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受恩Margaret E.Barber)(1866年—1930年),英國女傳教士,以對中國基督徒領袖倪柝聲王載的影響而著稱。

和受恩

兩次來華

編輯

1866年,和受恩出生在英國薩福克郡的比森豪(Peasahall),父親是一名車輪修理匠。1895年,她作為英國聖公會傳教士第一次來華,次年2月抵達香港,3月初抵達福州,最初和另外兩名女傳教士一同在福州附近的鄉下傳教,後來回到福州,任教於聖公會在倉前山開辦的陶淑女中。在那裏她熱心、努力的工作,但是在7年後受到嫉妒同事的誹謗,她學習十字架的功課,「若是拇指與小指爭論,只會叫頭受到傷害,因此我當離開這所學校。」於是她選擇默默地離開。1909年,她在英國受到諾威治市(Norwich)的薩里教堂潘湯先生的影響,接受浸禮,並脫離聖公會。1911年,她42歲時第二次來華,這次她是沒有差會支持供給的獨立傳教士,住在閩江口附近、馬尾羅星塔渡口對岸荒僻的鄉村白牙磹(今屬長樂市營前街道),以廉價租到山坡上美國公理會退修傳教士的一棟平房舊木屋,房東是開辦孤兒院的院長夏姊妹。後來,在這裏又加入一位從英國來,比她小20多歲的外甥女黎愛蓮(M.L.S.Ballard)教士。

白牙潭20年

編輯

在白牙潭山坡上的小屋,和受恩過了20年卑微、隱藏的生活(1911-1930),沒有外面轟轟烈烈的工作,只是默默地為着中國禱告。不久她領會到,以自己外國女傳教士的身份,難以取得成效,必須要興起中國青年傳道人。10年之後的1921年,一艘中國軍艦停泊在白牙潭,23歲的海軍軍官王載被和受恩住宅中的詩歌所吸引,上岸拜訪[1]。不久他辭去海軍軍官,專門傳道。福州聖公會三一書院18歲的學生倪柝聲在前一年由於余慈度的傳揚而歸向基督,並前往上海余慈度的聖經學校接受短期訓練,當他回到福州時,余慈度將他介紹給和受恩,不久倪柝聲在和受恩處受浸。王載的弟弟王峙是倪柝聲的同學,而且兩家都住在南台島,他們和周圍的一些青年人如王連俊陸忠信等都熱烈追求信仰,他們在福州街頭傳揚福音,發生一次很大的復興,並開始在南台島的聚會。他們也沒有任何差會支持,只憑信心生活。不接受固定的薪給;不借貸;不題捐。最終他們對全世界的基督徒產生了長遠的影響。

教導青年傳道人

編輯

1920年代,福州的這一批中國青年傳道人,包括倪柝聲王載、王連俊等,都經常來到和受恩那裏尋求幫助。她對他們的訓練非常嚴格,常常嚴厲地責備他們。例如總是以年幼的應當順服年長的為由,要求倪柝聲不論是否有道理,都要學習順服年長5歲的王載[2]

和受恩是影響倪柝聲最大的一位屬靈前輩。是她將弟兄會內里生命派的著作介紹給倪柝聲,由此將中國早期福音的性質轉入追求屬靈生命經歷的階段。倪柝聲評價她的屬靈經歷相當之深。「她是一位在主里頂深的人」,後來倪柝聲在1933年訪問歐洲、接觸了許多基督徒領袖後,評價說:「我真不容易能再找到一位可與和教士相比的,也許有一位弟兄可以。」[3]他形容她是一個發亮的基督徒,只要走進她的住處,立刻覺得神在那裏。什麼時候他去見一見和教士,和她談一談主,讀一讀聖經,就叫他知道自己是不夠的。

1930年2月底,和受恩罹患腸炎,當年去世,年63歲。她離世時身無別物,僅遺聖經一本給倪柝聲。裏面有一句話:「為己我無所求,為主我求一切。(I want nothing for myself,I want everything for the Lord!)」,恰切的描繪並解釋了她的一生。她葬於白牙潭的山巔的西國公墓。黎愛蓮教士繼續留在白牙磹,直到1950年離開。

關於和受恩的資料非常罕見。

詩歌

編輯

和受恩只留下一些詩歌。其中有一首著名的詩歌是《神阿,你名何等廣大泱漭》:

神阿,你名何等廣大泱漭!
我今投身其中,心頂安然;
有你夠了,無論日有多長;
有你夠了,無論夜有多暗。
你是我神!全有!全足!全豐!
你能為 我創造我所缺乏;
有你自己,在我回家途中,
無論有何需要,都必無差。
我的神阿,你在已過路上,
曾用愛的神跡多方眷顧;
故我敢再投入你的胸膛,
因信心安,讚美你的道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金彌耳:《中流砥柱-倪柝聲傳》
  2. ^ 倪柝聲個人的見證,1936年10月18日講於鼓浪嶼
  3. ^ 默默无闻的女传教士----和受恩. [2007-1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