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

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日語:原水爆禁止世界大会)是原水爆禁止日本協議會日語原水爆禁止日本協議会(簡稱「原水協[註 1],也譯作「日本禁止原子彈氫彈協議會」或「日本反對原子彈和氫彈委員會」)、原水爆禁止日本國民會議日語原水爆禁止日本国民会議(簡稱「原水禁」)等多個組織主辦的反戰反核會議,自1955年8月起每年舉辦一屆。

1963年在日本廣島召開的第9屆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

因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協議會支持社會主義國家擁核,反對所有國家擁有核武器的派別分裂出來,成立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國民會議,並各自主辦自己的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但也曾在1978-1985年合辦數次會議。

背景

編輯

1945年8月6日及9日,美軍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兩枚原子彈,讓這兩個城市成為人間地獄,大約有21萬人喪生。美國在戰後對原爆實施了嚴格的新聞審查,導致日本和美國各界及世界各國難以了解實際情況。[1][2]

1954年3月1日,美軍在比基尼環礁進行核試驗,導致在附近海域作業的上百艘漁船及2萬餘居民遭受嚴重的輻射中毒,該島被夷為平地並留下直徑1.2英里的大洞,亦導致第五福龍丸事件的發生。[3]

因比基尼事件,廣島和長崎原爆造成的破壞也再次受到關注。[4]安井郁以此事為契機,成立了反核運動組織,在日本全國各地收集到近二千萬份要求禁止原子彈氫彈的簽名。[5]安井郁等組織者向全世界的和平人士發出了召開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的邀請。[6]

首屆

編輯
 
第一屆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

會議流程

編輯

1955年8月6日上午8時舉行了廣島市原子彈爆炸事件遇難者追悼會,廣島市市長渡邊忠雄在追悼儀式上發表了「不許廣島悲劇重演」的和平宣言。10時,第一屆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在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廣島公會堂正式開幕,來自多個國家的和平組織代表參與了會議並作發言。[7]

8月7日,大會舉行了分組會議;[8]8日,大會舉行全體會議,通過了呼籲全世界人民反對核武器的決議和宣言,反對日本的核武裝,並要求美國設在廣島的委員會撤走,以及呼籲為原子彈受害者募捐,並要求立法保障原子病患者的權利;之後數日,大會參與者共同考察了廣島和長崎的受害狀況;[9]15日,大會在東京體育會館閉幕。[10]

國際參與

編輯

參加會議首日議程的外國代表共有21人,來自美國法國意大利印度印度尼西亞波蘭朝鮮[註 2]等十餘國,[7]另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等多個社會主義國家被拒絕入境,後經交涉,日本政府在6日下午准許他們入境。[11]中國代表團團長為劉寧一,另一位著名代表團成員是作家冰心,一行共7人於9日下午抵達東京。[12]最終共有35名外國代表參與。[6]

日本禁止原子彈和氫彈簽名運動全國協議會事務局長安井郁在會上宣佈全世界參與簽名的人數已經超過了六億。[7]

後續屆次

編輯

在首屆大會的推動下,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協議會於9月19日成立。[6]

1956年8月在長崎市舉行了第二屆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安井郁擔任大會實行委員會秘書長。[13]

1959年,第5屆大會遭到日本右翼團體的騷擾,與會人員與其發生了衝突,導致10餘人受傷。[6]

1962年,第八屆大會中發生了內訌,日本社會黨主張反對所有國家的核試驗,包括蘇聯,而日本共產黨則只強調將美帝國主義趕出日本和全亞洲,不反對社會主義國家發展核武器,這導致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協議會的工作陷入停頓,安井郁帶領常任理事會總辭。[6]

因以上分歧,反對所有國家的核試驗的派別自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協議會分裂出來,成立了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國民會議,並各自主辦自己的禁止原子彈氫彈世界大會。[14]:134

1964年8月22日,部分參加第十屆大會的代表在會後訪華,受到毛澤東接見,毛澤東在接見時表示中國反對用原子彈來殺人,但將來可能生產少量的原子彈,只用於防禦,並提到中國只參加了兩個會議中的一個。毛澤東還與代表們討論了修正主義巴以衝突、美國的種族問題及非洲局勢等問題。[15]

