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堡起義(德語:Hamburger Aufstand)是德國威瑪共和國時期的一次叛亂,發生於1923年10月23日至25日,由德國共產黨漢堡支部發動,起義者襲擊了當地及石勒蘇益格-荷爾斯泰因省共24個警察局,由於沒有得到蘇聯和德國其他地區的響應,起義很快以失敗告終,約100人死於此次衝突。

漢堡起義
1917年—1923年革命的一部分

國家防衛軍士兵在路障附近搜查路人
日期1923年10月23-24日
地點
結果 政府軍勝利
參戰方
威瑪共和國 德國共產黨
指揮官與領導者
恩斯特·台爾曼
兵力
6,000名警察和士兵 5,000
傷亡與損失
17人死
69人受傷
21人死
175人受傷
102人被捕
61名平民死亡
1,400人被捕

背景

編輯

1919年至1923年間,威瑪共和國正面臨危機,左派和右派之間發生了很多暴力衝突。人民的經濟狀況迅速惡化,到1923年秋天,惡性通貨膨脹達到了頂峰,這使德國共產黨贏得了人民的支持。魯爾被佔領進一步激化了政治爭端。1923年8月,發生了一場針對總理威廉·古諾全國性罷工浪潮,德國國會隨即展開不信任投票,古諾因此辭職[1]。9月底,政府宣佈進入緊急狀態。 10月1日,黑色國防軍企圖發動屈斯特林政變。兩周後,即10月13日,帝國議會根據《威瑪共和國憲法》第48條通過了一項授權法案,規定根據該法案制定的任何法令都可能被帝國議會否決,這是為了促成總理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 的「法律上」獨裁統治,這一情況持續到政府更迭或1924年3月31日[2]。數千名失業者的示威遊行衝進了漢堡市政廳周圍的「無抗議區」(Bannmeile),這一行動是冒着在此期間死於警察和右翼準軍事部隊手中的危險[來源請求]。在薩克森圖林根,成立了包括德國共產黨在內的聯合政府,由此使德共認為這是一個接管政府的機會。

在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內部,主要的活動家開始討論在德國發動武裝起義的想法列昂·托洛茨基蘇聯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成員和共產國際其他有影響力的成員提出了這個想法,但是德國共產黨領導人海因里希·布蘭德勒認為現在還為時過早。由雨果·烏爾巴恩斯 (Hugo Urbahns) 和漢斯·基彭伯格領導的策划起義的漢堡小團體的確切動機仍然未知。

據俄羅斯歷史學家瓦迪姆·羅戈文稱,德國共產黨領導層要求莫斯科派遣列昂·托洛茨基前往德國指揮1923年10月的起義。然而,這一提議遭到了斯大林、季諾維也夫和加米涅夫控制的政治局的拒絕,他們決定派出一個由俄國共產黨低層成員組成的委員會[3]

起義

編輯

1923年10月22日晚,德共漢堡支部最激進的部門之一「KP Wasserkante」的軍事領導人接到地方黨領導層的命令,開始起義。儘管漢堡支部約有14,000名成員,但從一開始只有1,300人積極參與起義[4]。到起義結束時,參與的工人不超過5000人[5]。10月23日凌晨5點,他們襲擊了26個警察局,並從其中17個警察局奪走了武器[6]

阿爾托納區施托爾曼縣的市區也有活動,在那裏的希夫貝克[7]和布拉姆菲爾德的警察局遭到襲擊,武器被奪走。在巴特奧爾德斯洛阿倫斯堡拉爾斯泰特,火車軌道和街道被封鎖。在巴格特海德,起義者逮捕了當地政府領導人並宣佈成立「斯托曼蘇維埃共和國」。在德共得到支持的希夫貝克,人們張貼標語牌安撫居民並敦促支持起義,並宣稱「蘇維埃德國萬歲!世界蘇維埃共和國聯邦萬歲!世界革命萬歲!」 [7]

大部分起義在幾個小時內就被鎮壓了。在希夫貝克,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中午剛過[7]。只有在德共在上次選舉中獲得約 20%選票的巴爾貝克,起義者得到了居民的支持,居民幫助他們搭建路障並為他們提供食物。儘管交火不斷,但起義者一整天都堅守陣地。然而到了晚上,他們確信自己的處境毫無希望,於是偷偷溜走了。第二天,警方對空蕩蕩的路障發起了大規模攻勢。

事後

編輯

起義奪去了17名警察、21名起義者和61名無辜旁觀者的生命[5]。69名警察和175名起義者受傷[5]。共有1,400人被捕,其中443人在特別法庭受審[5]。僅在希夫貝克,就有191人被捕,後來,由於希夫貝克的騷亂,德共在1924年5月的選舉中獲得了32.4%的選票。因此,1925年2月,這191人不得不在阿爾托納地方法院接受審判[7]。這是針對起義者的最大規模的審判。

