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爾·布勒東

法国画家(1827—1906)

朱爾·阿道夫·艾梅·路易·布勒東(法語:Jules Adolphe Aimé Louis Breton法語發音:[ʒyl adɔlf ɛme lwi bʁətɔ̃];1827年5月1日—1906年7月5日)是19世紀法國的自然主義畫家。朱爾‧布勒東的畫作深受法國鄉村的影響,他的畫法吸收了傳統技法,這有助於其成為鄉村生活之美及田園風光的主要宣傳者。

朱爾·布勒東
出生1827年5月1日 編輯維基數據
庫里耶爾 編輯維基數據
逝世1906年7月5日 編輯維基數據 (79歲)
巴黎 編輯維基數據
母校
  • 阿爾貝·沙特萊高級中學 編輯維基數據
職業畫家作家詩人 編輯維基數據
《雲雀之歌》,布面油畫,1884年,芝加哥藝術學院

早年生活與訓練

編輯

1827年5月1日布勒東出生在加萊海峽的小村落庫里耶爾 。父親馬里-路易·布勒東(Marie-Louis Breton)的工作是替一名富有的地主管理土地。母親在他4歲時去世,他由父親撫養長大。同住的其他家庭成員有外祖母、弟弟埃米爾英語Émile Breton和叔叔博尼法斯·布勒東。布勒東對傳統的尊重、對土地和對家鄉的熱愛一直是他畢生的藝術核心,是其眾多沙龍作品中的場景。

布勒東最早是在靠近聖奧梅爾的聖貝爾廷學院(College St. Bertin)接受藝術訓練。 1842年,他遇到了畫家費利克斯·德維涅英語Felix De Vigne(Felix De Vigne),德維涅對他的青年才俊感到印象深刻,說服他的家人讓他學習藝術。布勒東於1843年前往根特,繼續在根特皇家美術學院英語Royal Academy of Fine Arts (KASK)與德維涅和畫家亨利·范德哈特英語Henri van der Haert一起學習藝術。1846年,布勒東搬到安特衛普,跟隨許斯塔夫·瓦珀斯英語Gustaaf Wappers(Egide Charles Gustave Wappers)上課,並花了一些時間臨摹佛蘭德大師的作品。1847年前往巴黎,希望在法國美術學院完善其藝術訓練。

布勒東在巴黎的時候,是在米歇爾‧馬丁‧德羅林英語Michel Martin Drolling(Michel Martin Drolling)的畫室英語Atelier學習。他結識了幾位現實主義畫家並與之成為朋友,包括弗朗索瓦·邦萬英語François Bonvin(François Bonvin)和古斯塔夫·布里翁英語Gustave Brion(Gustave Brion),從他早期在巴黎沙龍的作品可反映出他們的影響。他的第一個成果屬於歷史主題:《聖皮亞特在高盧佈道》(Saint Piat preaching in Gaul),接着受到1848年革命的影響而繪製了《苦難和絕望》(Misery and Despair)。布勒東的畫作《苦難和絕望》和《飢餓》(Hunger)在1849年和1850-51年的沙龍展出。

 
《工作日的結束》,1886-87,布魯克林博物館

這兩幅畫後來都遭到毀壞。《飢餓》在布魯塞爾根特成功展出後,布勒東搬到了比利時,在那遇到了未來的妻子埃洛迪。埃洛迪是他早年老師費利克斯·德維涅的女兒。1852年回到法國。布勒東發現自己並沒畫歷史畫的天賦,因此又回歸到少年時代令他印象深刻的自然與鄉土的記憶。1853 年,他展出了《收割者歸來》(Return of the Reapers),在他眾多受瑞士畫家路易·利奧波德·羅貝爾英語Louis Léopold Robert(Louis Léopold Robert)影響的農村畫中的第一幅作品。布勒東對農民意象的興趣從那時起就根深蒂固,這也是他今天最為人所知的原因。1854年回到定居的庫里耶爾村,開始創作《拾穗者》(The Gleaners),這是一部受季節性田間勞動和不幸者的困境啟發的作品,他們只能在收穫後收集留在田裏的東西。《拾穗者》獲得了三等獎章,這開啟了布勒東的職業生涯。他接受了國家的委託,許多作品被法國藝術管理局購買並送至省級博物館。他1857年的畫作《阿圖瓦,給小麥的祝福》(Blessing of the Wheat, Artois)同年在沙龍展出並獲得二等獎。

布勒東於1858年與埃洛迪結婚。

生前名聲在外

編輯
 
《克爾戈特的赦免》(1891)。 布勒東曾多次造訪布列塔尼,相信自己(正如他的名字「Breton」所暗示的那樣)有布列塔尼血統。

他從1870年代到1880年代和1890年代繼續舉辦展覽,名聲越來越大。他對落日餘暉風景中的單一農女形象的詩意描繪,尤其在美國仍深受歡迎。由於作品受大眾喜愛,布勒東經常製作某些畫的複製品。他在他所處的時代非常受歡迎,在沙龍展覽中展出了眾多作品,這些作品作為版畫廣泛流通。布勒東是他的祖國法國、英國、美國在那時代最著名的畫家之一。