1966年,參加第十二屆大會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劉寧一再次被日本政府拒絕入境,大部分代表團成員雖然成功入境日本,但被會議主辦方拒之門外。來自英國澳大利亞新西蘭法國比利時等國的代表開會討論這一問題,他們猜測主要原因是中蘇交惡,會議主辦方與日本共產黨關係密切,而日本共產黨則在中蘇之間傾向蘇聯。[16]

1978-1985年,兩個組織合辦了數次會議。[17]:186

2011年7月31日,大會首次在福島市舉行,主辦方為禁止原子彈氫彈日本國民會議,並以「去核電化」為主題。[18]

2020年,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影響,會議改為線上進行,該次會議由以上兩個組織及日本原水爆被害者團體協議會共同主辦。[19][20]

註釋

編輯
  1. ^ 氫元素日語稱為水素氫彈稱為水素爆弾
  2. ^ 人民日報》8月7日的報道提到有來自朝鮮的代表,[7]但8月9日的報道卻提到朝鮮代表被拒絕入境。[11]

參考資料

編輯
  1. ^ Dower, John W. Cultures of War: Pearl Harbor / Hiroshima / 9-11 / Iraq. W. W. Norton. 2010: 214. ISBN 0393061507. 
  2. ^ Hein, Laura; Selden, Mark (編). Living with the Bomb: American and Japanese Cultural Conflicts in the Nuclear Age. M. E. Sharpe. 1997. ISBN 978-1-56324-967-9. 
  3. ^ Delgado, James P., The Archeology of the Atomic Bomb: A Submerged Cultural Resources Assessment of the Sunken Fleet of Operation Crossroads at Bikini and Kwajalein Atoll Lagoons, Santa Fe, New Mexico: National Park Service, 1991 (英語) 
  4. ^ 原水爆禁止世界大会|日本原水協. www.antiatom.org.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6). 
  5. ^ 日本近二千万人签名要求禁止原子武器. 人民日報. 1954年12月8日: 第4版. 
  6. ^ 6.0 6.1 6.2 6.3 6.4 步平. 跨越战后:日本的战争责任认识. 北京市: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1. ISBN 978-7-5097-2515-3. OCLC 778020175. 
  7. ^ 7.0 7.1 7.2 7.3 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开幕. 人民日報. 1955年8月7日: 第1版. 
  8. ^ 禁止原子弹和氢弹世界大会 举行分组会议. 人民日報. 1955年8月8日: 第4版. 
  9. ^ 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通过决议和宣言 号召加强推进禁止原子武器运动. 人民日報. 1955年8月10日: 第1版. 
  10. ^ 禁止原子弹和氢弹世界大会闭幕 我国代表团在东京大会上宣读给日本原子弹被害者慰问信. 人民日報. 1955年8月16日: 第1版. 
  11. ^ 11.0 11.1 在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和日本各界的要求和抗议下 日本政府准许中、苏和东欧人民民主国家代表入境. 人民日報. 1955年8月9日: 第1版. 
  12. ^ 我国代表团到东京. 人民日報. 1955年8月10日: 第1版. 
  13. ^ 禁止原子弹和氢弹世界大会实行委员会. 人民日報. 1956年8月25日: 第5版. 
  14. ^ Kapur, Nick. Japan at the Crossroads: Conflict and Compromise after Anpo.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8 [2022-10-26]. ISBN 978-06749844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2-03). 
  15. ^ 毛澤東. 接见出席第十届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后访华外宾的谈话. 毛泽东思想万岁. 1968. 
  16. ^ 荀淵; 廖學紅; 任友群. 半个世纪的中国缘:约翰·霍金斯与中国的第一次邂逅 (PDF). 中國教育:研究與評論. [2022-11-30].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01). 
  17. ^ Hogan, Michael J. Hiroshima in history and mem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6. ISBN 0-521-56206-6. OCLC 33358893. 
  18. ^ 禁止原子弹世界大会首次福岛举行. BBC. 2011年7月31日 [2022年10月26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年10月27日). 
  19. ^ 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 在“禁止原子弹氢弹世界大会国际研讨会”上的视频发言 (PDF) (報告).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22-11-01). 
  20. ^ Call for Participation in and Support for the 2020 World Conference against Atomic and Hydrogen Bombs. www.antiatom.org. [2022-10-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0-26) (日語).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