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特·賴尼格

来自德国的艺术家、剪影动画电影制作人和电影导演

洛特·雷尼格(德語:Lotte Reiniger;1899年6月2日—1981年6月19日),德國剪影動畫師及電影導演。

洛特·雷尼格在德國工作

生平

編輯

早年生涯

編輯

雷尼格1899年6月2日出生在柏林夏洛滕堡(Berlin-Charlottenburg)。孩提時代,她被中國皮影藝術吸引,建立了自己的木偶劇院,為家人和朋友演出。

少女時期,她迷上了電影,先是對喬治·梅里愛(Georges Méliès)的電影特效產生興趣,後來又對演員及導演保羅·韋格納(Paul Wegener)的電影頗為着迷,特別是電影《泥人哥連出世記》(Der Golem, wie er in die Welt kam德語Der Golem, wie er in die Welt kam,1920年)。 1915年,她參加了韋格納舉辦的一場講座,該講座關注當時還是夢幻一般的動畫的可能性。

她最終說服父母讓她參加韋格納隸屬的馬克斯·萊因哈特(Max Reinhardt)的德意志劇院Deutschen Theater德語Deutschen Theater Berlin)。起初她為不同演員製作人像剪影,很快她便為韋格納的電影製作片頭,其中用到許多她製作的剪影。

成年與成功

編輯

1918年,雷尼格為木頭老鼠製作了動畫,並為韋格納氏的電影《吹笛的人》(Der Rattenfänger von Hameln)創建了動畫插入字幕。這項工作的成功,使她被文化研究所(Institut für Kulturforschung)接納為成員,該研究所是實驗動畫和電影短片的工作室。正是在這裏,她遇到了她未來的創作夥伴和丈夫(1921年結婚)卡爾·科赫Carl Koch德語Carl Koch),以及其他前衛藝術家,包括漢斯·屈利斯(Hans Cürlis)、貝托爾特·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貝特霍爾德·巴托施Berthold Bartosch德語Berthold Bartosch)。

雷尼格執導的第一部電影是《愛情的飾品》(Das Ornament des verliebten Herzens,1919年),這部短片涉及一對戀人及一件反映了他們情緒的飾品。這部電影十分受歡迎。

隨後幾年,她製作了六部短片,均由其丈夫生產並拍攝。其間她還穿插製作了廣告片(Julius Pinschewer廣告代理公司在魏瑪時期發明了廣告片,並贊助了許多抽象動畫製作者)和各種專題片的特效(最有名的是弗里茨·朗的《尼伯龍根》(Die Nibelungen)第一部中的夢幻場景中的鷹的剪影)。在此期間,她成了一群雄心勃勃的德國動畫製作者的中心,這些動畫製作者包括貝特霍爾德·巴托施、漢斯·里希特Hans Richter德語Hans Richter)、瓦爾特·魯特曼Walter Ruttmann德語Walter Ruttmann)、奧斯卡·菲欣格Oskar Fischinger)。

1923年,路易·哈根(Louis Hagen)同雷尼格接觸,當時哈根已購買了大量原始電影膠片作為一種投資,以應付通貨膨脹的上升,哈根讓雷尼格製做長篇動畫電影。結果雷尼格於1926年完成了《艾哈邁德王子歷險記》(Die Abenteuer des Prinzen Achmed德語Die Abenteuer des Prinzen Achmed),這是世界上首批動畫故事片之一,是從《一千零一夜》節選的故事情節的大雜燴。雖然在將近一年時間內,該片未能找到分銷商,但在巴黎首演(多虧讓·雷諾阿的支持),該片獲得極大成功。

雷尼格製作了第一個多平面攝像的特效,這搶先沃爾特·迪斯尼烏布·伊沃克斯十年。此外,《艾哈邁德王子歷險記》由瓦爾特·魯特曼(雷尼格在《尼伯龍根》中的搭檔)製作了夢幻般的背景,沃爾夫岡·澤勒Wolfgang Zeller德語Wolfgang Zeller)創作了交響配樂。卡爾·科赫、貝特霍爾德·巴托施的增添了附加效果。

《艾哈邁德王子歷險記》獲得成功後,雷尼格得以製作第二部故事片《杜立德醫生和他的動物》(Doktor Dolittle und seine Tiere,1928年)。本片是在休·洛夫廷Hugh Lofting)創作的第一部英文兒童讀物的基礎上改編而成。影片講述了這位好醫生遠航到非洲幫助醫治生病的動物的故事。這部分成三部分的電影的配樂由庫爾特·魏爾Kurt Weill)、保羅·欣德米特Paul Hindemith)、保羅·德紹Paul Dessau英語Paul Dessau)完成。