1886年,唐納德·史密斯(Donald Smith,第一代斯特拉斯科納和皇家山男爵)在紐約的拍賣會上以45000美元拍得布勒東的作品《聖餐》(The Communicants,1884年)[1]。這個價格在當時是在世藝術家的畫作中的第二高價[2]。這幅畫在2016年再次轉手,拍得127萬美元。[3]這個數字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非常接近1886年的拍賣價格。同樣是在1886年,布勒東在博德瑞去世後被選為法蘭西學會的成員。

1887年,紐約藝術品經銷商克內德勒畫廊(M.Knoedler)向布勒東訂購了兩幅畫,[4]委託夏爾·阿爾貝·瓦爾特納英語Charles Albert Waltner(Charles Albert Waltner)蝕刻了宏偉的沙龍作品《拾穗者之歸》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1859),並於1888年舉辦作品特展。[5]

1889年,布勒東成為榮耀宮美術館(Legion of Honor)的負責人,1899年成為倫敦皇家學院的外籍院士。他的弟弟埃米爾是一名建築師,女兒維吉妮也是畫家。

 
朱爾·布勒東的《拿着細長蠟燭的布列塔尼農婦》,約1869年

布勒東還寫過幾本書,是一位公認的作家,出版了一卷詩集(《珍妮》),還出版幾本散文講述他作為藝術家和他所認識的其他藝術家的生活;其中包括《香榭麗舍大街》(Les Champs et la mer,1876年)、《我們的世紀畫家》(Nos peintres du siècle,1900年)、《德爾菲娜-伯納德》(Delphine Bernard,1902年)和《繪畫》(La Peinture,1904年)。布勒東於1906年7月5日在巴黎去世。

布勒東基本上是一位描繪位鄉村生活的畫家,尤其是描繪在阿圖瓦省的鄉村生活,他只曾三度離開此處進行短暫的旅行:1864年到普羅旺斯,1865年和1873年到布列塔尼,從那裏他得到了一些最快樂的宗教場景研究。他的眾多主題一般可分為四類:勞動、休息、農村節日和宗教節日。在他比較重要的作品中,可列舉出使他獲得三等獎章的《婦女拾穗》和《聖塞巴斯蒂安節後的那一天》 (1855 年);獲得二等獎章的《祝福田野》(1857年);現藏於里爾畫廊的《懸掛受難者》(1859年);現藏於盧森堡的《拾穗者歸來》(1859年);《傍晚和婦女除草》(1861年),一等獎章;《祖父的生日》(1862年);《一天的結束》(1865);《豐收》(1867); 《馬鈴薯採集者》(1868年);《除草的農婦英語The Weeders (Jules Breton)》(1868年);《赦免,布列塔尼》(1869年);《噴泉》(1872年),榮譽獎章;《聖約翰的篝火》(1875年);《補網的婦女》(1876年),藏於杜埃博物館;《拾荒者》(1877年),藏於盧森堡; 《晚上,菲尼斯泰爾》(1881);《雲雀之歌英語The Song of the Lark (painting)》(1884);《最後的太陽光》(1885);《牧羊人的星星》(1887);《回家的呼喚》(1889);《最後的拾穗》(1895);《收集罌粟花》(1897);《警報聲》(1899);《黃昏的榮耀》(1900)。

身後聲譽

編輯

可以說,布勒東的名聲在1934年時,在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英語Century of Progress上達到巔峰。 第一夫人埃莉諾·羅斯福公佈《雲雀之歌》贏得了《芝加哥每日新聞》「美國最受歡迎的藝術作品」的評選比賽,她還宣稱這幅畫是她個人最喜歡的畫作。[6]《雲雀之歌》此時已經成為美國流行藝術品味在全國范圍內的代表。」 [7]當然由於《雲雀之歌》當時被送至芝加哥藝術學院[8] ,因此其他美國博物館的布勒東作品更具優勢。然而,布勒東並沒有得到普遍的讚賞。1930 年代的美國藝術機構認為布勒東的作品是低俗藝術,芝加哥藝術學院院長本身也主張將其作品從展覽中移除。[9]直到二十世紀下半葉,布勒東的社會現實主義才重新獲得尊重。 [10]

在某種程度上,人們可以稱,布勒東死後的名聲深受生前成功之害。 他最細緻的的作品不是直接進入博物館,就是被亨利·克雷·弗里克、嘉芙蓮·羅里拉德·沃爾夫、摩根家族、亨利·亨廷頓和菲爾德家族等人收藏。這些收藏家擁有巨大的財富,因此他們要麼將自己的藏品捐贈給他們最喜歡的當地博物館,要麼建立自己的博物館,例如亨廷頓圖書館。與此同時,19世紀版畫製作呈指數級增長[11]。布勒東作品的廉價版畫充斥着市場。2019年,數十種19世紀版畫在eBay等網站上以低於10美元的起價出售。

