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華日軍,是中國抗日戰爭期間所有參與侵略中國日本軍部隊的泛稱,先後包括中國駐屯軍關東軍華北方面軍(北支那方面軍)、上海派遣軍華中方面軍(中支那方面軍)、駐蒙軍華南方面軍(南支那方面軍)、中國派遣軍(支那派遣軍)、參加攻擊中國東南沿海和長江沿岸的舊日本海軍部分軍隊。

歷史 編輯

1937年7月以前(七七事變前),日本侵略軍在中國境內只有兩支部隊:關東軍和中國駐屯軍。1937年8月31日,日軍撤銷中國駐屯軍番號,編成華北方面軍,轄第1軍和第2軍。

1937年9月11日,組建上海派遣軍,松井石根任司令官。10月7日,第16師團轉隸上海派遣軍。

1937年10月29日,組建華中方面軍,松井石根擔任司令官,將上海派遣軍(第3師團第9師團第11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第16師團)和新從日本本土調來的10月20日剛剛編成的第10軍第6師團第18師團第114師團)納入其戰鬥序列,共計9個師團。

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前夕,侵華日軍序列有: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岡村寧次大將,總參謀長小林淺三郎中將)、第十方面軍(由「台灣軍」1944年9月改稱)、中國方面艦隊、關東軍。

中國駐屯軍 編輯

中國駐屯軍原稱「清國駐屯軍」,清朝滅亡後,1912年4月(明治45年)改稱「支那駐屯軍」,駐天津山海關通縣豐臺北平等地,因軍部位於天津海光寺兵營,又被稱為天津軍。於1937年挑起七七事變。1937年8月31日,日軍大本營撤銷中國駐屯軍番號,編成華北方面軍[1]

關東軍 編輯

關東軍的前身是1905年日俄戰爭後成立的「滿鐵守備隊」。1919年,日本在關東州(包括今大連旅順金州)設立關東都督府,下設民政部和陸軍部,滿鐵守備隊和駐留師團歸屬關東都督指揮。同年,在關東都督府陸軍部的基礎上,於旅順口關東軍司令部。1931年九一八事變當晚,關東軍司令部連夜由旅順遷往瀋陽。1939年5月在諾門罕蘇聯紅軍進行諾門罕戰役,傷亡18000人,關東軍司令官植田謙吉及參謀長磯谷廉介被撤職。1942年10月,日本將關東軍司令部升格為關東軍總司令部,兵力達到頂峰。從1943年開始,隨着太平洋戰事發展,關東軍主力逐漸被抽調至太平洋戰線。1945年8月蘇日戰爭中,關東軍損失約67.7萬人,其中8.3萬人被擊斃,59.4萬人投降,而蘇軍僅傷亡3.2萬人。戰後,餘下的關東軍被送到西伯利亞從事強制勞動。[2]

中國派遣軍 編輯

華北方面軍 編輯

華北方面軍前身為中國駐屯軍,日本稱之為「北支那方面軍」。寺內壽一大將為司令官,轄第1軍第2軍,直轄第5師團、第109師團、中國駐屯混成第11旅團、臨時航空兵團。作戰地域包括河北、山西、山東、河南以及綏遠、察哈爾、江蘇、安徽、湖北等省的一部分[3]。1938年7月4日,駐蒙兵團改編為駐蒙軍,兵力約2萬5千人,編入北支那方面軍作戰序列[4]

華中方面軍 編輯

1932年1月,日本因一二八事變成立上海派遣軍。於1937年8月16日,因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而再建。1937年9月11日,日軍大本營組建上海派遣軍。1937年10月29日,組建中支那方面軍,松井石根擔任司令官,將上海派遣軍第3師團第9師團第11師團第13師團第101師團第16師團)和新從日本本土調來的10月20日剛剛編成的第10軍第6師團第18師團第114師團)納入其戰鬥序列,共計9個師團[5]上海派遣軍於1938年初被解散,其單位被拼入支那派遣軍[6]

華南方面軍 編輯

華南方面軍於1940年(昭和15年)2月9日編製成軍,編入中國派遣軍作戰序列[7]

大日本帝國海軍 編輯

 
出雲號裝甲巡洋艦1937年在上海參與淞滬戰役[8]:281

1929年,日本帝國海軍成立了海軍陸戰隊海軍陸戦隊かいぐんりくせんたい)。1932年1月23日,日本海軍巡洋艦「大井號」和第十五驅逐隊(驅逐艦4艘)運載第一特海軍陸戰隊457人和大批軍火抵達上海。次日,由旅順出發之日本航空母艦「能登呂號」駛達上海,參與一二八事變[9]:12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Sophie Lee, Education in Wartime Beijing 1937–1945 (Ann Arbor, Michigan: Michigan University, 1996), 42.
  2. ^ Surrender of the Kwantung Army. Military Memoirs. [2017-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5). 
  3. ^ 外山操・森松俊夫. 《帝國陸軍編制總覽》. 芙蓉書房出版. 1987. 
  4. ^ Wendel, Marcus. Axis History Factbook. Japanese Mongolia Garrison Army (駐蒙軍 (日本陸軍)). [2017-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2-07). 
  5. ^ 秦郁彥編『日本陸海軍總合事典』第2版、東京大學出版會、2005年。
  6. ^ Madej, Victor. Japanese Armed Forces Order of Battle, 1937-1945. Game Publishing Company. 1981. ASIN: B000L4CYWW. 
  7. ^ Wendel, Marcus. Axis History Factbook. Japanese Southern China Area Army(南支那方面軍 (日本陸軍)). [2017-01-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6-10-29). 
  8. ^ Frederic E. Wakeman. Policing Shanghai, 1927-1937.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September 1996 [2010-06-14]. ISBN 05202076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7-19). 
  9. ^ 周天度、鄭則民、齊福霖、李義彬等.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 , 編. 《中華民國史》第八卷.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