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爾伯特部 (綽羅斯氏)
杜爾伯特部(托忒文:ᡑᡈᠷᡋᡈᡑ dörböd;卡爾梅克文:дөрвд dörvəd ;胡都木文:ᠳᠥᠷᠪᠡᠳ;西里爾蒙古文:дөрвөд;滿語:ᡩᡠᡵᠪᡝᡨ,穆麟德轉寫:durbet;俄語:дербе́ты,羅馬化:derbéty)是瓦剌四部之一,姓綽羅斯氏,原居於準噶爾盆地北部額爾齊斯河一帶。始祖為博羅納哈勒(也先曾孫)。一說即忽兒忽答孫楚王,其哈屯者密失與長子忽兒忽答孫楚王駐牧於扎布汗河,與次子阿失帖木兒太師分開,以後形成杜爾伯特部。一說阿失帖木兒之子阿力古多有子四人,博羅納哈勒居幼。博羅納哈勒自綽羅斯分出後,為紀念四兄弟之情,稱其部為杜爾伯特。部落的名稱來自於數詞「四」(ᡑᡈᠷᡋᡈᠨ dörbön)的關聯複數(associative plural)形式,表示「四人及其部眾」。
清乾隆十年(1745年)準噶爾部爭汗位導致該部牽入戰爭。乾隆十八年(1753年),達瓦齊爭得汗位後,又攻打杜爾伯特部,首領車凌、車凌孟克、車凌烏巴什率屬下三千餘戶內附清朝[1][2]。隔年5月13日,乾隆皇帝於熱河接見三車淩等數位首領,封車陵為親王、車陵烏巴什為郡王、車陵孟克為貝勒。乾隆十九年分賽音濟雅哈圖左、右兩翼盟(蒙古語:ᠰᠠᠢᠨ
ᠵᠠᠶᠠᠭᠠᠲᠤ ᠶ᠋ᠢᠨ
ᠴᠢᠭᠤᠯᠭᠠᠨ,西里爾字母:Сайн заяатын чуулган)。左翼盟分11旗、21佐領,分佈於烏布蘇湖畔。右翼盟3旗、14佐領,分佈於烏蘭固木地區。附輝特部2旗,下前旗屬左翼,下後旗屬右翼。每翼盟各設正副盟長1位,隸科布多參贊大臣管轄。
1912年外蒙古獨立時,扎勒堪扎呼圖克圖達木丁巴扎爾、黑喇嘛丹畢堅贊及科布多30個旗的諾顏聚集在烏蘭固木,商討科布多地區的未來歸屬。特古斯庫魯克達賴汗噶勒章那木濟勒和那朝克道爾吉貝子(Нацагдорж бэйс)不願意效忠於外蒙古的博克多汗。圖們德勒格爾扎布利用其影響力,使得大多數諾顏歸順了博克多汗。後來,圖們德勒格爾扎布參與了科布多之戰,因功獲得博克多汗提拔。博克多汗在科布多地區的賽音濟雅哈圖左翼盟(Сайн заяатын зүүн гарын чуулган)設杜爾伯特達賴汗部(Дөрвөд Далай хан аймаг),歸圖們德勒格爾扎布統領,下轄12旗;在賽音濟雅哈圖右翼盟(Сайн заяатын баруун гарын чуулган)設烏恩卓里克圖汗部(Үнэн Зоригт Хан аймаг),歸索特那木札木柴統領,下轄15旗。
1923年,蒙古人民黨執政當局依據山川河流對全國省、縣進行改名,左、右兩翼盟的兩個艾馬克被合併為「欽達木尼烏拉省」(Чандмань уулын аймаг),原杜爾伯特達賴汗部更名為「杜爾伯特達賴汗旗」(Дөрвөд Далай ханы хошуу)、原烏恩卓里克圖汗部更名為「巴彥欽達木尼烏拉旗」(Баянчандмань уулын хошуу)。1931年2月,行政區劃變更,在欽達木尼烏拉省的基礎上設立烏布蘇省和科布多省。
封爵
編輯特古斯庫魯克達賴汗一人;扎薩克和碩親王一人;扎薩克多羅郡王一人;扎薩克多羅貝勒二人;扎薩克固山貝子二人;扎薩克鎮國公一人,由貝子降襲;扎薩克輔國公二人;扎薩克一等台吉四人;輝特扎薩克一等台吉二人。
杜爾伯特汗世系
編輯世代 | 姓名 | 年份 | 備註 |
---|---|---|---|
第一代 | 車凌 | 1756年-1758年 | 1753年降清 |
第二代 | 索諾木袞布 | 1758年-1769年 | 車凌子 |
第三代 | 瑪克蘇爾札布 | 1769年-1812年 | 索諾木袞布子 |
第四代 | 旺拉布 | 1812年-1820年 | 瑪克蘇爾札布子 |
第五代 | 拉木札布 | 1820年-1821年 | 旺拉布子 |
第六代 | 齊旺巴勒楚克 | 1821年-1843年 | 旺拉布弟 |
第七代 | 密什克多爾濟 | 1843年-1848年 | 齊旺巴勒楚克次子[3] |
第八代 | 散都克多爾濟 | 1848年-1854年 | 滿達拉長子[3] |
第九代 | 勒札勒喇布坦希哩珠特 | 1854年-1863年 | 散都克多爾濟子[3] |
第十代 | 那克旺札勒禪 | 1864年-1870年 | 滿達拉三子[3] |
第十一代 | 噶勒章那木濟勒 | 1870年-1912年 | 巴咱爾扎那子 密什克多爾濟嗣子[3] |
第十二代 | 圖們德勒格爾扎布 | 1912年-1923年 | 噶勒章那木濟勒子 |
腳註
編輯參見
編輯參考書目
編輯- 高文德、蔡志純. 《蒙古世系》.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趙爾巽. 《清史稿·藩部世表》. 中華書局.
- Ovtchinnikova O., Druzina E., Galushkin S., Spitsyn V., Ovtchinnikov I. An Azian-specific 9-bp deletion in region V of mitochondrial DNA is found in Europe // Medizinische Genetic. 9 Tahrestagung der Gesellschaft für Humangenetik, 1997, p. 85.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Galushkin S.K., Spitsyn V.A., Crawford M.H. Genetic Structure of Mongolic-speaking Kalmyks // Human Biology, December 2001, v.73, no. 6, pp. 823–834.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Хойт С.К. Генетическая структура европейских ойратских групп по локусам ABO, RH, HP, TF, GC, ACP1, PGM1, ESD, GLO1, SOD-A // Проблемы этнической истории и культуры тюрко-монгольских народов. Сборник научных трудов. Вып. I. Элиста: КИГИ РАН, 2009. с. 146-183. - in Russian
- [hamagmongol.narod.ru/library/khoyt_2008_r.htm Хойт С.К. Антропологические 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и калмыков по данным исследователей XVIII-XIX вв. // Вестник Прикаспия: археология, история, этнография. № 1. Элиста: Изд-во КГУ, 2008. с. 220-243.]
- [hamagmongol.narod.ru/library/khoyt_2012_r.htm Хойт С.К. Калмыки в работах антропологов первой половины XX вв. // Вестник Прикаспия: археология, история, этнография. № 3, 2012. с. 215-245.]
- Boris Malyarchuk, Miroslava Derenko, Galina Denisova, Sanj Khoyt, Marcin Wozniak, Tomasz Grzybowski and Ilya Zakharov Y-chromosome diversity in the Kalmyks at theethnical and tribal levels //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 (2013), 1–8.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