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哥打列治子爵F·J·羅賓遜

第一代里彭伯爵費德歷·約翰·羅賓遜PCFrederick John Robinson, 1st Earl of Ripon,1782年11月1日—1859年1月28日),英國政治家,曾任英國首相,出生後至1827年,稱為F·J·羅賓遜閣下The Hon. F. J. Robinson),1827年至1833年間稱為哥打列治子爵The Viscount Goderich)。

The Rt Hon The Earl of Ripon
里彭伯爵閣下
里彭勳爵,由湯馬士·羅倫士爵士繪。
聯合王國首相
任期
1827年8月31日—1828年1月21日
君主佐治四世
前任佐治·坎寧
繼任威靈頓公爵
個人資料
出生(1782-11-01)1782年11月1日
 英國英格蘭約郡斯凱爾頓-溫-尤爾英語Skelton-on-Ure
逝世1859年1月28日(1859歲—01—28)(76歲)
 英國英格蘭倫敦
墓地All Saints' Church, Nocton
政黨托利黨
輝格黨
保守黨
配偶莎拉·荷伯特女爵
母校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

羅賓遜生於土地貴族家庭,依靠家族關係進入政壇。進入下議院後,他出任過幾個初級職位。最終,羅賓遜在1818年進入內閣,擔任貿易局主席。1823年,羅賓遜獲任為財政大臣,任期為時四年。1827年,他獲封為里彭伯爵,進入上議院,出任上議院領袖陸軍及殖民地大臣

1827年,首相佐治·坎寧逝世,羅賓遜接替他,成為首相,但聯合內閣意見分歧嚴重,迫使他在上任144日後,辭職下台。此後,他還在兩屆政府中,擔任過大臣。

生平

編輯

早年

編輯
 
羅賓遜出生地紐比堂。

羅賓遜生於約郡斯凱爾頓-溫-尤爾英語Skelton-on-Ure紐比堂(Newby Hall,今屬北約郡),父親是第二代格拉漢姆勳爵(2nd Lord Grantham),母親是格拉漢姆勳爵夫人·瑪麗(Mary , Lady Grantham),外祖父是第二代夏域伯爵(2nd Earl of Hardwicke),在家中排行第二。[1]起初,羅賓遜受教於一間位於森伯里(Sunbury)的預備學校。[2]到了1796年,他轉到哈羅公學就讀,並於後來進入劍橋大學聖約翰學院深造。[3]他深造期間,小威廉·皮特劍橋大學選區的代表議員。羅賓遜在大學時,修讀古典文學,曾經贏得威廉·布朗爵士獎(Sir William Browne's Medal)。自大學畢業後,他進入林肯律師學院,卻沒有取得律師資格,因為他不打算從事法律工作。[4]

初級職位

編輯

羅賓遜依靠家族關係,進入政壇。1804年,他母親的堂兄,愛爾蘭郡尉菲臘·約克任命他為自己的私人秘書。[5]兩年後,約克安排他進入下院,代表口袋選區卡洛。[6]1807年,羅賓遜讓出之前的議席,在里彭參加下院議員選舉勝出。[7]

羅賓遜初入下院時,時任首相砵蘭公爵曾邀請他擔任一個初級職位,他起初為了尊重反感首相的舅父婉拒了首相。[3]但是,他最後還是接受了外交大臣佐治·坎寧的任命。羅賓遜擔任彭布羅克勳爵的秘書,出使威尼斯,鞏固英奧的新盟約。[8]他們最終無功而返,但羅賓遜的聲譽並未因此受損,正如傳記作家E·羅伊斯頓·匹克所言:「作為一忠實的托利黨人,他曾獲任為多屆政府的初級官員。」[9]他的政治思想,深受坎寧影響,後來卻成為了坎寧的政敵,首相卡蘇里子爵的追隨者。卡蘇里子爵在1809年5月任命他為陸軍部常任秘書長。同年10月,卡蘇里辭去首相一職,而不願在新政府中任職的羅賓遜,也一同辭去政府職務。[3]1810年6月,他加入海軍委員會,擔任委員會成員。[3]1812年,羅賓遜獲任為樞密院顧問官[10]

1814年,羅賓遜娶第四代白金漢郡伯爵之女莎拉·荷伯特女爵為妻。他的妻子,與卡蘇里子爵,有姻親關係。兩人育有三名子女,只有一名較為年長。[3]

羅賓遜在利物浦伯爵政府中,曾經出任副貿易局主席[11]與軍隊主計長兩個職位。[3]他協助政府引入穀物法。這個法令是典型的保護主義法令,對進口穀物課稅。[12]穀物法通過後,小麥價格被人為地推高,使得地主階層獲益,勞工階層受損。憤怒的市民在議會審議穀物法草案時,多次襲擊議會大廈。在一次暴力事件中,議會大廈外的欄杆被市民拆毀,前門被砸開,藏畫被撕爛,室內的桌椅也被擲出窗外。[13]在另一次類似事件中,暴徒開槍射人,一死一傷。[14]在向下院形容這些惡行時,羅賓遜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淚。傳記作家P·J·尤普寫道:「他在壓力下的表現,讓他得到了他的第一個外號。」[3]

