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第一战区
抗日战争第一战区是指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为了因应战争形势,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于境内划分;与日军作战的战区之一。最初第一战区所辖范围为河北北部及山东北部,后来视战争实际情况,第一战区分别于1938年、1939年与1944年做过三次相当大规模的更动。
1937年编辑
1937年8月,日军迅速占领北平与天津,国民政府确定与日谋和落空后,中国战区首次划分。
08月20日,第一战区划分是河北省、及山东省北部未被日军占领区,作战地区为平汉路。司令长官本为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兼,由徐永昌“分达该区各集团军总司令”[1]。1939年底,蒋全心投入淞沪会战,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交由程潜担任。部队编成方面,有宋哲元率领第一集团军,刘峙率领第二集团军及卫立煌率领第十四集团军。
1938年编辑
1938年,增援日军迅速于华北取得优势,并占领上海,切断中国军队之华北运输线。同年1月发表之1938年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当中,将第一战区区域略作更动,以北平至武汉连接线为主,也就是平汉铁路沿线带状扩张区域。而所辖军队以商震率领第20集团军与宋哲元率领第1集团军;共25个步兵师,2步兵旅,2骑兵师构成部队,以整编师8000人计算,人数超过20万人。11月28日,卫立煌任司令长官,战区改辖河南及安徽之一部。
1938年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战斗序列第一战区部分编辑
司令长官:程潜
1939年编辑
兵力:12步兵师、1步兵旅、1骑兵师、1骑兵旅,其他特种部队在外
1942年编辑
- 司令长官:蒋鼎文
1944年5月25日洛阳失守后编辑
民国33年(1944年)5月,豫中会战失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撤退到陕南汉中,蒋鼎文引咎辞职。蒋介石将豫、陕、晋地区并入第一战区内,胡宗南改任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亦相应改名第一战区副司令长官部。1944年7月,陈诚出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总部设在汉中。陈因与胡素有积怨,便下令撤销西安的副司令长官部,另设第一战区西安指挥所(主任为罗泽),胡宗南、郭寄峤两个副司令长官分别派往潼关和商南建立前进指挥所。其后不久,陈诚调回重庆,升胡宗南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辖39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及其它特种部队。
1944年11月编辑
民国33年(1944年)11月,胡宗南升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1945年1月,胡宗南将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迁至西安,并将第一战区西安指挥所并入,在荐福寺故址设立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6个集团军及其他一些直属和代管部队,合计为25个军,50多个师另8个特种兵团,正规军达50余万人。
- 副司令长官为陶峙岳、裴昌会、曾万钟(后增加石敬亭、范汉杰、于达、高桂滋)
- 总参议龚浩
- 参谋长罗泽闿(后范汉杰、盛文)
- 办公厅主任赵龙文
- 第一处(人事)
- 第二处(军事情报)
- 第三处(参谋)
- 第四处(交通通讯)
- 军务处
- 党政处
- 经理处
- 外事处
- 副官处
- 军法处
- 军医处
- 特种会报处
- 政治部(抗战胜利后改称新闻政工处)
- 调查统计室
- 机要室
- 警卫团
- 第四集团军(总司令李兴中)
- 第二十九集团军(总司令李铁军)
- 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王仲廉)
- 第三十四集团军(总司令李文)
- 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刘戡)
- 第三十八集团军(总司令董钊)
民国35年(1946年)春,因第三十四、第三十一集团军等部队先后拨归其他战区或绥靖公署,另有属下若干军、师单位又实行合并或裁撤,胡宗南军事集团已不足10个整编师,约有20个整编旅及若干直属特种兵部队等,总兵力降至20万人左右。民国36年(1947年)春,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部奉命改组为西安绥靖公署。
战后改组编辑
1945年9月22日在郑州接受日本第12军投降。
参考文献编辑
引用编辑
来源编辑
- 书籍
- 何应钦:《日军侵华八年抗战史》,1982年,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
- 张明金、刘立勤 主编:《国民党历史上的158个军》,2007年,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 刘寿林、万仁元、王玉文、孔庆泰 编:《民国职官年表》,1995年,北京:中华书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