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基地營
珠穆朗瑪峰基地營(英語:Everest Base Camp),或稱珠穆朗瑪峰大本營,為珠穆朗瑪峰兩側的基地營(可以指任何一條珠峰攀登路線的基地營,但由於攀登路線已經標準化,因此較為少見)。南側的基地營位於尼泊爾,海拔5,364米(17,598呎)(28°0′26″N 86°51′34″E / 28.00722°N 86.85944°E),北側的基地營位於西藏,海拔5,150米(16,900呎)[1][2][3] (28°8′29″N 86°51′5″E / 28.14139°N 86.85139°E)。這些營地是登山者在攀登珠峰與下山時所使用的基礎營地。南側的基地營用於攀登東南部山脊之用,北側的基地營則是用於攀登東北部山脊之用[4]。
南側基地營的物資是由雪巴人或搬運工運送,並以動物(通常是氂牛)作為輔助。北側基地營的物資則是以車輛運送(至少在屬於夏季的月份)。一般登山者會在基地營休整數日並進行適應,以降低高山症的風險。
尼泊爾境內的南側基地營
編輯前往南側基地營的徒步路線,是喜馬拉雅山脈中最熱門的健行路線之一,每年約有上千人造訪這條路線。健行旅客通常會從加德滿都飛往盧克拉以節省時間與體力,並從早上開始徒步前往基地營。然而,旅客也可以徒步前往盧克拉。加德滿都至盧克拉間沒有公路,因此要運送大型與重型物資時只能用飛機。
2015年,據統計每年約4萬人次利用盧克拉機場至珠穆朗瑪峰基地營之間的徒步路線[5]。
登山客從盧克拉開始,可一路徒步往上至海拔3,440米(11,290呎),位於都得科西河河谷的雪巴人聚居地南崎巴札,此路途必須花大約2天時間才能抵達,為該路線所在區域的中心樞紐。一般登山客會在此處休息1日以適應環境,接着會花2天時間抵達海拔4,260米(13,980呎)的丁伯崎,並在此休息1日以適應環境。接下來的2天就會前往基地營,沿途會經過位於卡拉帕塔下方,海拔5,545米(18,192呎)的高樂雪,以及普莫里峰。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境內發生震級7.8級的地震,造成普莫里峰雪崩並襲擊南側基地營[6]。據傳結果造成至少19人死亡。2週以後的5月12日,又發生了震級7.3級的第2次地震[7]。部分前往基地營的路徑遭到損毀且需要修復[5]。
-
尼泊爾境內南側基地營中,位於昆布冰川的臨時帳棚平臺
-
尼泊爾基地營位於左側下方,右側為昆布冰瀑
-
昆布冰瀑
-
珠穆朗瑪峰基地營
中國境內的北側基地營
編輯北側的珠峰大本營(標準藏語:ཇོ་མོ་གླང་མའི་སྒར་ས་ཆེན་མོ།)可從鄰近協格爾鎮的中尼公路,開車往南旅行100公里抵達。從基地營入口開始,所有旅客皆必須搭乘由政府管理的公車以進行交通管制,然後行經一段位於海拔5,200米山丘上的碎石路段,抵達登山客的營地。只有適應良好的旅客,才能夠從觀光客營地徒步抵達登山客的營地[8]。基地營的「觀光客營地」位於基地營與絨布寺的半路上;真正的登山基地營則位於絨布冰川腳下。2019年,中國政府頒佈了一項最新規定:基於珠峰地區的環境保護措施,觀光客營地將被撤離至絨布寺一帶。旅客仍可以參觀觀光客營地[9]。
目前,國際遊客想要前往北側(中國方面)的基地營,除了必須取得西藏自治區的旅遊許可外,還要得到中國政府的入藏旅遊批准函。中國內地和港澳地區旅客則無需提供「入藏旅遊批准函」,而是辦理邊防證,或者持有有效期內的尼泊爾簽證的護照,台灣遊客則是以台胞證向「西藏自治區台辦」辦理台灣同胞進藏批准函。對於國際遊客及台灣遊客,這類許可必須由拉薩當地的旅行社進行旅遊安排,並必須僱用至少一名人員陪同(駕駛或嚮導)。 進入大本營前需要接受邊防檢查站的檢查,所有人員必須出示上述證件以及身份證(大陸居民),回鄉證(港澳居民),護照(國際遊客)。
-
離開中尼公路後前往北側基地營的碎石路,此處可以首次見到珠穆朗瑪峰的景象。
-
在西藏基地營中,為了旅客方便而設立的帳棚村(觀光客營地)。此為普通遊客最遠可以抵達的地區。背後可見到珠穆朗瑪峰。
-
珠穆朗瑪峰北側基地營的茶館,背後可見到珠穆朗瑪峰。
-
西藏基地營的茶館/旅館內部景象。
-
2002年8月3日從西側瞭望的北側基地營。左側的永久性建築是登山客所使用,中左側的建築物為臨時木造框架所建造的坑式廁所,右側的塑膠蓬則為其他訪客與支援人員所用。
-
在旅客開放區域以外禁區所見的登山客帳棚。
-
2011年5月20日,從北方的帳棚村可見到珠穆朗瑪峰北側的營地。
-
珠峰大本營
對外通訊
編輯2018年以前,基地營只能使用衛星電話對外通訊。現在Everest Link公司為南側基地營提供Wi-Fi無線網絡服務。[10]中國電信公司為北側基地營提供Wi-Fi服務。[11]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 Foster, Simon; Jen Lin-Liu; Sherisse Pham; Sharon Owyang; Beth Reiber; Lee Wing-Sze; Christoper D. Winnan. Frommer's China. John Wiley & Sons, 2010. 2010: 5 [2012-04-03]. ISBN 978047052658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2).
- ^ Reynolds, Kev. Everest - A trekker's guide. Cicerone Press Limited. 2006: 231 [2012-04-03]. ISBN 978-1-84965-076-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2).
- ^ Buckley, Michael. Shangri-La: A Travel Guide to the Himalayan Dream. Bradt Travel Guides. 2008: 165 [2012-04-03]. ISBN 978184162204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1-12).
- ^ Mayhew, Bradley; Bindloss, Joe. Trekking in the Nepal Himalaya. Lonely Planet. 2009. ISBN 978-1741041880.
- ^ 5.0 5.1 4 sections of trekking route to Mount Everest were damaged by earthquake, assessment finds. [2018-02-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9-24).
- ^ Everest Base Camp a ‘War Zone’ After Earthquake Triggers Avalanches. National Geographic.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8).
- ^ Avalanche triggered by quake kills 18 on Mount Everest. [2015-04-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4-28).
- ^ Which Everest Base Camp: Everest or Nepal?.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1).
- ^ 游客从来不能擅自前往珠峰登山大本营——官方详解珠峰保护区规定. 新華社. [2022-01-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1-03).
- ^ Meet the Sherpa bringing Wi-Fi to Everest. National Geographic. 2019-05-22 [2019-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6-02).
- ^ 珠穆朗玛峰旅游大本营开通无线网络. 新華網. [2019-08-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