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英布拉

葡萄牙城市

哥英布拉(葡萄牙語:Coimbra [kuˈĩbɾɐ] [ˈkwĩbɾɐ][1]),澳門又譯告奄巴哥英布拉[2],是葡萄牙的一個自治市。2011年人口普查的數據為143,397人,[3]面積為319.40平方公里(123.3 sq mi)。[4]它是葡萄牙第四大城市中心,僅次於里斯本波圖布拉加,也是哥英布拉區和中部大區最大的城市。約46萬人住在哥英布拉地方,該區域由19個自治市組成,面積為4,336平方公里(1,674 sq mi)。

哥英布拉
Coimbra
 葡萄牙市鎮
順時針:從蒙德古河看到的哥英布拉;哥英布拉大學;哥英布拉濱海區;聖十字修道院;哥英布拉下城區
哥英布拉 Coimbra旗幟
旗幟
哥英布拉 Coimbra徽章
徽章
坐標:40°12′40″N 8°25′45″W / 40.21111°N 8.42917°W / 40.21111; -8.42917
國家 葡萄牙
大區中部大區
城際共同體哥英布拉地方
哥英布拉區
堂區18
政府
 • 市議會主席曼努爾·馬查多 (社會黨
面積
 • 總計319.40 平方公里(123.32 平方英里)
最高海拔499 公尺(1,637 英尺)
最低海拔9 公尺(30 英尺)
人口(2011)
 • 總計143,396人
 • 密度449人/平方公里(1,163人/平方英里)
時區WETUTC±00:00
 • 夏時制WESTUTC+01:00
郵政編碼3000
電話區號239
主保聖人葡萄牙的伊利沙伯
網站www.cm-coimbra.pt

哥英布拉有許多古代建築可以追溯到羅馬時期,其中就有許多保存完好的輸水道和隱廊。同樣,許多哥英布拉成為葡萄牙首都時期(1131年–1255年)的建築仍然被保留了下來。在中世紀後期,隨着其作為葡萄牙王國政治中心的衰落,哥英布拉開始演變成一個主要的文化中心。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1290年建立的哥英布拉大學,這是葡萄牙語世界最古老的學術機構。除了吸引了許多歐洲和國際學生之外,這所大學的古蹟和歷史也吸引了許多遊客。它的歷史建築在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遺產:「哥英布拉作為綜合型大學城的楷模,一直保有着獨特的城市型態、文化與儀式傳統。」[5]

歷史

編輯

早期歷史

編輯
 
花園拱門

這座城市坐落在蒙德古河河畔的一座小山上,在羅馬時代被稱為艾米紐姆。這座城市在行政上受到了較大的羅馬城市科尼布里加的影響,直到後者在569年至589年間被蘇維斯和西哥德人洗劫,並被遺棄。[6]從此,它取代了科尼布里加,成為主教教區的所在地。雖然科尼布里加在行政上很重要,但是艾米紐姆位於連接布拉加和奧利斯波(後來的里斯本)的南北交通的交匯處,並且經過它的水路連接了內陸和海岸,因此這樣一來更加確立了它的地位。從定居點生長的石灰岩台地俯瞰着蒙德古河,你就能看到哥英布拉周圍是由水灌溉的肥沃土地。這座城市早期歷史的遺蹟包括前羅馬廣場(現在是卡斯特羅國家博物館的一部分)。科尼布里加的管理中心和主教中心的職能與地位向艾米紐姆的遷移導致了其名稱變更,也就是後來的哥英布拉。[6]

 
馬查多·德卡斯特羅國家博物館

西哥德時期(大約是公元八世紀),西哥德國王維提扎創立了哥英布拉郡。作為他治下的郡,他將這個郡分封給了他的兒子,並且這個郡的治所就在哥英布拉,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穆斯林從南方入侵。

穆斯林佔領伊比利亞半島的第一次戰役發生在711年到715年之間,而哥英布拉在714年向穆薩·本·努賽爾投降。雖然庫盧姆里亞不是一個大的定居點,但在安達魯斯的範圍內,它是塔古斯河谷北部最大的聚集中心,其主要城市擁有10公頃的圍牆,容納了3000至5000名居民。這一時期的遺蹟包括阿爾梅迪納的開始,阿拉巴德和城市統治者使用的加固宮殿(後來被早期的葡萄牙君主轉換成皇家宮殿)。基督教收復領土巴努·達尼斯和其他穆斯林被迫暫時放棄該地區。摩爾人先後在987–1064年和1116年奪回了這座城堡,佔領了兩座為保護領土而建造的城堡,這兩處在米蘭達達貝拉(駐軍在那裏遭到屠殺)和聖尤拉利亞(總督在那裏向他的軍隊提供了兵力,而不是面對類似的屠殺)。[6]

