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申三百年祭

甲申三百年祭》,1944年郭沫若作品。

濫觴

編輯

1944年甲申年,距離李自成甲申之變300週年,亦即明朝滅亡300週年。郭沫若在重慶撰寫此文,1944年3月10日脫稿,全文近16000字[1],3月19日至22日,重慶《新華日報》全文連載,後來延安的《解放日報》亦有轉載。書中指出,起義軍首領入北京後,「似乎都沉淪進了過分的陶醉里去了」,「紛紛然,昏昏然,大家都象以為天下就已經太平了的一樣」,最後李自成在湖北通山縣[註 1]九宮山遭地主武裝殺害。目的在以藉由李自成的失敗,要求中國共產黨高級領導記取歷史教訓,不能重蹈李自成覆轍。

1944年4月12日毛澤東延安高級幹部會議上強調:「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鑑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影響

編輯

甲申三百年祭之後,類似的文章相當踴躍,後來又有劉亞洲的《甲申再祭》,曾節明的《甲申三百年再祭》,李劍峰的《甲申三百六十年再祭》。從後續的文章看起來,甲申三百年祭這篇文章有極大的局限性,全文大量引用《明季北略》、《明季南略》、《明亡述略》、《甲申傳信錄》、《烈皇小識》、《剿闖小史》、《芝龕記》等筆記,在考證史實上有不少失誤,很不真實。周振林說:「《祭》文政治上的缺陷表現在內容上沒走出封建主義的陰影。」[2]

批評

編輯

顧誠在《南明史》中認為李自成大順政權所以未能在燕京站住腳,絕非領導變質,失去了群眾支持。恰恰相反,大順軍政權的失敗在於它「未完成質變」,繼續執行打擊官紳地主的政策,引起士紳的強烈不滿。加之「軍事部署嚴重失誤」,導致滿洲貴族與漢族官紳勾結在一起,構成了對大順軍的壓倒優勢,「說李自成等大順軍領導人因驕致敗,是指他們目光淺短,驕傲輕敵,而決不能解釋為他們驕奢淫逸。」[3]

1944年4、5月間,豫中會戰潰敗,陳誠兼任第一戰區司令長官,收拾殘局,其在回憶錄中結合當時時局評價郭的《甲申三百年祭》:[4]

「郭沫若當時寫了一篇《甲申三百年祭》的論文,在報章上發表,極轟動一時。他說明亡於崇禎十七年甲申(一六四四),至民國三十三年(一九四四),歲次甲申,適為三百年。他把民國三十三年之甲申,比成崇禎十七年之甲申,明朝敗亡現象,現又一一復見於今日。危言聳聽,在他當然別有用心,但是當日一般失敗主義者,和他同有此感的人,確實也不在少數。所以郭文之轟動,正因為它對時局的看法,有相當的代表性,並非全出偶然。」

註釋

編輯
  1. ^ 關於李自成死於湖北九宮山的史學觀點,當代又細分為湖北通城縣九宮山、湖北通山縣九宮山兩類。郭沫若在1944年撰寫本文時,認同通城縣九宮山說法。1950年代後改為支持通山縣九宮山說。

參考文獻

編輯
  1. ^ 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 (爱思想网站). [2024-03-3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27). 
  2. ^ 周振林,我看《甲申三百年祭》的缺陷及其他
  3. ^ 郭小凌,文章不寫一句空——評顧誠《南明史》的治史方法與治史精神
  4. ^ 《陳誠回憶錄(抗日戰爭)》,東方出版社,2009年10月第1版,第9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