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珠洞
39°57′49″N 116°10′29″E / 39.963549°N 116.174651°E
西山八大處——寶珠洞 | |
---|---|
「歡喜地」牌樓 | |
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 |
地址 | 石景山區八大處路3號 |
分類 | 古建築 |
時代 | 元、明 |
編號 | 1-28 |
認定時間 | 1957年 |
歷史
編輯《北京寺廟歷史資料》記載:「寶珠洞坐落西郊五分署四平台四十四號,建於唐,清乾隆年間重修。」[2]
寶珠洞內原來供奉着的佛像,民間傳說是桂芳海岫老和尚的肉身貼金像。桂芳海岫祖籍河北,自幼出家白衣庵。清朝康熙年間入聖感寺(今香界寺),因佛學和戒行出眾,受康熙帝尊重。重修聖感寺後,康熙帝欽命其任開山住持。香界寺內的《御製聖感寺碑文》曰:「寺僧海岫,篤實持躬,勤勞砥行,簞瓢布衲,十載經營,重新殿廡。」康熙帝御製詩曰:「脩然老衲淨塵緣,台殿參差起瑞煙。馴鴿檐前應受戒,游鱗花下亦參禪。」[1]
桂芳海岫被民間稱為「鬼王菩薩」。北京西山地區流傳有不少「鬼王菩薩」的傳說。又傳說桂芳海岫是在寶珠洞中圓寂,世壽一百四十歲。[1]
實際上桂芳海岫圓寂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帝得知後很悲痛,「仍賜白金為殯資,其徒寂印,奉師全身。」《五燈全書》說「塔於後山廣禧寺之前」。廣禧寺在寶珠洞以北的滿井村。桂芳海岫圓寂後,葬在廣禧寺之西的塔內,當地人俗稱「鬼王墳」。海岫塔在1958年「破除迷信」時遭到拆除,現在周邊尚留存有七株柏樹。[2]
建築
編輯寶珠洞位於山頂。出六處香界寺北便門,沿石徑向西攀登一里多可抵達寶珠洞。途中山路忽然拐彎處,有八大處關帝廟,俗稱「老爺廟」。過關帝廟向南數步,有一座牌樓。四柱三間,歇山瓦頂,額枋嵌漢白玉額,外額題有「歡喜地」,內額題有「堅固林」,兩額均有硃印「乾隆御筆」。[1]
牌樓不遠處,有一塊巨石被半副抱廈遮蓋。石面已斑駁,上有行草詩文,落款處尚殘留一枚硃印「乾隆御筆」痕跡。這是清朝乾隆十三年初冬,乾隆帝游寶珠洞時所題三首七言絕句。其中一首為:「極頂何來洞穴深,仙風吹送八琅音。箇中疑有天龍護,時作人間六月霖。」[1]
寶珠洞的建築規模較小,山門內有敞亭一座、殿宇兩重。山門朝向東北,殿宇朝向東南。主要建築有:[1]
- 山門:朝向東北。[1]
- 眺遠亭:位於院落東南。面闊三間,卷棚頂敞亭。灰牆紅柱,梁枋繪有彩畫。可在此臨崖憑欄遠眺。[1]
- 觀音大士殿:位於懸崖下。面闊三間,額題「諸法正觀」。殿內供如意觀音像,是21世紀初的今人所塑。[1]
- 阿彌陀佛殿:位於觀音大士殿後崖上。面闊三間,配兩間耳房。殿內過去供奉泥塑貼金阿彌陀佛坐像。如今供奉三世佛立像,是21世紀初的今人所塑。[1]
- 寶珠洞:位於觀音大士殿後面,阿彌陀佛殿下。洞高不到六尺,深廣一丈多。洞壁為粒粒卵石,黑白相間,十分晶瑩,好像珍珠閃爍,該洞因此得名。舊時,洞中供奉的是上述所謂肉身貼金像,像前有一牌位題着「欽命賜紫聖感堂中興第一代傳臨濟正宗三十三世桂芳岫翁老和尚位」。旁邊的供案上有一玻璃匣,其中盛放桂芳海岫生前穿的緞制黃巾紫履。如今肉身貼金像已無存,用一尊漢白玉坐像取代。[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