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囿台,是北京市的皇家園林南苑內的囿台,現存兩座,分別為晾鷹台、三台山的南台。

晾鷹台
北京市大興區文物保護單位
地址青雲店鎮北野廠村北
分類古遺址
時代
編號1-?
認定時間1985年

綜述

編輯

南苑囿台中,歷史最悠久的是晾鷹台。元朝至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金中都舊城東北方營建大都蒙古族重視騎射,故在大都南郊的湖沼設立多處獵場。這些湖沼多被稱為「飛放泊」。「飛放」指在湖沼畔放出鷹、雕、海東青等猛禽捕殺鵝、雁,是元朝盛行的狩獵活動。如今南苑一帶的湖沼因為距離大都很近,故名「下馬飛放泊」。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立鷹坊為「仁虞院」。又在下馬飛放泊築成「晾鷹台」,建幄殿。[1]

明朝帝京景物略》記載,「城南二十里有囿,曰南海子。方一百六十里。海中殿,瓦為之。曰幄殿者,獵而幄焉爾,不可以數至而宿處也。殿旁晾鷹台,鷹撲逐以汗,而勞之,犯霜雨露以濡,而煦之也。台臨三海子,水泱泱,雨而潦,則旁四淫,築七十二橋以渡,元舊也。」[1]

元朝滅亡後,下馬飛放泊一度被廢棄。明朝永樂十二年(1414年),永樂帝下令擴充下馬飛放泊,成為南海子。四周築成土牆,辟有四門:北紅門、南紅門、東紅門、西紅門。《大明一統志》記載:「南海子在京城南十二里,舊為下馬飛放泊,內有按鷹台。永樂十二年增廣其地,周圍凡一萬八千六百六十丈。中有海子三。以禁城北有海子,故別名南海子。」文中的按鷹台即晾鷹台。永樂帝遷都北京後,每年在南海子開展大規模狩獵及練兵。明朝諸帝在南海子內興建了舊衙門提督官署、新衙門提督官署以及靈通廟、關帝廟、鎮國觀音寺等建築,還按二十四節氣建成「二十四園」,派千餘名海戶放養並看護苑內的禽獸。明朝大學士李東陽曾作詩描寫晾鷹台狩獵:「落雁遠驚雲外浦,飛鷹欲下水邊台。」[1]

漢朝許慎《五經異義》記載:「天子有三台:靈台以觀天文,時台以觀四時施化,囿台以觀鳥獸魚鱉。」所以南苑內的「台」應當統稱為「囿台」。清朝南苑內共有16座台,其中較重要者有10座。這些台都是用黃土堆築。南苑東北隅、西北隅各有3座台,分別稱大台子、二台子、三台子。東北隅的3座台又合稱為「三台山」。西紅門東北有殺虎台,南紅門以北有晾鷹台,東紅門以西涼水河畔有單台子。鹿圈村東有一座台,俗稱「土樓子」。清朝在南苑南紅門東側還建有一座「望圍樓」。[1]

功能

編輯

這些台以及望圍樓是供皇太后、皇帝等人登臨觀看八旗官兵行圍狩獵。其中,殺虎台、晾鷹台在清朝還供皇帝閱兵,康熙朝在南苑舉行大閱的地點通常在殺虎台、晾鷹台。比如康熙十二年(1673年)正月二十日,康熙帝便曾在晾鷹台大閱。後來,乾隆帝嘉慶帝道光帝同治帝等都在晾鷹台舉行過大閱之典。《皇朝通典》卷五十八記載:「駕出,作鐃歌大樂,奏壯軍容章。」其陣勢十分壯觀。由於常被用於大閱,故晾鷹台又有練兵台之稱。[1][2]

日下舊聞考》卷七十五《國朝苑囿南苑二》記載了晾鷹台:[3]

晾鷹台,在永定門外南海子內,大興縣界也。(《畿輔通志》)臣等謹按:晾鷹台,明統志亦稱按鷹台。吳偉業《梅村集》謂晾鷹台本元仁虞院。又明于慎行《榖城山房筆麈》謂元人以鷹坊為仁虞院。據此,則明之晾鷹台,元之鷹坊及仁虞院皆一地也。至元之晾鷹台,顧祖禹《方輿紀要》雲在漷縣西南。又《元史》至大元年築呼鷹台於漷州,其地距南海子凡九十餘里。元時又有鷹房在德勝門外中鄉(見明張爵《五城坊巷胡衕集》)皆別為一處,與南海子無涉。台高六丈,徑十九丈有竒,周徑百二十七丈。恭值大閱之典,例於晾鷹台舉行,詳見前帙。

聖祖御製晾鷹台詩:清晨漫上晾鷹台,八駿齊登萬馬催。遙望九重雲霧裏,羣臣就景獻詩來。

乾隆三十六年御製射虎行:虎圈養虎林丞守,官家備物無不有。飼以久徒費以多,殪之毎試佽飛手。南苑殪虎宜何處,往例晾鷹台陳旅。虎槍比肩立周阹,於莬欲避無去所。出柙莫問誰之過,曵尾那有猛風作。檻中積威約致然,馬遷語固非虛播。彎弧偶亦射斃之,比孱兔耳何足竒。木蘭昔乃真射耳,(乙亥秋,木蘭行圍,虞人報有虎,率虎槍擊刺,虎忽逸出,眾莫敢攖。其日,有厄魯特新附者來觀,因馳安吉驄追及之,壹發而殪。曽作射虎行紀其事。)憶子布言今弗為。