一年後,雷尼格與羅胡斯·格利澤(Rochus Gliese)共同執導了雷尼格的第一部實景片《對幸福的追求》(Die Jagd nach dem Glück,1929年),這是關於一個皮影戲劇團的故事。該片主演是讓·雷諾阿和貝特霍爾德·巴托施,片中有20分鐘的雷尼格的剪影表演。不幸的是,這部電影正巧在有聲片來到德國時完成,所以被推遲到1930年上映,以便由不同的演員配音,其結果很不成功,毀掉了該電影的所有樂趣。

雷尼格試圖製作出第三部動畫故事片,靈感來自莫里斯·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歌劇《兒童和迷惑的東西》(L'enfant et les sortilèges,1925年)。但她無法全部清除加在拉威爾的音樂、科萊特(Colette)的唱詞上的個人權利,以及意想不到的許多版權持有人的個人權利。拉威爾在1937年去世,導致這種清除工作變得更加複雜,雷尼格終於放棄了該項目,雖然她曾設計了一些電影片段和動畫場景以說服潛在的支持者和權利人。[1]

雷尼格曾與英國詩人、評論家和音樂家埃里克·沃爾特·懷特(Eric Walter White)在幾部電影中合作。懷特寫下了有關雷尼格作品的早期論文:Walking Shadows: An Essay on Lotte Reiniger's Silhouette Films, (London: Leonard and Virginia Woolf, 1931)。

離開德國與晚年

編輯

隨着納粹黨的崛起,雷尼格和科赫決定移民(二人均參與左翼政治)[2],但發現沒有其他國家會給予他們永久簽證。因此,夫妻二人在1933年至1944年在不同國家間流離,只要簽證允許,能逗留多久就逗留多久。他們在巴黎與讓·雷諾阿合作,在羅馬盧奇諾·維斯孔蒂(Luchino Visconti)合作。他們在這段時間用盡方法製作了12部電影,最有名的是《卡門》(Carmen,1933年)和《帕帕吉諾》(Papageno,1935年),均基於受歡迎的歌劇(比才的《卡門》和莫扎特的《魔笛》)改編。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直到1944年,他們一直和維斯孔蒂呆在羅馬,此後他們搬回柏林

1949年,雷尼格和科赫遷居英國倫敦,在那裏雷尼格為Ground Film Unit以及約翰·格里爾遜的General Post Office Film Unit製作了一些短廣告片。雖然雷尼格住在倫敦,但在1950年代初,她仍然成為了「弗雷迪」·布盧姆("Freddie" Bloom)的朋友,布盧姆是全國失聰兒童協會National Deaf Children's Society英語National Deaf Children's Society)第一屆理事,並且請求雷尼格為這個新成立慈善組織設計標誌。為此,雷尼格刻出四個孩子跑上一座小山的標誌。雷尼格用剪刀在幾分鐘內便創造出4個孩子的不同剪影,令布盧姆讚嘆不已。這一標誌一直使用到1990年代,當時一個設計公司應邀對其加以修改,結果只進行了非常小的修改,但幾年後這一新設計被放棄,標誌恢復為雷尼格的最初版本。

1953年,他們和小路易·哈根(Louis Hagen Jr.,在波茨坦的《艾哈邁德王子奇遇記》的投資者之子)成立了Primrose Productions。此後兩年,該公司為英國廣播公司(BBC)及美國電視台(Telecasting America)生產了十幾部以《格林童話》作藍本改編的剪影動畫短片。雷尼格還為1953年羅傑·蘭斯林·格林Roger Lancelyn Green英語Roger Lancelyn Green)的圖書《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團》(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英語King Arthur and His Knights of the Round Table)畫了插圖。

1972年,雷尼格被授予德國電影獎中的「金膠片獎」(Filmband in Gold德語Filmband in Gold)。1979年,她獲授聯邦十字勳章。1981年6月19日,雷尼格在德國德滕豪森(Dettenhausen)逝世,享年82歲。

