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爾諾貝爾的悲鳴

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作品

切爾諾貝爾的悲鳴》(俄語: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 Хроника будущего),也譯作《切爾諾貝爾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車諾比的聲音: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1]、《切爾諾貝爾的祭禱》等,是白俄羅斯女作家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的一部長篇紀實文學作品,採用了復調寫作手法。1997年由Остожье初版。本書記敘了發生於1986年4月26日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及後續事件,採訪了多個當事人,包括消防員、清理人、官員、撤離區居民、醫務工作者等等,超過500位受訪者。

切爾諾貝爾的悲鳴
原名Чернобыльская молитва. Хроника будущего
作者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
類型紀實文學
語言俄語
發行資訊
出版時間1997年
出版地點白俄羅斯
媒介紙本、電子書
前作鋅皮娃娃兵:聆聽死亡的聲音
續作二手時代
規範控制
ISBN978-5-86095-088-7

寫作及發表 編輯

阿列克謝耶維奇在事故發生後五年採訪了事故當事人,包括救火隊員、清潔工、政客、醫生、物理學家和普通公民。書中介紹了切爾諾貝爾事故導致的心理和個人的悲劇,並探討了其中的人類經驗,事故如何影響了普通人的生活。

該書於1997年首次在《人民之友》雜誌上發表,該雜誌的出版曾經獲獎。[2]該書全書在同一年出版。2005年該書的英譯榮獲美國全國評論圈獎。[3][4]

內容 編輯

作者在開篇引述了新聞、報告、百科全書中的記載,寫明切爾諾貝爾事故的嚴重性,而白俄羅斯則是核污染的重災區,而核燃料並未妥善處理,仍在「石棺」中封存着。接下來的引子是對一位消防員妻子的採訪:柳德米拉的丈夫瓦西里被派去了切爾諾貝爾,受到重度輻射,被移送莫斯科一家專治核輻射的醫院。儘管受到重重阻撓,她還是趕去探視,儘管懷着孕,仍陪在丈夫的身邊。瓦西里換了骨髓,仍無法躲避死神,他們的孩子也由於受到輻射在出生後不久夭折。

接下來的全書分為三個部分:《死亡之地》、《活人的土地》、《出人意料的哀傷》。在切爾諾貝爾現場,許多人不知道輻射是什麼,只關心農作,可是那些莊家和牲畜卻已經被污染。各種詭異的事情在這裏輪番上演,就好像發生了戰爭。人們變成了「切爾諾貝爾人」,仿佛是一個新出現的人種。政府封鎖了真相,甚至掃除了圖書館裏關於輻射的書籍,以建立「信心」。軍人們被瞞騙,去清理現場,卻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與什麼打交道。有人做投機買賣,把事故發生地運出的東西偷偷賣到二手市場。最後,切爾諾貝爾成了「一個比喻、一個象徵」,永久的改變了人們的思想……[5]

中譯本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車諾比的聲音:來自二十世紀最大災難的見證(首次完整俄文直譯,台灣版特別收錄核災30周年紀實攝影). [2019-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2-05). 
  2. ^ Template:Артыкул
  3. ^ Voices from Chernobyl: The Oral History of the Nuclear Disaster (Dalkey Archive Press 2005; ISBN 1-56478-401-0)
  4. ^ Voices from Chernobyl. [2017-10-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05). 
  5. ^ S.A.阿列克謝耶維奇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