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

医学状况

窒息(英語:asphyxia)是呼吸過程受阻或發生異常,全身各器官組織嚴重缺氧,二氧化碳瀦留而引起的組織細胞代謝障礙、功能失調和形態結構損傷的病理狀態。憋氣[3](suffocation)是窒息的症狀,患者自覺胸中窒塞不通,憋悶不舒,呼吸不暢。

窒息
Asphyxia
又稱Asphyxiation
跪在腹部的姿勢壓迫胸部,使被壓的人難以呼吸
類型缺氧醫學徵象[*]
盛行率9.8 million unintentional (2015)[1]
死亡數35,600 (2015)[2]
分類和外部資源
醫學專科重症醫學
ICD-11MD11.1
ICD-10R09.0、​T71
DiseasesDB969
[編輯此條目的維基數據]

窒息的成因很多,臨床定義也略微不同:在急救上的定義為「氣道遭外來物件阻塞而無法呼吸」;在法醫學上則指因缺氧而死亡,窒息是緊急醫療狀況,窒息也是燒炭自殺者的死因。

成因

編輯

造成個體窒息的原因極多,若依照由外往內及氧氣輸送順序之原則進行分類[4],大略如下:

  • 環境因素:環境無氧或環境氧分壓低下,例如:
  • 外呼吸道阻障:口或鼻被阻障或口鼻兩者都被阻障
    • 山泥英語Slurry活埋
    • 悶息(smothering),外呼吸通道如口、鼻被阻障,阻障物通常是手掌或軟布
    • 口部堵塞(gagging),狹義指只有口部被阻障的情況。這是強盜案或綁架案中常見的窒息死亡原因,人質的嘴巴通常被布料或膠帶封住,防止人質說話或吼叫,這種情況雖然鼻部呼吸道短時間內還是暢通的,但是隨後很可能因為黏液的分泌或組織腫起來而導致窒息。[5]
    • 面部朝下的位置性窒息英語positional asphyxia。例如嬰兒俯睡致使的嬰兒猝死症,不需要外來異物堵住口鼻,光靠頭部的重量就能被動地把口鼻壓在床墊或地板等接面上造成窒息
    • 性虐待遊戲
    • 酷刑(如水刑
  • 內呼吸通道阻障:咽、喉、氣管、支氣管上述四者其中一樣或其中多者堵塞,導致空氣無法流通
    • 異物堵塞呼吸道
    • 遇溺中的乾溺英語dry drowning。當呼吸道進水,且無法完全把水咳出或吞嚥時,會進行喉痙攣反應,喉或聲帶會進行收縮防止水進入肺部。過久的喉痙攣反應有時雖然保護了肺部,但卻堵塞了內呼吸道。
    • 液體阻塞氣道,例如吸入嘔吐物中的食糜或是出血
    • 氣管因過敏反應氣喘而收縮
    • 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
    • 部被或被,例如勒頸英語strangling,根據1897年法國病理學家布魯瓦戴英語Paul Brouardel的計算,施加近2公斤重的力可以阻斷頸靜脈[6]、5公斤重的力可以阻斷頸動脈、必須對頸部施加約15公斤重的力才能封閉氣管[7]、因此實務上被勒者因氣管被封閉而死亡較為少見。而施加30公斤重的力則可阻斷椎動脈。
    • 分娩臍帶纏頸導致的胎兒窒息
  • 胸腔無法進行呼吸動作:即使其他呼吸道皆通暢亦無法進行進氣動作,俗稱創傷性窒息(traumatic asphyxia)
  • 肺部空氣交換阻障:肺部交換氧氣的能力下降或喪失。大部分此類窒息來自肺部疾病
  • 心臟功能受損:心臟功能異常使血液循環和氧氣輸送能力變差,間接導致窒息
  • 血液輸氧能力下降:血液若無法有效送氧即意味着身體組織(尤其末梢)將缺乏氧進行各種生化反應,也難以產生能量
    • 貧血
    • 紅血球與氧氣結合能力下降,如被一氧化碳取代
    • 閉氣英語apnea過久(不論有意識地自願閉氣或生理上非自願閉氣),血液中的氧氣量會下降,二氧化碳量會上升
  • 細胞無法使用氧氣:即使血液能良好地供應氧氣給細部的組織與細胞,但細部組織、細胞無法使用也算是缺氧的原因

