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涇浜英語

中文和英语使用者交流的通用语言的简化语言形式

洋涇浜英語(英語:Chinese Pidgin English),是皮欽語的一種。因Pidgin發音與Pigeon(白鴿)相同,所以被不諳英語者誤譯為白鴿英語Pigeon English[2][3]。另外由於中文諧音,偶會看到洋涇幫洋經幫洋徑濱等等寫法。洋涇浜英語是19世紀中外商人使用的混雜語言,只有口頭形式,沒有統一的書面形式,變體很多。它是英語上海話結合的產物,並且在一定程度上受寧波話粵語的影響。其語法不符合英語習慣,語音受漢語影響。該語言流行於當時的上海洋涇浜周邊地區,故由此得名。

洋涇浜英語
Chinese Pidgin English
發音/jɑŋ³⁵ t͡ɕiŋ⁵⁵ pɑŋ⁵⁵/
區域中國
滅亡中國境內滅亡
語系
語言代碼
ISO 639-3cpi
Glottologchin1253[1]
語言瞭望站52-ABB-da

洋涇濱英語是各種「中式英語」中較為知名的一個,具有相對特殊的歷史意義,因此「洋涇浜英語」一詞常被借代為「中式英語[4],然而嚴格意義上來講,它只是各種「中式英語」中的一種。

名稱來源

編輯

洋涇浜是上海的一條小河流,與黃浦江相連,從今延安東路渡口西向流至今西藏南路[5]。在19世紀中葉,英國法國相繼在上海設立租界區,洋涇浜正是英法租界的界河。租界設置後,大量的商業機構出現在小河兩岸,洋涇浜也因此成為上海對外貿易的一條重要的河流。由於中外商人語言交流不便,「洋涇浜英語」便在這種歷史條件下誕生了。[6]

演變

編輯

洋涇浜是原上海縣城北郊的黃浦江的支河,長約2公里,寬不足20米,在上海實在是一條不起眼的小河浜。但是洋涇浜當時是上海英法租界的界河,它的名氣也隨之大噪,這也是洋涇浜英語的得名之因。在與洋人的打交道溝通中,逐步生成了這種以滬語結構為主,夾雜着英文詞彙的洋涇浜英語。[7]

隨後,上海的其他籍商人為了獲取直接與外商交流的機會,紛紛學習英語。而此時,寧波商人也大量湧入上海,出版商看準商機,出版了《英話註解》[8],該手冊使用漢字對英語進行注音,由於該書六位作者全是寧波人,因此使用的漢字發音為寧波話。因此洋涇浜英語逐漸變為英語、上海話、寧波話的混合形式為標準,各種出版物也越來越多,成為當時被廣泛使用的中英商業語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洋涇浜英語由於使用環境的缺失,逐漸被人所摒棄。改革開放後,上海的對外貿易重新被重視,而此時,人民的英語水平也日益提高,「洋涇浜英語」逐漸成為形容英語不標準的貶義詞。[4][9][10]

學習

編輯

洋涇浜英語的著名教材當屬下段手冊,該手冊應使用吳語寧波話朗讀,漢字僅用於注音,短短的幾句話中涵蓋了英語的常用詞彙。該手冊有很多版本,大同小異,下面是其中一種比較全的版本的全部內容(括號內斜槓前為寧波話發音對應的吳語拼音,斜槓後為英語原詞):[11]

  • 來是康姆(khaonm / come)去是(koh / go),二十四是吞的福(thentihfoh / twenty-four)。
  • 是叫也司(yasy / yes)勿叫(noh / no),如此如此沙咸沙(soghaeso / so and so)。
  • 真讚佛立谷(vahlihkoh / very good),靴叫蒲脫(buthah / boot)鞋叫(shiu / shoe)。
  • 洋行買辦江擺渡(kaonpadu / comprador),小輪叫司汀巴(sythinpo / steamer)。
  • 茶叫(thi / tea)翹梯請吃茶,雪堂(shihdaon / sit down)雪堂請儂坐。
  • 烘山芋叫撲鐵禿(phohthihthah / potato),東洋車子力克靴(lihkhahshiu / rickshaw)。
  • 打屁股叫班蒲曲(paebutshoh / bamboo chop),混賬王八蛋風爐(daefonlu / daffy low)。
  • 那摩溫(namouuen / number one)先生是阿大,跑街先生殺老夫(saehlaufu / shroff)。
  • 麥克(mahkhah / mark)麥克鈔票多,畢的生司(pihtihsansy / fifty cents)當票多。
  • 紅頭阿三開潑度(khephahdu / keep door),自家兄弟勃拉茶(bahladzo / brother)。
  • 爺要發茶(fahdzo / father)娘賣茶(madzo / mother),丈人阿伯發音落(fahinloh / father-in-law)。

