大学访问研究,期间结识姚从吾,后又到巴黎和伦敦访学。1937年,受邀参加庐山谈话七七事变后,随清华向南迁徙。1939年3月,应张群邀请担任国防最高委员会参事一职,由昆明飞抵重庆,兼任中央日报主笔和沙坪坝的国立中央大学教授。1944年8月,奉派出席敦巴顿橡树园会议,起草联合国宪章议条。1945年11月,调任善后救济会总署副署长,跟随政府迁往南京,因为署长更易便请辞,转任中央大学教授。行政院改组后也没有结束任何职位,在中央大学和政治大学做专任教授。

1948年,接到时任台湾省主席魏道明电,邀请担任省政府秘书长。7月20日,抵达台北就职。1949年12月,国民政府迁台,浦薛凤继续担任原职,先后与魏道明陈诚吴国桢俞鸿钧四位省主席共事,至1954年6月卸任,共计六年。[1]。离职后在政大教书。1958年8月,因为梅贻琦就任教育部长的缘故,被任命为教育部政务次长。1960年,离开教育部后回到政大。

1962年,应美国学术教育基金会之邀请,赴美在汉诺甫学院英语Hanover College桥港大学讲学。1997年1月7日,于洛杉矶去世。

与妻陆佩玉育有一女三男。

注释 编辑

  1. ^ 总统府第五局 (编). 《總統府公報》第貳肆伍號. 1949-12-31. 

参考书目 编辑

  • 《浦薛凤回忆录》三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