窒息雖然不一定導致死亡[來源請求],但常導致腦部損害。

症狀

編輯

俗稱「過時的診斷五重奏」[8]的五種經典症狀是早期判斷死者是否為窒息而死的重要依據,然而這五種症狀未必由窒息產生,因此現代要確切地的判斷某人是否為窒息而死,尚需其他證據佐證。

  • 瘀點出血(petechial hemorrhages)
    • 血點塊小於2毫米(mm)者稱為瘀點,而大於2毫米者統稱為淤斑英語ecchymosis。肉眼可見的瘀點大多來自小靜脈內部血壓急遽升高而破裂產生。瘀點尤其容易出現在末梢的軟組織如眼瞼鞏膜心包等處。雖然瘀點產生的病理原因很多,不過皮膚及內臟的瘀點,尤其後者,皆是重要的屍體現象。其中,胸膜臟層的瘀點又特稱為答迪厄斑點,以紀念當初調查童屍時發現這種斑點的法國醫生答迪厄英語Auguste Ambroise Tardieu。瘀點的出現及數量,是推算死後間隔時間英語post-mortem interval的重要依據。[9]
  • 充血(congestion)以及浮腫(edema)
    • 充血及浮腫皆為靜脈無法回流的結果。頸部被壓迫的情形下,臉、唇、舌會腫脹並發紅。充血部位會伴隨着發紺產生明顯的顏色變化。窒息也會導致內臟充血,在被勒頸的狀況下,舌、咽、喉尤為明顯。胸部受壓制而無法進行呼吸動作的狀況則會造成靜脈壓遽升,並伴隨發紺現象。
    • 靜脈堵塞若持續一段時間以後,充血會伴隨組織腫大英語swelling (medical),是為浮腫。浮腫來自靜脈系統背壓日語背圧導致小靜脈壁、微血管血漿體液快速滲漏而出。值得一提的是,缺氧雖然會導致內皮通透性英語Vascular permeability提升,但總體而言其他缺氧情況造成的浮腫都不如被勒頸所造成的浮腫明顯,是故嚴重的浮腫是判斷窒息的重要依據。勒頸數分鐘後,組織液會快速滲入腦部,導致腦浮腫英語cerebral edema。部分勒頸案例中,浮腫組織液(hemorrhagic edema fluid)會以白沫的形式從口、鼻處流出。[10]肺水腫而窒息者,組織液會滲入肺泡
  • 發紺(cyanosis)
  • 右心漲大(engorgement of the right heart)
    • 右心漲大的症狀也出現在其他多種心臟疾病中,故現代的醫學或法醫學鮮少以此症狀判斷是否為窒息
  • 血液流動性上升(fluidity of the blood)


參看

編輯

參考文獻

編輯
  1. ^ GBD 2015 Disease and Injury Incidence and Prevalence,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incidence, prevalence, and 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 for 310 diseases and injuries, 199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Lancet. 8 October 2016, 388 (10053): 1545–1602. PMC 5055577 . PMID 27733282. doi:10.1016/S0140-6736(16)31678-6. 
  2. ^ GBD 2015 Mortality and Causes of Death, Collaborators.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life expectancy,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for 249 causes of death, 1980-2015: a systematic analysis f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5.. Lancet. 8 October 2016, 388 (10053): 1459–1544. PMC 5388903 . PMID 27733281. doi:10.1016/s0140-6736(16)31012-1. 
  3. ^ 憋气. 術語在線. 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  (簡體中文)
  4. ^ 《Knight's Forensic Pathology》,第三版,第352頁
  5. ^ 《Knight's Forensic Pathology》,第三版,第360頁
  6. ^ Reuter F. 1933. Lehrbuch der gerichtlichen Medizin. Urban and Schwarzenberg, Berlin.
  7. ^ Brouardel P. 1897. La pendaison, la strangulation, la suffocation, la submersion. Bailliere, Paris.
  8. ^ Adelson L. 1974. The pathology of homicide: a vade mecum for pathologist, prosecutor and defense counsel. W. B. Saunders, Philadelphia.
  9. ^ Gordon I, Mansfield RA. 1955. Subpleural, subpericardial and subendocardial haemorrhages: a study of their incidence at autopsy and of the spontaneous development after death of subepicardial petechiae. J Forensic Med 2:31–50.
  10. ^ 《Practical Homicide Investigation - Tactics, Procedures and Forensic Techniques》,第四版,第345頁
  11. ^ Mole RH. 1948. Fibrinolysin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blood postmortem. J Pathol Bacteriol 60:413–17.

延伸閱讀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


template:Consequences of external causes英語template:Consequences of external cau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