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戲
滑稽戲(上海話拼音:hhuakjixi,發音:[ɦuᴀ̏ʔtɕi᷅ɕi᷅][1])是中國地方戲種,現主要流行於上海、蘇州及其周邊地區。多以上海話作為表現語言,同時大量模仿吳語太湖片,偶爾也有對北方話、粵語等其他方言的模仿。表演形式上,類似於中國北方的相聲和小品。
滑稽戲 | |
---|---|
中華人民共和國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 |
申報地區或單位 | 上海滑稽劇團、 江蘇省蘇州市 |
分類 | 傳統戲劇 |
序號 | 1118 |
編號項目 | Ⅳ—156 |
登錄 | 2011年 |
滑稽戲產生於中國抗日戰爭中期,由上海的曲藝「獨腳戲」接受了中外喜劇、鬧劇和江南各地方戲曲的影響而逐步形成的新興戲曲劇種。因為方言隔閡,滑稽戲只流行於上海、浙江、江蘇的許多地區。一人演出的滑稽曲藝,稱作「獨腳戲」。
歷史
編輯滑稽戲起源於清中後期,最早發展自街頭賣報人,為吸引顧客,自編自演,以幽默風趣的方式讀報,被稱為「說朝報」。此後,商販、藝人等也都開始運用,不但宣傳自家生意,也有對社會及官府的諷刺內容,被稱為「小熱昏」。發展至民國初,出現在傳統劇目中間插演的「趣劇」。1924年,蘇州藝人王無能以單人演出的形式首創「獨角戲」。抗戰時期,在獨角戲的基礎上,融合傳統劇目,使滑稽戲逐漸獨立為一個劇種。[2]:24
劇目分類
編輯滑稽戲的劇目共分五類。
- 第一類是根據獨腳戲的「段子」改編而成的,如《三毛學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等
- 第二類是由文明戲移植而來,如《濟公》等
- 第三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初期,由話劇、戲曲、電影改編而來,如《煉印》、《好好先生》等
- 第四類是根據國外戲劇作品改編而成
- 第五類即為20世紀末、21世紀初創作出的劇目,如《老娘舅》、《開心公寓》等
特點
編輯音樂沿用獨角戲的「九腔十八調」,貼合表演;表演中,演員動作誇張,言語詼諧、幽默,而且表演融合「說」、「噱」、「做」、「唱」等多種表演方式,總體顯得豐富多彩。滑稽戲在舞台、人物、道具的造型、設計上多採用非常規樣式,力求使滑稽效果最大化。
文化
編輯滑稽戲以滑稽為核心,吸取了傳統劇種內滑稽的元素,以自創的表現形式和藝術風格加以展現。滑稽戲在表演中,也大多包含諷刺社會現象的意義,具有顯而易見的社會價值。此外,滑稽戲使用吳方言演出,戲中常有對吳地風俗民情的描畫,對於傳承和發揚吳文化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2]:29
隨着社會發展,傳統舞台劇受文化衝擊較大,加上核心演員與青年演員傳承斷檔,使得滑稽戲市場明顯萎縮,又加劇了後繼無人的情境。[2]:30
滑稽劇團
編輯中華人民共和國原有7家專業滑稽劇團[3][4],:上海市人民滑稽劇團(人滑)和上海青年滑稽劇團(青滑)於2018年合併成立上海獨腳戲藝術傳承中心
上海
編輯- 第一代 (活躍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
王無能,江笑笑,劉春山 (三大開山鼻祖),何雙呆,沈笑亭,程笑亭,范哈哈,鮑樂樂,趙希希
- 第二代 (活躍於20世紀中)
楊華生,綠楊兄妹 和 姚慕雙 (師從何雙呆)、周柏春兄弟(黃金搭檔)以及張樵儂、笑嘻嘻、沈一樂 (與楊華生)並稱 「四大笑星」 ,袁一靈(師從趙希希),文彬彬
- 第三代 (活躍於1949年後)
「雙字輩」 (姚慕雙的弟子):拜師者多以「雙」字入藝名:沈雙亮、吳雙藝、王雙慶、童雙春、翁雙傑、張雙勤、王雙柏、鄭雙麟、錢雙恩、何雙龍、沈雙華、李雙俊等;而女弟子的「雙」則以複姓體現:申屠、諸葛、歐陽、上官等;加上姚慕雙嫡傳的子女姚祺兒、姚勇兒、姚禎兒、姚斌兒等兒字輩;以及同屬姚周系但未以「雙」字冠名的李青、王輝荃、錢吟梅、方艷華等
其他:嚴順開、王汝剛(師從楊華生)、龔伯康(師從袁一靈)、毛猛達、陳國慶、嫩娘、李九松、筱聲咪、孫明等
- 第四代 (師從第三代,活躍於21世紀)
參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錢乃榮、許寶華、湯珍珠. 《上海话大词典》.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 ISBN 978-7-5326-2248-1.
- ^ 2.0 2.1 2.2 吳曉林. 江苏省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要览. 2015-11. ISBN 978-7-5651-2367-2.
- ^ 上海国际艺术节|滑稽戏诞辰110周年,7家滑稽剧团展演. 澎湃新聞. 2017-09-26 [202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4).
- ^ 上海和滑稽戏 一座城市和一个剧种. 共產黨員網. 2013-01-15 [2024-06-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