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世高(?—大約2世紀),本名,字世高,來自西域安息帝國,故稱「安」。原為太子,後出家為佛教僧人[1],和支婁迦讖並列為東漢時期佛經翻譯的重要人物。

生平

編輯

年幼時以孝行聞名,聰敏好學,並精通外國典籍、七曜五行、鳥獸之聲、醫方異術,無不暢達[2]。約130年,他因不安於世俗生活,將王位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精研阿毘曇禪經,歷遊西域諸國[3]。於漢桓帝即位初年(約147年)隻身東來。建和二年(148年),游步洛陽,通習漢文。在中原大約二十年,弘法譯經[4]。東漢末年,漢靈帝即位時(約170年左右),中原動蕩不安,安世高避禍江南,曾先後到豫章、丹陽、會稽等地宣揚教義,講解佛典。曾至廣州,最後於會稽(浙江紹興)遭誤傷身亡[5]

安世高所譯佛典以說一切有部禪經毘曇學為主[6],世稱「善開禪數」(禪定法數)。釋道安法師譽其譯作:「義理明晰,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

翻譯作品

編輯

安世高的譯籍,《出三藏記集》卷二載出35部40卷,還具體列出所譯經名。安世高譯經時,往往把自己的解釋加進去,其中《四諦》、《口解》、《十四意》、《九十八結》,道安認為似乎是安世高所撰。《口解》是講經的記錄,類似於講義[6]

安世高的譯籍歷經散佚,現存22部26卷,呂澂編著的《新編漢文大藏經目錄》所列如下[6][7]

序號 出三藏記集》所載 序號 呂澂《目錄》所載 附註
1 安般守意經(安錄云小安般經) --- 後來在日本天野山「金剛寺寫卷」中發現
2 陰持入經 1 陰持入經 本經可與《藏釋英語Petakopadesa·第六章》對照[8]
3 百六十品經(出增一阿含) ---
4 大十二門經 --- 後來在日本天野山「金剛寺寫卷」中發現
5 小十二門經 --- 後來在日本天野山「金剛寺寫卷」中發現
6 大道地經 2 道地經 修行道地經經抄
7 人本欲生經 3 人本欲生經 中阿含97經:大因經、長阿含:大緣方便經(同本異譯)
8 道意發行經 ---
9 阿毘曇五法經 4 阿毘曇五法行經 阿毘達磨品類足論·辨五事品(同本異譯)
10 七法經(又云阿毘曇七法行經,今闕) ---
11 五法經 ---
12 十報經(出長阿含) 5 長阿含十報法經 長阿含經10經:十上經(同本異譯)
13 普法義經(一名具法行,出長阿含) 6 普法義經 真諦《廣義法門經》(同本異譯,出中阿含),梵語經題:Arthavistara
14 義決律(或云義決律法行經,出長阿含) ---
15 漏分佈經(出長阿含) 7 漏分佈經 中阿含111經:達梵行經(同本異譯)
16 四諦經(出長阿含) 8 四諦經 中阿含31經:分別聖諦經(同本異譯)
17 七處三觀經(出雜阿含) 9 七處三觀經 雜阿含42經(同本異譯)
除七處三觀經,還混入《積骨經》,《九橫經》,及44篇(對應增支部經)的雜經[9]
18 九橫經(出雜阿含) 10 九橫經 附於七處三觀經
19 八正道經(出雜阿含) 11 八正道經 雜阿含784經(同本異譯)
20 雜經四十四篇(出增一阿鋡,今闕) 12 雜經四十四篇 呂澂認為附於七處三觀經的增支部雜經即是雜經四十四篇
21 五十校計經 13 明度五十校計經 收入《大方等大集經·十方菩薩品》,高明道認為本經也許是支婁迦讖所翻[10]
22 大安般經 14 安般守意經 安般守意經及其註釋
23 思惟經(或思惟略要法) --- 據祐錄, 形疾三品風抄自本經。五門禪經要用法及題羅什譯思惟略要法有其內容:「形疾有三品……如入刺林」
24 十二因緣經 --- 據法經錄,安世高所譯十二因緣經又名聞城十二因緣經。此是雜阿含287經(同本異譯)
25 五陰喻經 15 五陰譬喻經 雜阿含經265經(同本異譯)
26 轉法輪經 16 轉法輪經 雜阿含經379經(同本異譯)
27 流攝經 17 一切流攝守因經 中阿含經10經:漏盡經(同本異譯)
28 是法非法經 18 是法非法經 中阿含85經:真人經(同本異譯)
29 法受塵經 19 法受塵經 增壹阿含9品7-8經(同本異譯)、對應增支部一集1-10經
30 十四意經(菩薩十四意經,今闕) ---
31 本相猗致經(出中阿含) 20 本相猗致經 中阿含51經:本際經(同本異譯)
32 阿鋡口解(阿鋡口解十二因緣經) --- 大藏經收有此本T1508標為安玄譯;許理和、左冠明認為是安世高譯[9]
33 阿毘曇九十八結經(今闕) ---
34 禪行法想經 21 禪行法想經 對應增支部一集465經-484經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禪行三十七品經》為同一系列
35 難提迦羅越經(今闕) --- 迦羅越梵語kulapati英語Kulapati,指居士
x 22 積骨經 附於七處三觀經,與雜阿含經947經;單卷本T101《雜阿含經》11經為同本異譯

