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萊莫尼德家族

帕萊莫尼德家族立陶宛語Palemono dinastija)是傳說中,魯塞尼亞立陶宛大公國的王朝。這個傳說在15世紀和16世紀出現,以證明立陶宛人和立陶宛大公國源於羅馬。揚·德武戈什(1415年-1480年)早就稱立陶宛人有羅馬血統,但無法提供更多詳細情況。這個傳說第一次被記載下來是在1530年代出版的立陶宛編年史第2版。[1]在這個時候,有人宣稱是波蘭將信奉異教又野蠻的立陶宛「貴族化」的,而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就因此發生爭執。立陶宛貴族需要顯示統治王朝出身高貴,但可用的編年史卻是由立陶宛長期的死對頭,條頓騎士團編寫的,而且這樣的編年史稱格迪米納斯是維特尼斯的馬夫。[2]

在立陶宛編年史中,羅馬皇帝尼祿的親戚帕萊蒙(應該是本都的波萊蒙二世,與尼祿有血緣關係)帶領500個貴族家族逃離羅馬。他們向北遷徙,經過波羅的海,到達尼曼河三角洲。隨後他們決定向上游航行,直到到達杜比薩河河口為止。帕萊莫尼德家族在當地一座大山崗上定居下來,並統治這個國家歷經數代,直到格迪米尼茲王朝形成。[1]編年史跳過了明道加斯特萊德尼斯,但將剩餘的立陶宛大公譜系完整地體現了出來。[2]它還將第一版中格迪米尼茲家族這一支併入其中。為了使故事更加可信,編年史還非常詳細地呈現遷徙的經過。因為沒有足夠的世代能夠填補自1世紀帕萊蒙到達立陶宛,到14世紀格迪米納斯去世之間這一段時間,所以第三版編年史(也被稱為貝霍維茨編年史)特地將帕萊蒙從1世紀搬到5世紀羅馬被匈奴阿提拉夷為平地之時,[1]並將明道加斯和後面已知的公爵編入其中。但這些世代還是不夠,歷史學家馬切伊·斯特雷伊科夫斯基卡齊米日·科亞沃維奇-維尤克便將它進一步搬到10世紀。[3]這個傳說多種相互矛盾的版本流傳至今,因為歷史學家試圖修正一些明顯的錯誤,讓它更有歷史之感。

19世紀末,有些人,譬如麥洛尼斯試圖將這個傳說和維京人入侵聯繫到一起。[1]直到20世紀初,還是有很多歷史學家認為這個傳說是真實的,但現在,這個傳說主要被認為是虛構故事而被扔到一邊,只能體現16世紀立陶宛的政治意識形態。[4]

世系圖

編輯
                                     
帕萊蒙
來自科盧姆家族
   
   
博爾庫斯
薩莫吉希亞公爵
尤爾巴爾卡斯的建城人
庫諾斯
奧克什泰蒂亞公爵
考納斯的建城人
斯佩拉
東立陶宛公爵
命名:斯佩拉湖
   
   
道曼塔斯
德爾圖瓦公爵
來自森陶拉斯家族
克爾紐斯
立陶宛公爵
克爾納韋的建城人
吉姆布塔斯
薩莫吉希亞公爵
     
    蒙特維拉斯
薩莫吉希亞公爵
       
         
基拉斯
德爾圖瓦公爵
帕堯塔
命名:克爾納韋一山谷
尼姆納斯
命名:尼曼河
埃爾德維拉斯
新格魯多克公爵
斯基爾曼塔斯 維金塔斯
薩莫吉希亞公爵
       
  明蓋拉
新格魯多克和波拉茨克公爵
日溫布達斯
薩莫吉希亞公爵
     
     
庫科瓦伊蒂斯
立陶宛公爵
斯基爾曼塔斯
新格魯多克、平斯克圖羅夫等地公爵
金維拉斯
波拉茨克公爵
庫科瓦伊蒂斯
薩莫吉希亞公爵
   
       
  特萊德尼斯
新格魯多克
柳巴爾塔斯
卡拉切夫大公
皮西曼塔斯
圖羅夫公爵
羅格沃洛達斯
波拉茨克公爵
   
     
  阿爾吉曼塔斯
新格魯多克公爵
格萊布
波拉茨克公爵
帕拉斯克娃
 
烏特尼斯
立陶宛和薩莫吉希亞公爵
烏泰納建城人
林戈爾德
新格魯多克公爵
 
  瓦伊什維爾卡斯
新格魯多克公爵
 
什文塔拉吉斯
立陶宛大公
命名:維爾紐斯一山谷
 
斯基爾曼塔斯
立陶宛大公
 
 
特拉布斯
薩莫吉希亞公爵
科利吉納斯
立陶宛和羅斯公爵
 
羅馬納斯
立陶宛大公
 
       
納里曼塔斯
立陶宛大公
道曼塔斯
殺死特萊德尼斯
奧爾尚
奧爾尚斯基家族祖先
傑德留斯
傑德萊奇艾家族祖先
特萊德尼斯
立陶宛大公
 
里曼塔斯
立陶宛大公
 
來源(立陶宛文) Jučas, Mečislovas. Lietuvos metraščiai ir kronikos. Vilnius: Aidai. 2003: 53. ISBN 9955-445-40-8. 此表是基於立陶宛編年史第二版其中,所謂的考古協會抄本建立的。其他版本、抄本、編年史和後世歷史學家提供的世系圖都頗為不同

注意:背景較暗者的名字與史實人物相同。冠以「立陶宛大公」者統治的是統一的國家,也就是說,他們統治立陶宛、薩莫吉希亞和羅斯。

參見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1.0 1.1 1.2 1.3 (立陶宛文) Ivinskis, Zenonas. Palemonas. Lietuvių enciklopedija 21. Boston, Massachusetts: Lietuvių enciklopedijos leidykla: 400–401. 1953–1966. LCC 55020366. 
  2. ^ 2.0 2.1 (立陶宛文) Ivinskis, Zenonas. Metraščiai. Lietuvių enciklopedija 18. Boston, Massachusetts: Lietuvių enciklopedijos leidykla: 307–310. 1953–1966. LCC 55020366. 
  3. ^ (立陶宛文) Jonynas, Ignas. Borkus. Vaclovas Biržiška (編). Lietuviškoji enciklopedija 4. Kaunas: Spaudos Fondas: 251–255. 1936. 
  4. ^ Rowell, S. C. Lithuania Ascending: A Pagan Empire Within East-Central Europe, 1295-1345. Cambridge Studies in Medieval Life and Thought: Fourth Serie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4: 41. ISBN 978052145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