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荊風
彭荊風(1929年11月22日—2018年7月24日),原名彭芝生,男,江西萍鄉人,中國軍旅作家[2]。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
彭荊風 | |
---|---|
出生 | 1929年11月22日 江西萍鄉 |
逝世 | 2018年7月24日 雲南昆明 | (88歲)
職業 | 作家 |
語言 | 中文 |
民族 | 漢族 |
創作時期 | 1946年-2018年 |
體裁 | 小說、劇本 |
主題 | 軍旅文學 |
代表作 | 《驛路梨花》 |
獎項 | 第五屆魯迅文學獎 |
父母 | 姚淑貞[1] |
生平
編輯1929年生於江西萍鄉。少年時代在贛州、南昌、上饒、鉛山等地度過。1944年父親失業。1946年讀到初中二年級時因家貧輟學,後來當過報社校對、記者、編輯[3]。
1949年6月在南昌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隨軍進入雲南邊疆。歷任團文化教員,昆明軍區文化部創作員、宣傳部副部長,成都軍區政治部文藝創作室主任。中國作家協會第四屆理事、雲南分會副主席。198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1988年)。
作品
編輯1944年,年僅15歲的彭荊風就在江西上猶《凱報》發表文學作品散文《猶水歡歌》,從此走上文學創作之路[6]。1956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文學創作一級。作品多描繪雲南邊疆各少數民族生活風貌和人物的作品,基調昂揚。
從1952年開始,先後發表報告文學《搏鬥在梅里雪山》,短篇小說《拉祜小民兵》《當蘆壟吹響的時候》等。1955年出版短篇小說集《邊寨親人》。1956年與他人合作電影文學劇本《邊寨棒火》《蘆壟戀歌》,後又出版短篇小說集《佧佤部落的火把》。1957年在反右運動中被劃為右派[7]。1977年5月寫完小說《驛路梨花》,刊載於11月27日《光明日報》第4版。後又陸續出版中篇小說《蠻帥部落的後代》及長篇小說《鹿卿草》《斷腸草》等[8]。
榮譽
編輯《今夜月色好》獲全國第八屆優秀短篇小說獎,《紅指甲》獲首屆金盾獎,長篇報告文學《解放大西南》獲第五屆魯迅文學獎(2010年),短篇小說《驛路梨花》入選中國初中學生課本。
參考資料
編輯- ^ 永远的居仁巷. 人民日報: 第24版. 2011年3月30日 [2020年1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月29日).
- ^ 吳義勤. 读彭荆风长篇小说《太阳升起》:将历史感隐含于诗性抒情. 光明日報. 2018-09-19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4) –透過新華網.
- ^ 朱向前. 军旅文学史论. 東方出版社. 1998年: 第41頁. ISBN 9787506011372.
- ^ 军旅作家彭荆风病逝,作品《驿路梨花》入选初中语文课本. 澎湃新聞. 2018-07-25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9).
- ^ 逝者已矣 生者如斯 作家彭荆风落葬昆明. 雲南網. 2019-01-24 [2020-0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29).
- ^ 張勇. 一路梨花一生芳香——追记作家彭荆风的三段情缘. 光明日報. 2018年7月30日 [2020年1月29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月29日).
- ^ 在反右派战线上 文艺处长反对党的文艺方针黄铁是右派进攻党的策划人. 人民日報. 1957年12月14日: 第4版.
- ^ 王紀人.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 漢語大辭典出版社. 1990年: 第858頁. ISBN 97875432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