呂澂認為從翻譯用語等對勘,「五陰譬喻經」、「轉法輪經」、「法受塵經」與「禪行法想經」可能不是安世高譯經,而「四諦經」有與記載不符的疑慮。許理和等人排除掉《五十校計經》、《九橫經》、《積骨經》、《雜經四十四篇》等,認為這些不是安世高所譯[9][11]

一般較為肯定是安世高所翻譯的佛經主要是《安般守意經》、《陰持入經》、《道地經》、《人本欲生經》、《阿毘曇五法經》等,以及在日本天野山「金剛寺寫卷」中發現的大小《十二門經》[12][9][13]

另外,一卷本的《雜阿含經》從譯語來看,或許也是安世高的譯作。《出三藏記集》〈新集安公古異經錄〉基本列出了該一卷本的經名,從「色比丘念本起經」至「說人自說人骨不知腐經」。現存的《雜阿含經》一卷本沒有「署杜乘披羅門經」,又附加《身觀經》、《四婦喻經》和《七處三觀經》,形成今本二十七經的樣貌[14]

學術研究

編輯

馮承鈞在1930年代曾研究安世高的身世,認為他是安息國王帕科羅斯二世之子Parthamasiris of Armenia英語Parthamasiris of Armenia,他父親死後,由其弟弟Chosroes繼位[15]

馬雍則認為安世高非帕科羅斯二世(滿屈)之子,而是Chosroes(Osroes I英語Osroes I)的兒子,他父親死後,其叔叔沃洛吉斯三世繼位,安世高被迫流亡他國[15]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高僧傳》(卷一):「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后之太子也。……高雖在居家。而奉戒精峻。王薨便嗣大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形器。行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
  2. ^ 高僧傳》(卷一):「幼以孝行見稱。加又志業聰敏。剋意好學。外國典籍。及七曜五行醫方異術。乃至鳥獸之聲。無不綜達。嘗行見群燕。忽謂伴曰。燕云應有送食者。頃之果有致焉。眾咸奇之。故俊異之聲。早被西域。」
  3. ^ 高僧傳》(卷一):「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博曉經藏。尤精阿毘曇學。諷持禪經。略盡其妙。既而遊方弘化。遍歷諸國」
  4. ^ 高僧傳》(卷一):「以漢桓帝之初。始到中夏。世高才悟幾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語。於是宣釋眾經改胡為漢。……世高遊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洛擾亂。乃杖錫江南」
  5. ^ 高僧傳》(卷一):「高後復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己少年。時少年尚在。高經至其家。說昔日償對之事。並敘宿緣。歡喜相向云。吾猶有餘報。今當往會稽畢對。廣州客悟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隨高東遊遂達會稽。至便入市。正值市中有亂。相打者誤著高頭應時隕命。」
  6. ^ 6.0 6.1 6.2 韓廷傑. 東漢時期的佛經翻譯. [2018-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01). 
  7. ^ 釋巨贊(毓之). 安世高所译经的研究. [2018-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0). 
  8. ^ Stefano Zacchetti. An Early Chinese Translation Corresponding to Chapter 6 of the Peṭakopadesa: An Shigao's "Yin chi ru jing" Ṫ 603 and Its Indian Original: A Preliminary Survey. Bulletin of the School of Oriental and African Studies,. 2002, 65 (1): 74-98 [2019-04-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11-14). 
  9. ^ 9.0 9.1 9.2 9.3 蘇錦坤. 《七處三觀經》的結構與譯者 --- 兼對 Paul Harrisn 論文 (1997) (PDF). 正觀. 2012 [2018-01-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8-01-10). 
  10. ^ 高明道. 「十方菩薩」還是 「明度校計」?初期漢譯佛典雜考一則 (PDF). [2019-04-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11-15). 那麼 ,有沒有其他線索對考察《五十校計經 》的譯者有利?其實是有,經文開頭所謂 「佛在王舍國法清淨處。時自然師子座交絡帳 」尤為明顯。這段話裏的用語和特色包括 「聞如是一時」的省略與另一部東漢的譯本十分相似,即《兜沙經》中「佛在摩竭提國。時法清淨處,自然師子座交路帳中坐」。遍查漢譯佛典,「法清淨處」和「自然師子座交絡帳」各自本來極其罕見,且只有 《兜沙經》同時並用,而該經的譯者正是跟安世高一樣活躍於後漢時,卻專門翻譯大乘修多羅的支讖。也許 ,《五十校計經》為他所翻。 
  11. ^ 呂徵等. 中國佛教人物. [2018-0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1). 另外,從翻譯用語等對勘,《五陰譬喻經》、《轉法輪經》、《法受塵經》、《禪行法想經》四部是否世高所譯,尚有問題。又《四諦經》一種,道安也說它好像是世高所撰,但現勘是譯本。 
  12. ^ 高僧傳》(卷一):「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言。於是宣譯眾經改胡為漢。出安般守意陰持入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品。初外國三藏。眾護撰述經要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漢文。即道地經是也。。」
  13. ^ 落合俊典. 日本の古寫經と中國佛教文獻 ― 天野山金剛寺藏平安後期寫 『優婆塞五戒法』の成立と流傳を巡って (PDF). [2018-01-1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0-08-09). 
  14. ^ 印順. 讀「大藏經」雜記. [2022-01-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8). 
  15. ^ 15.0 15.1 劉迎勝. 丝绸之路. 江蘇人民出版社. 2014 [2018-01-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