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珍(1909年—2004年1月29日),原名張學淵,男,直隸定州人,中國化學家,當代中國化學工業兵器工業的奠基者之一。輔仁大學化學系學士。[1]

張珍

生平

編輯
 
張珍潞河中學學生照

張珍是直隸省定州西王耨村人。1927年投身大革命。1927年6月在潞河中學讀書期間經周文彬介紹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8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是通州第一個黨支部組織委員。1928年考入燕京大學,因家貧交不起昂貴的學費於1930年轉入輔仁大學英文系,並在化學系半工半讀。1932年獲得化學與西洋文學雙學位畢業[2]。任輔仁大學化學系助教兼輔仁男中、女中學化學教員。

抗戰爆發後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回到家鄉河北定縣,任呂正操率領的「人民自衛軍」第二團參謀長、八路軍冀中軍區二分區參謀長。冀中根據地急需平津的技術人員來抗日,呂正操就派遣在北平有廣泛社會關係的張珍潛回北平。張珍找到一位學生的父親——教會長老黃浩,黃浩表示原意為抗日做工作,他家成了地下黨的交通站,從協和醫院往冀中送十幾次藥品和器械。張珍找到輔仁的同學孫魯(建國後為天津大學化學系教授),可是孫魯正在患病,去不了;於是孫魯負責找人並送到黃浩這裏再通過交通員帶領乘火車到保定,再潛入冀中根據地。孫魯又從清華大學找到了助教熊大縝,熊大縝和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葉企孫聯繫找了一批清華學子赴冀中根據地,有化學系研究生汪德熙、地學系學生李琳、物理系實驗師閻裕昌、機械系工程師胡大佛、生物系實驗員張瑞清、在天津租界為冀中軍區做TNT炸藥的化學系研究生林風、燕京大學物理系研究生葛庭燧

張珍從即將南遷的河北醫學院拉來了殷希彭劉璞陳淇園張文奇張祿增等教師與學生到冀中,為此張珍出任冀中軍區衛生部部長。1940年任晉察冀邊區政府工礦局局長。1941年發明人造石油,獲邊區政府嘉獎。1942年工礦局併入晉察冀軍區工業部,任副部長兼技術研究室主任。

抗戰勝利後任冀熱遼軍區軍工部部長。1946年,奉晉察冀軍區與冀熱遼軍區領導的指示,到東北局請示彭真書記請求東北支援晉察冀部隊武器彈藥和軍需供應。彭真表示:「華北需要什麼,凡是東北有的物資,我們大力支援。」由東北軍區參謀長伍修權和軍區主管後勤工作的張令彬具體安排。彭真建議張珍留在東北搞軍工;張珍請示晉察冀領導獲得組織批准後,留下任東北局工業委員會秘書長伍修權的助手,任副秘書長。隨後重點協助東北局工業委員會副主任陳郁首先組織雞西等地煤炭生產。東北軍區工礦處副處長、東北軍區軍工部第九辦事處副處長。1947年夏秋李富春、伍修權派遣張珍出任東北軍區軍工部大連辦事處主任,要求採取一切措施大量生產彈藥,尤其是重型炮彈;需要東北局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匯報;要依靠地方黨委,並向大連市委黨委書記韓光說明,要把大連建成一個支援全國解放戰爭的軍事工業基地。1947年9月29日中秋節到了大連,向韓光匯報了東北局的指示。經過實地調查後,向東北局、東北軍區發了電,報告了大連軍工生產的情況,認為大連能夠生產重型全裝七五炮彈。大連建新公司由華東兵工幹部朱毅任經理,曹魯任秘書長,張珍任副經理。建新公司得到蘇聯駐軍默許和支持。公司黨委通過韓光的努力,幾乎把大連的大型重工業工廠都從蘇軍手裏接收了過來,其中有大連化學廠、大連機械廠、大連鋼鐵廠等。建新公司所用的原材料、電力及廢鋼鐵也得到蘇聯駐軍的支持。大連建新公司七五炮彈的生產,經過科研、試製、生產定型等緊張的工作,以及老廠和引信、發射藥、硝酸甘油、裝彈等新建廠的通力協作,1947年底基本上達到了月產1萬發的能力。1948年生產了12.5萬發日式和美式七五口徑2種炮彈,供給華東戰場,在淮海戰役中立了大功。1949年又生產了12.5萬發,本來1949年還可以多生產10萬發左右,但因戰場上國民黨軍隊全線崩潰,人民解放軍勢如破竹,勝利在握,遵總部的指示,無貯存炮彈的倉庫,只好減產。建新公司的統計1948年為25萬發,1949年也是25萬發。如果按一彈一筒,25萬發說法是對的。但當時為了節約炮彈筒,每2個彈頭、2個引信、2個發射藥包、和2個底火配1個彈筒,戰場上也是這麼用的。因此兩種統計都是有道理的。為了支援東北、華東、華北解放區復裝子彈和迫擊炮彈用的發射藥,建新公司化學廠充分滿足了各解放區的需要。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後,建新公司生產的軍工產品又有力地支援了韓戰,特別是朝鮮前線用的炸藥,幾乎全部是大連建新公司(化學廠)供給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後,歷任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化工局局長。1952年4月東北人民政府工業部化學工業管理局決定組建化學工業技術學校,1952年7月15日瀋陽化學工業技術學校(後更名瀋陽化學工業學校)正式成立,校長由局長張珍兼任。中央重工業部化工局副局長、局長,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石油化學工業部副部長、黨的核心小組副組長,燃料化學工業部副部長,第五機械工業部部長、黨組書記。1982年退居二線,任國防科工委顧問、兵器工業部顧問。

社會兼職

編輯

第六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財經委員會委員。

著作

編輯

合著《塑料與有機合成》。

延伸閱讀

編輯

[]

 維基共享資源閱覽影像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蔡開松, 於信鳳主編; 曾卓明, 周溯源, 趙書剛副主編. 二十世纪中国名人辞典. 瀋陽: 遼寧人民出版社. 1991. 
  2. ^ 台灣輔仁大學校友名人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