影響

編輯

雖然洋涇浜英語已經退出歷史舞台,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或增加了許多上海話寧波話粵語甚至普通話中的詞彙,例如:

音譯詞

編輯
  • 厄戤(again
  • 安琪兒(angel
  • 阿士匹靈(aspirin
  • 貝斯(bass
  • 白脫(butter
  • 咖啡(法語:café、英語:coffee
  • 卡(Card
  • 開司米(cashmere
  • 水門汀(cement
  • 巧克力(chocolate
  • 戳子(chop
  • 克羅米(chromium
  • 可可(cocoa
  • 克拉(color
  • 康白度(comprador
  • 克符(cuff
  • 咖喱(curry
  • 道勃兒(double
  • 打(dozen
  • 戤司(gas
  • 搞兒(goal
  • 哈夫(half
  • 行(hong
  • 吉普(jeep
  • 臘克(lacquer
  • 檸檬(lemon
  • 來蘇爾(lysol
  • 嘜頭(mark
  • 麥克風(microphone
  • 馬賽克(mosaic
  • 馬達(motor
  • 鳥結(nougat
  • 派力司(palace
  • 派對(party
  • 派司(pass
  • 披耶那(piano
  • 撲落/插撲(plug
  • 泡立水(polish
  • 磅(pound
  • 布丁(pudding
  • 沙拉(salad
  • 三明治(sandwich
  • 薩克斯風(saxophone
  • 捎(shoot
  • 沙蟹(show hand
  • 沙發(sofa
  • 司答脫(start
  • 水汀(steam
  • 司的克(stick
  • 司到婆(stop
  • 德律風(telephone
  • 聽(tin
  • 抬頭/台頭(title
  • 吐司(toast
  • 脫去包(touch ball
  • 凡士林(vaseline
  • 維納斯(venus
  • 梵啞鈴(violin
  • 違司(waste

音譯加意譯

編輯
  • 酒吧(bar
  • 啤酒(beer
  • 貝雷帽(béret
  • 卡賓槍(carbine
  • 卡車(Camion
  • 加農炮(canon
  • 卡片(card
  • 雪紡綢(chiffon
  • 雪茄煙(cigar
  • 道林紙(dauling
  • 引擎(engine
  • 法蘭盤(flange
  • 高爾夫球(golf
  • 幽默(humour
  • 雪糕(ice cream
  • 夾克衫(jacket
  • 求是糖(juice
  • 米達尺(metre
  • 霓虹燈(neon light
  • 杏利蛋(omelette
  • 拍紙簿(pad
  • 派克大衣(parka
  • 來復槍(rifle
  • 羅宋湯(Russian soup
  • 沙丁魚(sardine
  • 蘇打水(soda
  • 司必靈鎖(spring
  • 車胎(tyre
  • 烏托邦(utopia
  • 維他命(vitamin
  • 華爾茲舞(waltz
  • 摩托車(motorcycle
  • 聖(saint

有引申意義的

編輯
  • 大班banker
  • 蹩腳(bilge
  • 紮臺型(dashing
  • 大興dashy
  • 發嗲(dear
  • 發格fuck
  • 軋朋友(get
  • 解山河/嘎山河(gossip
  • 坍招式(juice
  • 小開(kite
  • 盎三/骯三(nauseating
  • 老虎窗roof

這些外來語有的已經不被使用。如:

  • 撥落頭(plug,現在上海話一般用「插撥」,即「插座 + 撥落頭」)
  • 司的克(stick
  • 德律風telephone

但有的仍被廣泛使用,如:

  • 水門汀cement,即「水泥」)
  • 盎三/骯三(on sale

有的詞語已經傳至其他方言區(包括官話區),成為漢語中被普遍認同的詞語,如: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編). Chinese Pidgin English.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2. ^ 通勝學英文 - 香港文匯報. paper.wenweipo.com. [2020-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1-26). 
  3. ^ 東方日報亂世達觀:白鴿英語現代篇. [2012-02-1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4-16). 
  4. ^ 4.0 4.1 洛阳龙门石窟景区标识翻译被指“洋泾浜英语”. 映象網商丘頻道. 2014-11-13 [2015-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5). 
  5. ^ 上海地方志办公室:《开埠前后的洋泾浜》. [2019-04-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1-08). 
  6. ^ 人民网:《提倡一回洋泾浜》. [2009-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5-05). 
  7. ^ 談談上海洋涇浜和「別琴」英語[失效連結]
  8. ^ 百年前宁波话《英话注解》. [2009-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05). 
  9. ^ 上海街头“洋泾浜”英语真不少. 上海青年報. 2001-02-28 [2015-10-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9-10). 
  10. ^ 2008北京奥运会向“洋泾浜英语”发出最后通牒. [2009-04-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4-16). 
  11. ^ 语言学概论辅导(word文件). [2020-10-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5-12-16). 

參考資料

編輯
  • 上海大學錢乃榮《上海語言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