 
The Hamburger Werftarbeiter
('漢堡造船廠工人'), 1928年海因里希·福格勒的畫

起義導致兩個工人階級政黨之間的關係惡化。起義後,德國社會民主黨(SPD)拒絕與德共合作,甚至通過強化政府立場來加劇對德共的鎮壓。共和國和社民黨的拒絕加強了共產黨的力量。在德共內部,起義成為關於少數「勇敢」的起義者面臨無望的戰鬥的故事的傳奇[8]。起義的失敗被解釋為中央集權薄弱和缺乏對以政黨為導向的結構的服從的結果,並且有證據表明這些結構必須得到加強。

部分中產階級在起義中看到了他們對布爾什維克革命的恐懼得到證實,並變得更加被反共產主義政治所吸引。結果,在1924年漢堡帝國議會選舉中,德國國家人民黨的得票率從12%上升到20%左右,但很快又回落,1928年增至12%左右[9]

參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Michaelis, Andreas. Wilhelm Cuno 1876–1933.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 14 September 2014 [17 May 20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3-18) (德語). 
  2. ^   Ermächtigungsgesetz. Vom 13. Oktober 1923. 維基文庫. 
  3. ^ Rogovin, Vadim Zakharovich. Was There an Alternative? Trotskyism: a Look Back Through the Years. Mehring Books. 2021: 272. ISBN 978-1-893638-97-6 (英語). 
  4. ^ Lemmons 2013,第35頁.
  5. ^ 5.0 5.1 5.2 5.3 Lemmons 2013,第36頁.
  6. ^ Stadtteilkollektiv Rotes Winterhude (2003), p. 11
  7. ^ 7.0 7.1 7.2 7.3 "Schiffbek im Hamburger Aufstand" 互聯網檔案館存檔,存檔日期2016-07-14. Geschichtswerkstatt Billstedt (德語)
  8. ^ Erich Wollenberg, "Der Hamburger Aufstand und die Thälmann-Legende" (1964)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PDF) Papiertiger–Kollektiv. Republished in Schwarze Protokolle, No. 6 (1973), p. 10. Retrieved 28 July 2023 (德語)
  9. ^ Hamburg election result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Die Freie und Hansestadt Hamburg Reichstagswahlen 1919–1933. Retrieved 25 July 2011 (德語)

參考書目

編輯
  • Bernhard H. Bayerlein, Leonid G. Babicenko (Eds.): Deutscher Oktober 1923. Ein Revolutionsplan und sein Scheitern, Berlin (2003). (Archive des Kommunismus – Pfade des XX. Jahrhunderts. 3) ISBN 3-351-02557-2 (德語)
  • Sergej Tretjakow: Hörst Du, Moskau. Drama about the Hamburg Uprising. Moscow (1923) (德語)
  • Angelika Voß: Der „Hamburger Aufstand「 im Oktober 1923. In: Angelika Voß, Ursula Büttner, Hermann Weber: Vom Hamburger Aufstand zur politischen Isolierung. Kommunistische Politik 1923–1933 in Hamburg und im Deutschen Reich, Hamburg (1983), pp. 9–54 (德語)
  • Louis Biester (postum): Der Kommunistenputsch 1923. In: Jahrbuch für den Kreis Stormarn (1985), pp. 73–76 (德語)
  • Stadtteilkollektiv Rotes Winterhude: Der Hamburger Aufstand – Verlauf – Mythos – Lehren. Hamburg (2003) (德語)[1]
  • Berlin, Jörg: "Staatshüter und Revolutionsverfechter. Arbeiterparteien in der Nachkriegszeit"; in: Ulrich Bauche (Ed.): Wir sind die Kraft. Arbeiterbewegung in Hamburg von den Anfängen bis 1945; Exhibition catalogue, Museum für Hamburgische Geschichte, VSA Hamburg (1983) pp. 103–131. ISBN 3-87975-355-5 (德語)
  • Lothar Danner: Ordnungspolizei Hamburg. Betrachtungen zu ihrer Geschichte 1918–1933, Hamburg (1958) (德語)
  • Lemmons, Russel. Hitler's Rival: Ernst Thälmann in Myth and Memory. Lexington,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2013. ISBN 978-0-8131-4090-2. 

外部連結

編輯
  1. ^ Der Hamburger Aufstand - Verlauf - Mythos - Lehren pp. 1-32 (PDF) and pp. 33-64 (PDF) Rotes Winterhude (德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