布勒東的名聲與他同時代的藝術家文森·梵谷成鮮明對比。布勒東在有生之年是著名、收入豐厚的成功藝術家。有些作品他會花了數個月創作。反之,梵谷在1880年十分貧窮,他曾步行85公里到庫里耶爾拜訪他非常欽佩的布勒東,但被布勒東的高牆擋住了去路,只能打道回府[12]。梵谷生前沒有大收藏家蜂擁而至購買其作品,沒收到來自紐約市的繪畫委託,生前沒有出版物,最後死於貧困。然而,在2015年的拍賣會上,梵谷的作品《流動天空下的風景》[1]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Paysage Sous un ciel Mouvement)拍得5400萬美元[13],該作品創作於梵谷每天創作一幅作品的時期。諷刺的是,梵谷在給他弟弟西奧的一封信中提到他看過布勒東的畫作《雲雀之歌》並認為這幅畫很「美好」。[14]

印刷品和複製品

編輯

1898年,諾德勒畫廊出版了該畫廊的版畫畫冊,並於布勒東之後列出8幅版畫,包括查爾斯·沃爾特納蝕刻的《夜晚》、萊昂內爾·阿里斯蒂德·勒庫特蝕刻的4幅版畫、查爾斯·路易斯·克拉特克的《雲雀之歌》和保羅-阿道夫·拉瓊的《最後的光線》。[15]諾德勒畫廊並非布勒東版畫的唯一出版商,其他出版商還包括倫敦的亞瑟·圖斯父子畫廊英語Arthur Tooth & Sons(Arthur Tooth & Sons Galleries)、底特律出版公司(Detroit Publishing Company)[16]和紐約的莫里斯和本迪恩畫廊(Morris & Bendien)。其他蝕刻師包括科爾·克平(Charles Koepping)和WS Lathrop[17]以及利奧波德·弗拉芒(Leopold Joseph Flameng)。[18]大多數版畫往往很小且未署名,但有一些同時帶有布勒東和蝕刻師的簽名的版畫留存至今。布勒東的作品如今仍很受歡迎,被複製為有框和無框的藝術微型精細噴畫英語Giclée(Giclée),還被翻印在購物袋、枕頭、床罩[19]、T恤衫、咖啡杯等各種物品上。[20]

致敬

編輯

1912年,巴黎十三區的朱爾‧布勒東街(Jules Breton St.)以他的名字命名。

薇拉·凱瑟1915年的小說《雲雀之歌》英語The Song of the Lark (novel)書名得名自布勒東的畫作。

2014年2月,演員比爾·莫瑞在電影《大尋寶家》的新聞發佈會上透露,他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偶然遇見布勒東的畫作《雲雀之歌》,幫助他度過了早期職業生涯的低谷。[21]

參考文獻

編輯
  1. ^ The American Annual Cyclopedia and Register of Important Events ..., Volume 26. 1887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0). 
  2. ^ Biography of Jules Breton.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1-31). 
  3. ^ Sotheby's 2016 auction 19th Century European Art.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4. ^ Schiller & Bodo European Paintings, New York.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5. ^ Concerning Delacroix and Jules Breton, apropos of a special exhibition of their work at the galleries of M. Knoedler and Company, successors to Goupil and Company.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6. ^ Facebook page of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Facebook.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15. 
  7. ^ May, Cheryll. A Seamless Web: Transatlantic Ar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dited by Cheryll May. 17 March 2014 [2023-06-19]. ISBN 978-1-4438-574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7). 
  8. ^ The Song of the Lark: On view at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1884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2-12). 
  9. ^ Eskilson, Stephen. Contesting the Canons: The Song of the Lark and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Collections. Fall 2019, 15 (2): 263–264. 
  10. ^ Hoakley. Jules Breton's Eternal Harvest: 5 1890–1906. The Eclectic Light Company Macs, Painting, and More. 12 April 2017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11. ^ Ives, Cota. The Prin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The Met.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12. ^ Martin Gayford, The Yellow House: Van Gogh, Gauguin, and Nine Turbulent Weeks in Arles, Fig Tree, Penguin, 2006. ISBN 0-670-91497-5. See page 177.
  13. ^ THE COLLECTION OF LOUIS & EVELYN FRANCK Vincent van Gogh PAYSAGE SOUS UN CIEL MOUVEMENTÉ. Sotheby's.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14. ^ 500 (503, 406): To Theo van Gogh. Nuenen, Monday, 4 and Tuesday, 5 May 1885. - Vincent van Gogh Letters. www.vangoghletters.org. [1 January 20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16). 
  15. ^ Knoedler and Company Exhibition Catalogs M. Knoedler & Co., New York Page 43.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16. ^ Library of Congress: The song of the lark. Library of Congress.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17. ^ Etchings after famous paintings by modern masters of the needle. 1920. 
  18. ^ Graves, Algernon. The Royal Academy of Arts: A Complete Dictionary of Contributors ..., Volume 3. 1905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0). 
  19. ^ Fine Art America: Calling In The Gleaners.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9). 
  20. ^ Tee-shirts with Song of the Lark. [2023-06-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11-05). 
  21. ^ YouTube上的影片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