中世紀

編輯
 
哥英布拉的中世紀風格的房屋

1064年,利昂和卡斯提爾國王費迪南德一世任命多姆·西西南多·達維德斯重新征服了該地區,重新組織經濟,管理環繞城市的土地。1096年,當亨利與阿方索六世的私生女特蕾莎結婚時,葡萄牙郡和哥英布拉郡在勃艮第的亨利的管理下合併為一個自治領。亨利擴張了這個郡的疆域,對抗摩爾人的軍隊,在他1112年死後,葡萄牙郡和哥英布拉郡的伯爵夫人特蕾莎統一了她的財產。他們的兒子阿方索·恩里克斯定居在信奉基督教的郡,他派遣探險隊前往南部和西部,鞏固了包括萊利亞、蘇里、拉巴卡爾、阿爾沃吉和安西奧在內的城堡網絡。[6]

 
聖克魯斯修道院,這是第一位葡萄牙君主阿方索一世最後的安息之地

在12世紀,阿方索·恩里克斯管理着一片肥沃的土地,有河流通過,並受到一座堅固的城市的保護。這座城市的人口超過6000人,其中包括包括貴族、騎士和高級神職人員。年輕的王子鼓勵建設他的領地,資助聖克魯斯修道院(最重要的葡萄牙修道院的機構,成立於1131年),促進了舊大教堂的建設,於1132年重建原始羅馬橋,修理和翻新噴泉、窯、道路和石頭路面,以及老城的城牆。為了鞏固和加強孔塞略(自治市)的權力,他在1179年承認了一個正式的特許狀。

在中世紀,哥英布拉分為上層城市和下層城市。上層城市由貴族和神職人員居住,而下層城市位於蒙德古河河畔,由商人和工匠居住。除此之外這座城市還有猶太人的居住區域。這座城市被一堵加固的牆包圍着,其中一些遺蹟仍然清晰可見,比如阿爾梅迪納門。

 
聖塔克拉拉-阿維哈修道院,1314年由葡萄牙女王伊麗莎為聖塔克拉拉教區重建的修道院

與此同時,在外圍地區,市政當局開始在不同的聚集點發展宗教,特別是在塞拉斯、聖塔克拉拉、聖安東尼奧多斯·奧里韋等地周圍發展的修道院和女修道院。這座城市最重要的哥德式建築是聖塔克拉拉-阿維哈修道院,由葡萄牙女王伊利沙伯於14世紀上半葉在蒙德古河的左岸建造。但是它離河太近了,於是在17世紀,當聖塔克拉拉-新修道院在山上竣工時,頻繁的洪水迫使修女們放棄了舊的修道院。女王宏偉的哥德式陵墓也被轉移到新修院。老修道院的廢墟在2000年代被挖掘,今天可以在河的左岸看到。

文藝復興

編輯
 
若昂尼納圖書館的內部書庫,是葡萄牙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

在15和16世紀的地理大發現時期,哥英布拉再次成為葡萄牙主要的藝術中心之一,這得益於當地豐厚的文化底蘊和皇家的贊助。哥英布拉的主教、宗教修道會和國王曼努爾一世都支持藝術家,如迪奧戈·皮雷斯(父子)、馬科斯·皮雷斯、若昂·德·卡斯提略、迪奧戈·德·卡斯提略和法國人、若昂·德·若昂和尼古拉·尚特琳等,他們都在鎮上留下了重要的曼努爾一世時期和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從這個時期開始,聖克魯斯修道院開始重建,其中就包括包括國王阿方索一世和桑丘一世的墳墓,文藝復興時期的漫畫噴泉,祭壇和舊大教堂的凱旋門,以及其他作品。