作品

編輯
  • 1916: Rübezahls Hochzeit (Titelsilhouetten)
  • 1918: Der Rattenfänger (Titelsilhouetten)
  • 1918: Der fremde Fürst
  • 1919: Das Ornament des verliebten Herzens (Kurz-Animationsfilm)
  • 1920: Der fliegende Koffer (Kurz-Animationsfilm)
  • 1921: Der verlorene Schatten (Titelsilhouetten)
  • 1922: Aschenputtel (Kurz-Animationsfilm)
  • 1926: Die Abenteuer des Prinzen Achmed (Spielfilm)
  • 1928: Doktor Dolittle und seine Tiere (Kurz-Animationsfilm)
  • 1930: Zehn Minuten Mozart (Kurz-Animationsfilm)
  • 1931: Harlekin
  • 1932: Sissi (Kurz-Animationsfilm)
  • 1933: Don Quichotte (Spielfilm)
  • 1933: Das rollende Rad (Kurz-Animationsfilm)
  • 1933: Carmen
  • 1934: Der kleine Schornsteinfeger (Kurz-Animationsfilm)
  • 1934: Der Graf von Carabas (Kurz-Animationsfilm)
  • 1934: Das gestohlene Herz (Kurz-Animationsfilm)
  • 1935: Papageno (Kurz-Animationsfilm)
  • 1935: Galathea (Kurz-Animationsfilm)
  • 1952: Der Froschkönig
  • 1954: Der Heuschreck und die Ameise (Kurz-Animationsfilm)
  • 1954: Das tapfere Schneiderlein (Kurz-Animationsfilm)
  • 1954: The Sleeping Beauty (Kurz-Animationsfilm)

編劇

編輯
  • 1942: Una signora dell'Ovest

著作

編輯
  • Lebende Schatten. Kunst und Technik des Silhouettenfilms, in: Edmund Bucher, Albrecht Kindt (Hrsg.): Film-Photos wie noch nie, Kindt & Bucher Verlag GmbH, Gießen 1929, S. 45 f. (Ill. S. 114 f.)

參考文獻

編輯
  1. ^ William Moritz, http://www.awn.com/mag/issue1.3/articles/moritz1.3.html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2. ^ "Lotte Reinig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y William Moritz,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he Arts, at Animation World Network
  • Donald Crafton; Before Mickey: The Animated Film, 1898–1928;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ISBN 0-226-11667-0 (2nd edition, paperback, 1993)
  • Giannalberto Bendazzi (Anna Taraboletti-Segre, translator); Cartoons: One Hundred Years of Cinema Animati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0-253-20937-4 (reprint, paperback, 2001)
  • Leslie, Esther. Hollywood Flatlands: Animation, Critical Theory and the Avant-Garde. London: Verso, 2002. Print.
  • Reiniger, Lotte. Shadow Theatres and Shadow Films. London: B.T. Batsford Ltd., 1970. Print.

延伸閱讀

編輯
  • Eva Chrambach: Reiniger, Lotte. In: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NDB). Band 21. Duncker & Humblot, Berlin 2003, S. 370 f. (全文) (德文)
  • Margit Downar (Bearb.): Lotte Reiniger: Silhouettenfilm und Schattentheater. Zur Ausstellung des Puppentheatermuseums im Münchner Stadtmuseum. Verlag Karl M. Lipp, München 1979, ISBN 3-87490-532-2
  • Werner Biedermann: Filme, Festivals und Cineasten – Gespräch mit Lotte Reiniger. Katholische Akademie Schwerte, Schwerte 2004, ISBN 3-927382-48-5
  • Alfred Happ: Boote – Luftschiffe – Automobile. Verkehrsmittel im Film- und Scherenschnittchaffen von Lotte Reinigers. In: Ursula und Otto Kirchner (Herausgeber): Unterwegs. Wie und wohin? Das Motiv der Fortbewegung im Scherenschnitt, München 2010. Seite 26-35. ISBN 978-3-940061-40-9
  • Alfred Happ: Lotte Reiniger. 1899–1981 ; Schöpferin einer neuen Silhouettenkunst. Kulturamt, Tübingen 2004, ISBN 3-910090-56-7
  • Melanie Letschnig: Es war einmal kein Ofen. Über die märchenhaften Silhouettenfilme von Lotte Reiniger. Diplomarbeit, Universität Wien 2006 (Volltext UB Frankfurt)
  • Helga Happ (Hrsg.): Von Herzen! Lotte Reiniger und ihre Zeit in Dettenhausen : Erinnerungen an die Meisterin des Scherenschnitts, Tübingen : Schwäbisches Tagblatt, 2007, ISBN 978-3-928011-60-0
  • Evamarie Blattner und Karlheinz Wiegmann (Hrsg.): Lotte Reiniger : "Mit zaubernden Händen geboren"; drei Scherenschnittfolgen, Tübingen : Universitätsstadt Tübingen, 2010, ISBN 978-3-8030-3352-9
  • Susanne Marschall, Rada Bieberstein: Lotte Reiniger – Tanz der Schatten [Bildtonträger] : Porträt der Pionierin des künstlerischen Trickfilms,Berlin : Absolut Medien, 2012, ISBN 978-3-8488-3002-2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