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总部 (2009年游戏)
《德军总部:黑曜阴谋》(英语:Wolfenstein,中国大陆译作“德军总部”,香港和台湾译作“德军总部:黑曜阴谋”)是一款已发行的电子游戏,这个游戏属于科幻类的第一人称射击游戏,由Raven Software、id Software、Pi Studios以及安德兰工作室[b]合作研发,游戏引擎是使用id Tech 4引擎。[3]在2004年期间,经由TechTV电视台的报导,身兼id Software合伙人与执行长职务的陶德·荷兰斯海[c]首次发表这款游戏的相关消息。[4]北美地区的发行日期是2009年8月18日,澳洲地区的发行日期是2009年8月19日,欧洲地区的发行日期是2009年8月21日;在台湾是由松岗科技代理发行于2009年8月22日上市。
德军总部:黑曜阴谋 | |
---|---|
| |
类型 | 第一人称射击、生存恐怖、科幻 |
平台 | Microsoft Windows、Xbox 360、PlayStation 3 |
开发商 | Raven Software id Software Pi Studios 安德兰工作室[a] |
发行商 | 美国动视 |
制作人 | 凯文·克劳德 |
音乐 | 比尔·布朗[1] |
系列 | 德军总部系列 |
引擎 | id Tech 4(已大幅修改) |
模式 | 单人、多人游戏 |
发行日 |
|
情节描述
编辑1944年,正值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的巅峰时刻。虽然盟军团团包围并阻止了希特勒的德意志第三帝国势力扩张,但是在此同时,纳粹的战争机器仍然紧紧掐住欧洲大陆的咽喉。经由游戏,各位将进入海因里希·希姆莱最令人畏惧的党卫队,看到它们准备计划掌控邪恶力量黑太阳[d]。这股邪恶力量在党卫队掌控之下,全世界将没有任何军队可以在德意志帝国的领土上存活。全世界只有一个人可以阻止“死颅”[e]的《超级士兵计划》,以及阻止古代的超强人类国王海因里希一世[f]的复活,这个人就是特别探员威廉·布莱斯克维奇[g],全世界再次需要他的协助,脱离邪恶势力的魔掌。
研发
编辑使用的游戏引擎是id Software的id Tech 4游戏引擎,但是游戏引擎经过大幅度的修改,与《毁灭战士3》以及《雷神之锤4》用的游戏引擎相比较,它用的是比较新的技术。由Raven Software研发,它主要发行的版本包括个人电脑、PS3以及Xbox 360。游戏引擎的修正内容包括:场景特效深度[h]、阴影贴图[i]、前置处理特效[j]、Havok引擎,而且还有超自然领域[k],这个类似超自然影像的画面称为尸幕[l]。当尸幕[m]启动后,玩家立即具备了相当特殊的能力,例如玩家可以将周围的人事物的移动速度缓慢下来[n],穿越真实世界的障碍物[o],或是利用护盾击败敌人[p][5][6]。多人联机的部分则是由安德兰工作室[q]来做研发。在游戏运行的部分,单机模式的运行必须要有游戏光盘,运行多人联机模式则不需进行游戏光盘的读取。
多人联机
编辑《德军总部:黑曜阴谋》多人联机模式是以《深入敌后:雷神战争》的游戏引擎为基础,《深入敌后:雷神战争》的游戏引擎也有经过修改。虽然《德军总部:黑曜阴谋》单机模式与多人联机模式的设计是架构在id Tech 4游戏引擎上,但是这个id Tech 4游戏引擎可是经过大幅度的修改与新增功能。玩家可以选择三个兵种,一般士兵、医护兵、以及工程兵。每个兵种都各有担任的工作,例如医护兵可以做治疗的工作。每个兵种也都有尸幕力量。当游戏开始时,所有的武器皆可使用,只有一些武器在升级之后才会解锁[r]。多人联机的游戏内容包括了三种模式:队伍死斗[s]、目标点[t]、以及码表模式[u]。队伍死斗[v]:在回合时间内,只要有一方队伍的杀敌数越多,即为赢家。目标点[w]:在回合时间内,守方必须完成守住目标点,而攻方必须攻下目标点。码表模式[x]:玩家必须在设定的时间内,达成目标。
在《德军总部:黑曜阴谋》的发行日当天,多人联机模式的第一个补丁也随之释出。在多人联机模式的设计完成之后,专门设计多人联机模式的安德兰工作室[y]也立即解雇了一些相关的工作人员。
评价程度
编辑评价 | ||||||||||||||||||||||
---|---|---|---|---|---|---|---|---|---|---|---|---|---|---|---|---|---|---|---|---|---|---|
|
发行之后,《德军总部:黑曜阴谋》受到游戏评论家的良好评价,尤其是对游戏剧情与单机游戏的部分给予高分评价,与前一代作品《德军总部:深入敌境》[z]相较之下,改良了多人联机方面的架构与模组。
注释
编辑- ^ 英语:Endrant Studios
- ^ 英语:Endrant Studios
- ^ 英语:Todd Hollenshead
- ^ 英语:Black Sun
- ^ 英语:Wilhelm "Deathshead" Strasse
- ^ 英语:King Heinrich I
- ^ 英语:William "B.J." Blazkowicz
- ^ 英语:depth of field effects
- ^ 英语:soft shadowing
- ^ 英语:post processing effects
- ^ 英语:supernatural realm
- ^ 英语:The Veil
- ^ 英语:The Veil
- ^ 缓速空间
- ^ 尸幕视野
- ^ 尸幕护盾
- ^ 英语:Endrant Studios
- ^ 英语:Unlock
- ^ 英语:Team Deathmatch
- ^ 英语:Objective
- ^ 英语:Stopwatch
- ^ 英语:Team Deathmatch
- ^ 英语:Objective
- ^ 英语:Stopwatch
- ^ 英语:Endrant Studios
- ^ 英语:Wolfenstein: Enemy Territory
参考资料
编辑- ^ Bill Brown to Produce Score for Wolfenstein. IGN. May 12, 2009 [2009-05-1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1-06-13) (英语).
- ^ http://www.joystiq.com/2009/07/14/activision-confirms-delay-of-wolfenstein-to-week-beginning-augu/
- ^ id Software. Technology Licensing: Games using id Tech 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10-06).
- ^ Eurogamer. Return To Castle Wolf 2 in development. [200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IGN. Wolfenstein First Look. [200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2-20).
- ^ Kikizo. id Software Interview - June 2009. [2009-08-1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9-10).
- ^ Keast, Matthew. Wolfenstein review Xbox 360 -GamesRadar.com. GamesRadar.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Neigher, Eric. Gamespy: The consensus: Wolfenstein review. GameSpy.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VanOrd, Kevin. Wolfenstein review for Xbox 360. Gamespot.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Sandoval, Angelina. Wolfenstein review - Xbox 360. GameZone.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9-08-20).
- ^ Ocampo, Jason. IGN:Wolfenstein review (Xbox 360). IGN.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Wolfenstein (pc)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2009-08-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Wolfenstein (ps3)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Wolfenstein (xbox360) reviews at Metacritic.com.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 ^ Gerstmann, Jeff. Wolfenstein review-Giant Bomb.com (Xbox 360& PS3). Giant Bomb. [2009-08-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3-20).
外部链接
编辑- 官方网站
- Wolfenstein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Wik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