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天使》德語(Angelus Novus)是瑞士-德國藝術家保羅·克利於1920年使用他發明的油轉印方法創作的單刷版畫。自1989年以來一直收藏於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1]

新天使
藝術家保羅·克利
年份1920
類型單刷版畫
尺寸24.2 cm(9.5英寸); 直徑 31.8 cm (12.5英寸)
收藏地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

歷史

編輯

《新天使》被認為是保羅·克利的天使主題組的早期畫作之一,包括1915年至1940年期間創作的大約50件作品。畫中人物引人注目的是過大的頭部,伸長的手臂只是稍微暗示了一對翅膀,以及帶有三個腳趾的不成熟的腿,讓人想起鳥的腳。眼睛、鼻子、張開的帶有明顯牙齒的嘴、耳朵和脖子都是有形狀的。頭髮被描繪成捲曲的紙條,同時又顯得「被暴風雨打亂了」。人物的目光走出了畫中的空間,越過了觀眾。[2]

這幅畫在右下方有簽名和日期。標題Angelus Novus被瓦爾特-本雅明翻譯為Neuer Engel。然而,在保羅-克利的主題群的背景下,它也可以被理解為一個年輕的天使,一個尚未成為的天使。

保羅·克利的朋友、著名的德國評論家和哲學家沃爾特·本雅明於1921年購買了這幅版畫。1933年9月,本雅明逃離納粹,流亡巴黎,留下了這幅畫。 1935年,朋友們得以將它帶回給他。

1940年,當本雅明不得不在德國國防軍入侵前離開巴黎時,它又被遺棄了。法國作家喬治·巴塔耶把它和他的遺產一起藏在了法國國家圖書館里。1940年本雅明自殺後,在戰爭即將結束時,這幅畫和其他文件被交給了紐約的西奧多·阿多諾,後來他按照本雅明在1932年的遺囑中的願望,由本雅明的朋友、猶太神秘主義的傑出學者格爾肖姆·朔勒姆繼承了這幅畫。根據朔勒姆的說法,本雅明對《新天使》有一種神秘的認同,並將其納入他的「歷史天使」理論中,這是一種將歷史進程視為絕望的不斷循環的憂鬱觀點。[3]

在他1940年的論文《歷史哲學論綱》的第九篇論文中,本雅明將《新天使》描述為歷史天使的形象:

克利的一幅名為《新天使》的畫作描繪了一位天使,看起來好像正要離開他正在凝視的事物。他的眼睛瞪着,嘴巴張開,翅膀展開。這就是人們對歷史上的天使的印象。他的臉轉向過去。我們看到的是一連串的事件,而他看到的是一個單一的災難,這個災難不斷地將殘骸堆積在一起,並將其扔在他的腳前。天使願意留下來,喚醒死者,使被打碎的東西恢復原狀。但是一場風暴正從天堂吹來;它以如此猛烈的方式捲入他的翅膀,使天使再也無法合攏。風暴不可抗拒地將他推向他背對着的未來,而他面前的一堆碎片則向天空生長。這場風暴就是我們所說的進步。[4]

2015年,美國藝術家RH·奎特曼在特拉維夫藝術博物館舉辦個展時發現,這幅版畫已粘附在弗里德里希·穆勒創作的1838年凹版畫盧卡斯·克拉納赫馬丁·路德畫像之間。[5][6]

影響

編輯

克利的《新天使》的名字和概念啟發了其他藝術家、電影製作人、作家和音樂家的作品,包括約翰·阿康弗拉、阿瑞拉·阿祖萊、卡洛琳·福奇、拉比·阿拉米丁和尾關露絲[7][8][9]

1997年,德國藝術史學家Otto Karl Werckmeister將克利的《新天使》列入他選擇的「左派偶像」。他討論了本雅明對這幅畫的闡釋,認為這是對其標誌性地位的重要貢獻。 [10]

維姆·文德斯1987年拍攝的故事片《柏林蒼穹下》也提到了這幅畫。

美國藝術家和音樂家勞里·安德森(Laurie Anderson)在1989年的專輯《奇怪的天使》中的歌曲《之前的夢》中涉及了《新天使》。 故事的背景是柏林,可能是對沃爾特·本雅明的出生地的敬意。

冰島歌手、演員和作曲家Egill Ólafsson在2001年發行了一張名為《新天使》的個人專輯。整張專輯和同名的主打歌都提到了保羅·克利的作品。

2003年,合奏團Sortisatio在CD《關於保羅·克利的8首作品》中錄製了約翰·沃爾夫·布倫南的作品N-gl,其中提到了這幅畫。

奧地利戲劇團體TheaterAngelusNovus(1981-1988)在Josef Szeiler的指導下,主要處理貝托爾特·布萊希特海納·穆勒荷馬的劇本,向這幅畫以及本雅明的文本致敬。[11]

日本作曲家細川俊夫在他的《安魂曲Sternlose Nacht》(2010/2012)第八樂章和《Drei Engel-Lieder》(2014)第二樂章中,將格肖姆·朔勒姆關於克利畫作的詩歌Gruß vom Angelus譜成曲。

阿富汗作家兼導演阿布扎爾-阿米尼(Aboozar Amini)將其2014年的短片命名為《新天使——不確定的旅程》。[12]

挪威樂隊Ulver在他們2017年的專輯《刺殺凱撒》中發佈了一首名為新天使的歌曲。

參考資料

編輯
  1. ^ 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www.imj.org.il. [2023-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1). 
  2. ^ Riedel, Ingrid. Engel der Wandlung: Die Engelbilder Paul Klees. Herder-Spektrum 5. Aufl., (10. Gesamtaufl.). Freiburg im Breisgau Basel Wien: Herder. 2008. ISBN 978-3-451-05452-5. 
  3. ^ Angelus Novu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at the Israel Museum, Jerusalem
  4. ^ Benjamin, "Theses on the Philosophy of History", Illuminations, trans. Harry Zohn, New York: Schocken Books, 1969: 249.
  5. ^ Cotter, Holland. R.H. Quaytman's Variations on Klee's Angel. The New York Times. 5 November 2015 [2023-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1). 
  6. ^ Quaytman, R. H. חקק, Chapter 29. Tel Aviv Museum of Art. 2015. ISBN 978-965-539-121-3. 
  7. ^ Last Angel of History. 2013 [20 May 2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9 May 2013). 
  8. ^ zing6 - reviews - angelus nova. Zing Magazine. 1997 [9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4 October 2008). 
  9. ^ Seventh Munchener Biennale. 4–19 May 2000 [9 October 20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22). 
  10. ^ Werkmeister, Icons of the Left: Benjamin and Einstein, Picasso and Kafka After the Fall.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9.
  11. ^ derStandard.at. www.derstandard.at. [2023-06-2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7). 
  12. ^ Filme für eine nachhaltige Welt | éducation21. www.education21.ch. [2023-06-27].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4-03).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