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
太平軍二破江南大營是1860年(清咸豐十年)2月至5月,太平軍再次擊破圍困天京(今南京)的清軍江南大營的戰役。
1858年初,清廷欽差大臣和春、提督張國樑、署理提督周天受率兵圍困天京,再次營建江南大營,並設大營於天京城東。1860年1月底至2月,清軍連續攻佔了天京城西北的下關、九湫洲,天京危在旦夕。咸豐十年二月,金陵遲遲未克[1]。在此緊要關頭,總理朝政的干王洪仁玕與忠王李秀成商議後決定採用「圍魏救趙」的策略。
兵圍杭州
編輯2月10日,李秀成率大軍2萬餘人抵達南陵,再繞過寧國府(今宣州市),於24日攻佔廣德,留部分軍隊駐守後,率主力輕裝奔襲杭州。侍王李世賢則率兵由虹星橋東攻湖州,掩護李秀成攻打杭州。3月中旬李秀成率精兵偷襲杭州未遂,轉而采強攻,仍然未果。李秀成於是在清波門外挖掘地道至城牆下並埋上地雷,3月19日晨,城牆被炸塌數丈,太平軍攻入了杭州城[2],浙江巡撫羅遵殿自盡。
江南大營糧餉多來自浙江,浙江也是朝廷財賦重地,杭州危急,清軍極其驚慌。清廷聞迅後,急令和春分兵增援杭州。和春迫於咸豐帝嚴旨屢催,不得不從江南大營分兵1.3萬增援杭州,總兵劉季三、游擊梁成桂各帶兩千人駐紮高淳、東壩,副將向奎率兵二千援湖州,總兵張玉良統兵二千由蘇州、常州援浙。張玉良部星夜兼程,3月23日,全軍趕到杭州。
擊破江南大營
編輯4月4日,李秀成見調離江南大營的清軍目的達成,遂在城上多樹旗幟,虛設疑兵,便悄悄撤出杭州率部揮師北上。4月18日在安徽建平(今郎溪)聚齊各路將領,兵分兩路回救天京:一路由輔王楊輔清率領,攻取高淳、東壩、溧水,直扺天京南郊的秣陵關;另一路由李世賢率領,攻佔溧陽、句容後南攻佔天京東南的淳化鎮。4月27日英王陳玉成奉天王洪秀全天京令,則率部由江北來援,太平軍號稱10萬,形成了對江南大營的反包圍之勢;4月29日夜英王見對岸砲響紅光,10萬雄師自浦口渡江返回援天京。
5月2日,太平軍兵分五路,發動總攻,李世賢部自北門洪山、燕子磯,李秀成部自堯化門,劉官芳、陳坤書部自高橋門,楊輔清部自雨花台,陳玉成部自善橋方向。五路太平軍連日冒雨出擊,與清軍大戰。5月15日,陳玉成部首先突破大營,清軍苦心經營多年的江南大營再次被摧毀,和春負傷,江南提督張國樑潰走丹陽[需要消歧義],廣西提督張玉良也敗退,署湖南提督周天受敗往寧國。天京之圍基本解除,並且攻陷丹陽、常州、無錫、蘇州、江陰、宜興、長興、吳江、平望、嘉興、崑山、太倉、嘉定、青浦、松江等城[3]。
結果
編輯江南大營雖號稱五六萬眾,但虛伍缺額[4],閻敬銘曾批評說:「吾聞江南大營未敗時,諸將錦衣玉食,倡優歌舞,其廝養皆吸洋煙,莫不有桑中之喜,志溺氣惰,賊氛一動,如以菌受斧。」[5]江南大營的再潰,使清廷對於其以往所依恃的綠營軍,完全失去了信賴。曾國藩、左宗棠與湘軍的崛起開啟同治中興的序曲。
1860年2月,湘、楚軍攻克太湖、潛山等地,太平軍陳玉成及捻軍張洛行等部戰敗,「軍興數年以來,僅見之大戰」,[6]安慶險象漸現。但天京統帥部下令陳玉成主力前往解天京之圍,陳玉成只好率主力吳如孝、劉昌林部東下。曾國藩遂趁機調湘軍曾國荃部圍困安慶,1861年安慶淪陷,1864年天京相繼淪陷。[來源請求]
參看
編輯註釋
編輯- ^ 《東華續錄·咸豐朝》,卷九有咸豐十年二月嚴旨斥責:「上年和春親往常州與何桂清商議籌餉,許乃釗又赴浙勸捐。原為速克金陵起見,乃僅克九洲一處,殊不滿意。若不及早圖維,因循日久,以後餉需難繼,和春身為統帥,其能當此重咎耶?」
- ^ 《平定粵寇紀略》,卷九,頁12云:「賊之撲杭州,只圖分我兵力,以解金陵之圍,不意全未設防,致為所陷。是以大營兵到,即踉蹌而逃。」
- ^ 《東南紀略》,頁5載:「所有守(常州)城兵勇,已於三十日晚散去,城外各營亦大半潰,丹陽大營潰兵繼之。奔無錫者十之七,奔江陰者十之三,所過村莊,輒肆淫掠。惟江陰之申江民團,齊心協力,拒殺甚眾。」
- ^ 《陶風樓藏名賢手札》,第五冊,邵懿辰致曾國藩函。
- ^ 陳繼聰: 《忠義紀聞錄》,卷三,頁14。
- ^ 胡林翼:《克復太湖縣城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