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總部:黑曜陰謀
《德軍總部:黑曜陰謀》(英語:Wolfenstein,中國大陸譯作「德軍總部」)是一款已發行的電子遊戲,這個遊戲屬於科幻類的第一人稱射擊遊戲,由Raven Software、id Software、Pi Studios以及安德蘭工作室[b]合作研發,遊戲引擎是使用id Tech 4引擎。[3]在2004年期間,經由TechTV電視台的報導,身兼id Software合夥人與執行長職務的陶德·荷蘭斯海[c]首次發表這款遊戲的相關消息。[4]北美地區的發行日期是2009年8月18日,澳洲地區的發行日期是2009年8月19日,歐洲地區的發行日期是2009年8月21日;在台灣是由松崗科技代理發行於2009年8月22日上市。
德軍總部:黑曜陰謀 | |
---|---|
| |
類型 | 第一人稱射擊、生存恐怖、科幻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Xbox 360、PlayStation 3 |
開發商 | Raven Software id Software Pi Studios 安德蘭工作室[a] |
發行商 | 美國動視 |
製作人 | 凱文·克勞德 |
音樂 | 比爾·布朗[1] |
系列 | 德軍總部系列 |
引擎 | id Tech 4(已大幅修改) |
模式 | 單人、多人遊戲 |
發行日 |
|
情節描述
編輯1944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巔峰時刻。雖然盟軍團團包圍並阻止了希特拉的德意志第三帝國勢力擴張,但是在此同時,納粹的戰爭機器仍然緊緊掐住歐洲大陸的咽喉。經由遊戲,各位將進入海因里希·希姆萊最令人畏懼的黨衛隊,看到它們準備計劃掌控邪惡力量黑太陽[d]。這股邪惡力量在黨衛隊掌控之下,全世界將沒有任何軍隊可以在德意志帝國的領土上存活。全世界只有一個人可以阻止「死顱」[e]的《超級士兵計劃》,以及阻止古代的超強人類國王海因里希一世[f]的復活,這個人就是特別探員威廉·布萊斯克維奇[g],全世界再次需要他的協助,脫離邪惡勢力的魔掌。
研發
編輯使用的遊戲引擎是id Software的id Tech 4遊戲引擎,但是遊戲引擎經過大幅度的修改,與《毀滅戰士3》以及《雷神之錘4》用的遊戲引擎相比較,它用的是比較新的技術。由Raven Software研發,它主要發行的版本包括個人電腦、PS3以及Xbox 360。遊戲引擎的修正內容包括:場景特效深度[h]、陰影貼圖[i]、前置處理特效[j]、Havok引擎,而且還有超自然領域[k],這個類似超自然影像的畫面稱為屍幕[l]。當屍幕[m]啟動後,玩家立即具備了相當特殊的能力,例如玩家可以將周圍的人事物的移動速度緩慢下來[n],穿越真實世界的障礙物[o],或是利用護盾擊敗敵人[p][5][6]。多人連線的部分則是由安德蘭工作室[q]來做研發。在遊戲執行的部分,單機模式的執行必須要有遊戲光碟,執行多人連線模式則不需進行遊戲光碟的讀取。
多人連線
編輯《德軍總部:黑曜陰謀》多人連線模式是以《深入敵後:雷神戰爭》的遊戲引擎為基礎,《深入敵後:雷神戰爭》的遊戲引擎也有經過修改。雖然《德軍總部:黑曜陰謀》單機模式與多人連線模式的設計是架構在id Tech 4遊戲引擎上,但是這個id Tech 4遊戲引擎可是經過大幅度的修改與新增功能。玩家可以選擇三個兵種,一般士兵、醫護兵、以及工程兵。每個兵種都各有擔任的工作,例如醫護兵可以做治療的工作。每個兵種也都有屍幕力量。當遊戲開始時,所有的武器皆可使用,只有一些武器在升級之後才會解鎖[r]。多人連線的遊戲內容包括了三種模式:隊伍死鬥[s]、目標點[t]、以及碼表模式[u]。隊伍死鬥[v]:在回合時間內,只要有一方隊伍的殺敵數越多,即為贏家。目標點[w]:在回合時間內,守方必須完成守住目標點,而攻方必須攻下目標點。碼表模式[x]:玩家必須在設定的時間內,達成目標。
在《德軍總部:黑曜陰謀》的發行日當天,多人連線模式的第一個更新檔也隨之釋出。在多人連線模式的設計完成之後,專門設計多人連線模式的安德蘭工作室[y]也立即解僱了一些相關的工作人員。
評價程度
編輯評價 | ||||||||||||||||||||||
---|---|---|---|---|---|---|---|---|---|---|---|---|---|---|---|---|---|---|---|---|---|---|
|
發行之後,《德軍總部:黑曜陰謀》受到遊戲評論家的良好評價,尤其是對遊戲劇情與單機遊戲的部分給予高分評價,與前一代作品《德軍總部:深入敵境》[z]相較之下,改良了多人連線方面的架構與模組。
註釋
編輯- ^ 英語:Endrant Studios
- ^ 英語:Endrant Studios
- ^ 英語:Todd Hollenshead
- ^ 英語:Black Sun
- ^ 英語:Wilhelm "Deathshead" Strasse
- ^ 英語:King Heinrich I
- ^ 英語:William "B.J." Blazkowicz
- ^ 英語:depth of field effects
- ^ 英語:soft shadowing
- ^ 英語:post processing effects
- ^ 英語:supernatural realm
- ^ 英語:The Veil
- ^ 英語:The Veil
- ^ 緩速空間
- ^ 屍幕視野
- ^ 屍幕護盾
- ^ 英語:Endrant Studios
- ^ 英語:Unlock
- ^ 英語:Team Deathmatch
- ^ 英語:Objective
- ^ 英語:Stopwatch
- ^ 英語:Team Deathmatch
- ^ 英語:Objective
- ^ 英語:Stopwatch
- ^ 英語:Endrant Studios
- ^ 英語:Wolfenstein: Enemy Territory
參考資料
編輯- ^ Bill Brown to Produce Score for Wolfenstein. IGN. May 12, 2009 [2009-05-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1-06-13) (英語).
- ^ http://www.joystiq.com/2009/07/14/activision-confirms-delay-of-wolfenstein-to-week-beginning-augu/
- ^ id Software. Technology Licensing: Games using id Tech 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7-10-06).
- ^ Eurogamer. Return To Castle Wolf 2 in development. [2009-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IGN. Wolfenstein First Look. [2009-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2-20).
- ^ Kikizo. id Software Interview - June 2009. [2009-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9-10).
- ^ Keast, Matthew. Wolfenstein review Xbox 360 -GamesRadar.com. GamesRadar.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Neigher, Eric. Gamespy: The consensus: Wolfenstein review. GameSpy.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VanOrd, Kevin. Wolfenstein review for Xbox 360. Gamespot.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Sandoval, Angelina. Wolfenstein review - Xbox 360. GameZone.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8-20).
- ^ Ocampo, Jason. IGN:Wolfenstein review (Xbox 360). IGN.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Wolfenstein (pc)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2009-08-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Wolfenstein (ps3)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Wolfenstein (xbox360)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 ^ Gerstmann, Jeff. Wolfenstein review-Giant Bomb.com (Xbox 360& PS3). Giant Bomb. [2009-08-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03-20).
外部連結
編輯- 官方網站
- Wolfenstein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Wik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