臣等謹按:射虎行御製詩為晾鷹台紀述事實之作,恭載卷內。


乾隆帝在乾隆四年(1739年)、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先後在晾鷹台檢閱八旗兵陣。北京故宮博物院乾清宮保存有一幅《乾隆大閱圖》。乾隆帝71歲時作《新衙門行宮雜詠書懷》回憶此圖:「大閱戊寅畫像斯,據鞍英俊儼鬚眉。」此圖是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帝在晾鷹台閱兵的寫照,為郎世寧畫。[1]

日下舊聞考》卷七十四《國朝苑囿南苑一》記載了南苑大閱:[3]

康熈二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幸南苑大閱,擇南苑西紅門內曠地,八旗官兵槍炮按旗排為三隊。聖祖仁皇帝率皇子等擐甲,前張黃蓋,內大臣、侍衛、大學士及各部院大臣均扈從,後建黃龍大纛。聖祖仁皇帝周閱八旗兵陣閱畢,駕還行宮,特降敕諭,申明軍令,宣示於大閱之地。是日未閱前,官兵均賜食,閱後賜酒。(《大清會典》)

凡大閱吉期,由欽天監選擇。先期二日,武備院設御營賬殿於南苑晾鷹台,帳殿後設圓幄,恭候皇帝躬御甲冑。既成列,兵部堂官奏請皇帝閱操,駕臨晾鷹台圓幄,躬擐甲冑,扈從、內大臣、侍衛親軍等均甲冑,奏請親閱隊伍。內大臣、兵部堂官前導後扈,大臣及總理演兵王大臣隨從,御前大臣侍衛、乾清門侍衛、滿洲大學士等均隨行,其次豹尾班侍衛隨行,又次黃龍大纛隨行,又次上三旗侍衛按次隨行在火器營兵之後。首隊之前自左至右閱隊一周,還御晾鷹台帳殿。兵部尚書進前跪奏請鳴角,帳殿前蒙古畫角先鳴,次親軍海螺傳令,海螺以次遞鳴聲至鹿角前,首隊次隊海螺齊鳴,舉鹿角兵聞擊鼓而進,鳴金而止,麾紅旗則炮槍齊發,鳴金則止,如此九次,至第十次連環齊發,鳴金三次乃止,滿洲炮至第七次停發。連環發畢,鹿角分為八門,首隊前鋒護軍驍騎排開駐立,次隊亦隨進,候鳴螺皆聲喊前進,兩掖應援兵亦斜向前進,以次及殿後兵進,鳴螺而回。大閱禮成,駕御圓幄,釋甲冑,駕還行宮。每旗應賞饌筵五十席,豬二十,羊二十,並薪炭等物,於大閱日黎明,王大臣等並內務府官尚茶尚膳人等公同監看,務令暖食周徧。(同上)臣等謹按:大閱全儀及官兵器械旗纛槍炮金鼓各有定數,詳見《大清會典》,茲不備載。

乾隆四年御製大閱詩:時狩由來武備修,特臨南苑肅貔貅。龍驤選將頗兼牧,天駟掄材驥共騮。組練光生殘雪映,旌旗影動朔雲浮。承平詎敢忘戎事,經國應知有大猷。

乾隆二十三年御製仲冬南苑大閱紀事詩:廿年一舉寧為數,(乾隆己未大閱至今,蓋廿年矣。)周禮分明節候論。便設軍容示西域,(時哈薩克布魯特塔什罕回人等皆令預觀)佇看露布靖堅昆。(邇日盼將軍兆惠喜音,殊切於懷。)好齊以暇千旓颭,既正還奇萬炮喧。風日晴和士挾纊,非予恩也總天恩。

臣等謹按:南苑大閱御製詩,謹繹有關紀述事實者,恭載卷內,余不備錄。

晾鷹台也是清朝皇帝觀看虎槍營侍衛獵虎、獵熊之所。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83歲的乾隆帝還到晾鷹台觀看獵虎。[1]

元朝時,在晾鷹台常辦詐馬活動。「詐馬宴開挏酒香,割鮮夜飲仁虞院。」到清朝時,詐馬活動已被賦予更多政治色彩。清朝皇帝宴請少數民族部落盟長時,請其賞「詐馬之戲」,「馴而習之於驅策之中,意至深遠也。」[1]

遺存

編輯

南苑囿台大部分在清朝末年逐漸被夷平,不是闢為耕地,就是建成村莊。南苑西北隅的大台子、東北隅的三台山,因為分別建成大台子村、三台山村,故大台子、三台山作為地名沿用至今。如今,在南海子一帶還保留下兩座台,即南海子東北隅三台山的南台,以及南海子南紅門以北的晾鷹台。[1]

晾鷹台位於北京市大興區南宮西北1.5公里處。1956年9月對晾鷹台進行了實測,晾鷹台佔地面積約60畝,頂部略平,約廣15畝。後來因為在周邊取土、造田,到1982年時,晾鷹台高10多米,佔地面積約40畝,比1956年已略縮小。1985年,晾鷹台被列為大興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2]

參考文獻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