哥英布拉大學由國王迪尼什一世於1290年在里斯本創辦,是一所綜合性的大學。該大學於1308年遷至哥英布拉,但1338年國王阿方索四世將該大學歸還里斯本。1537年,國王若昂三世提出將該大學遷至哥英布拉王宮,並於1544年擴建為哥英布拉王宮的一部分。從那時起,城市生活就以國立大學為中心。幾十年來,由宗教團體建立的幾所學院為官方機構提供了另一種選擇,但隨着葡萄牙教育的世俗化而逐漸終止。建於18世紀的若昂尼納圖書館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圖書館,是這所古代大學的另一個著名地標。巴洛克大學塔由德國建築師約翰·弗里德里希·路德維希的團隊建造,建於1728年至1733年之間,是這座城市的圖書館。

巴洛克風格和現代

編輯
 
1839年前後哥英布拉周邊和教區的鄉村生活

1772年,國王若澤一世的首相蓬巴爾侯爵對這所大學進行了一次意義深遠的改革,在那裏,科學研究具有了巨大的重要性。當時獲得的科學儀器和材料的收藏現在收藏在哥英布拉大學的科學博物館,構成了歐洲最重要的歷史科學收藏之一。

19世紀上半葉是哥英布拉的困難時期,在半島戰爭期間,哥英布拉被安多許·朱諾安德烈·馬塞納指揮的法國軍隊入侵。1810年10月6日,由尼古拉斯·特朗特領導的4000名葡萄牙民兵給了馬塞納沉重的一擊。1811年3月,民兵成功地佔領了這個地方,打擊了正在撤退的法國軍隊。19世紀下半葉,隨着電報、煤氣燈、鐵路系統、蒙德古河上的鐵路橋以及波圖拉橋的改造等基礎設施的改善,這座城市得以復甦,除此之外,城市的面積也在不斷的擴展。

 
聖安東尼奧多斯奧利維斯教堂

到1854年,隨着宗教秩序的驅逐和市政改革,對哥英布拉市的重組迫使現有的行政區劃結構發生了一些變化。因此,一個文件於1854年1月20日被送到教會事務的部門(葡萄牙語:Ministério dos Negócios Eclesiásticos)和司法部(葡萄牙語:Ministério de Justiça),要求識別公民州長和大主教在哥英布拉的民事教區保存的數量,並限制他們,數據由政治機關留存,並通過當地人口普查和其他統計數據來證明領土的劃分。[7]

共和國時期

編輯

1911年1月1日,電纜車落成,連接老城區及其周邊地區。這只是市政當局發展的開始。整個區域的民用建築項目標誌着領土的經濟活動,蒙特斯·克拉羅斯、阿里加卡、庫米達和卡爾哈貝等新地區在城市的影響下成長。

地理

編輯
 
蒙德古河和哥英布拉

哥英布拉是葡萄牙的交通要道,它在布拉加和里斯本之間的交界處,歷史上與可以通過蒙德古河訪問哥英布拉,在海濱以西40公里(25英里)。歷史名城哥英布拉古城位於市中心,通過IC2、IP3和A1高速公路連接里斯本(197 km(122 mi))和波圖(116 km(72 mi))。[8]

景點

編輯

友好城市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Wells, John C. Portuguese. 2010-07-21 [2012-06-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01). 
  2. ^ 公報 - 第11期一九七六年. 印務局. [2024-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3). 
  3. ^ Instituto Nacional de Estatística. [2020-02-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1-15). 
  4. ^ Áreas das freguesias, concelhos, distritos e país. [2018-11-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11-05). 
  5. ^ University of Coimbra – Alta and Sofia. unesco.org. UNESCO. [2016-12-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7-12). 
  6. ^ 6.0 6.1 6.2 6.3 David J.J. Evans, Cadogan Guides Portugal (2004), ISBN 9781860111266, p.221
  7. ^ Silva, José Manuel Azevedo, Câmara Municipal , 編, A criação da freguesia de Santo António dos Olivais: Visão Histórica e Perspectivas Actuais (PDF), Santo António dos Olivias (Coimbra), Portugal: Câmara Municipal de Santo António dos Olivais, 2011 [2011-09-05],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11-12-20) (葡萄牙語) , p. 2-3
  8. ^ Santos, Luísa, Caracterização Sócio- Económica dos Concelhos Concelho de Coimbra (PDF), Coimbra, Portugal: Direcção Geral do Ordenamento do Território e Desenvolvimento Urbano/Direcção de Serviços de Estudos e Planeamento Estratégico/Divisão de Estudos e Planeamento, December 2004 [2020-02-04], (原始內容 (PDF)存檔於2021-01-10) (葡萄牙語)  p. 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