內閣大臣

編輯
 
羅賓遜曾在以下首相領導的政府中,擔任內閣閣員:利物浦勳爵佐治·坎寧格雷勳爵,及羅拔·皮爾

1818年,羅賓遜獲任為貿易局主席海軍主計長(Treasurer of the Navy),加入利物浦內閣。[3]1823年,他接替尼古拉斯·范西塔特財政大臣

羅賓遜的財相任期,為時四年,人們普遍認為,他在這個職位上,做得不差。[9]金融秩序良好,在他擔任財相的頭三年裏,政府年年都有盈餘。[15]羅賓遜因此減輕稅賦,投資文化藝術事業。歷史學家尤普寫道:「這些成就,加上他對天主教解放、廢除奴隸制的支持,使得人們視他為政府中最親近自由主義的官員,他也因此獲得了另外兩個外號「Prosperity Robinson」與「Goody」。[3]財相任期末年,他遇上了倫敦銀行Pole Thornton and Co.倒閉引發的銀行擠兌事件,不過,他並未因此受到批評,但是,他卻因為事後未全力補救,而受到猛烈批評。[16]

此後,羅賓遜請求首相利物浦勳爵改組內閣,讓他擔任其他職位。但利物浦勳爵,還未改組內閣,就因病辭職下台了。[17]1827年1月,他獲封為哥打列治子爵,升入上議院。[18]羅賓遜的母系祖先,也持有過相同頭銜。[19]利物浦勳爵的首相職位,由坎寧接替。這個人事變動,導致當時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很大變化。托利黨因為對天主教解放的態度不一,分裂為四個派系。羅賓遜屬於溫和派,願意支持坎寧。而威靈頓公爵、羅拔·皮爾所領導的保守派系,則反對天主教解放。而最極端的派系,則反對任何形式的自由化改革。[3]威靈頓公爵與皮爾都拒絕在新政府中任職。有一半的托利黨成員,都反對坎寧,他唯有尋求輝格黨支持。坎寧任命羅賓遜為上議院領袖陸軍及殖民地大臣。因為羅賓遜接受了坎寧的任命,所以,上議院反坎寧托利黨人,都集中火力攻擊他,承受了不小壓力。政府引入的新穀物法,被威靈頓公爵領導的派系否決。[3]

首相

編輯
 
佐治四世

自1827年以來,坎寧的健康逐漸惡化,他最終在8月8日病逝。[20]一個重要的輝格黨人說道:「上帝不在我們那一邊。他在托利黨那一邊,我恐怕英皇也在托利黨那一邊,我的猜測如果屬實,情形會更加惡劣。」[21]佐治四世雖然親近托利黨人,但仍不能原諒托利黨的兩大人物 - 「背叛」過他的威靈頓公爵與羅拔·皮爾爵士在坎寧政府中擔任閣員。坎寧病逝後,佐治四世傳召羅賓遜與內政大臣威廉·伯恩入溫莎堡,任命前者為新一任首相。[22]

羅賓遜上任後,與輝格黨組成聯合政府。英皇與輝格黨,提出互相衝突的要求,令他陷入困境。英皇認為,政府中的輝格黨人太多了,居然把持了三個內閣級職位。而輝格黨人則竭力要求擔任荷蘭勳爵出任外交大臣,使得內閣內的輝格黨人,增加到四個。[21]羅賓遜沒能滿足雙方,使得雙方都十分不滿。輝格黨領袖佐治·蒂爾尼談及黨內對羅賓遜的不滿:「他們認為,哥打列治在處理這件事情時的表現十分惡劣,所以他們對他沒有信心。他們相信,他並不懷疑他口是心非,知道他有誠信,但他處理這些事務時的表現,已經顯示出他沒法應對這種情形。」[21]不久後,在羅賓遜任命財政大臣時,類似的爭端又再重演。[21]英皇對他極為不滿,甚至稱他「一個該死的、流着鼻涕的、哭哭啼啼的傻瓜。」[23]

威靈頓與黨內極端勢力,日漸疏遠。1828年1月,[24]佐治四世決定結束聯合政府,以托利黨政府取而代之,由威靈頓接替羅賓遜。在羅賓遜晉見英皇時,他已經寫好了辭職信,但他最終沒有呈交辭職信。羅賓遜說,他的政府出於崩潰狀態。英皇隨後傳召威靈頓入溫莎堡,任命他為新一任首相。[21]據說羅賓遜晉見英皇時,留下了眼淚,而後者則遞給他一塊手巾擦眼淚。不過他在卸任後表現得很快樂,能夠在夜間入睡,與他人正常地談話。[3]他的任期只持續了144日,時至2022年是英國歷史上任期第三短的首相。[25]

晚年

編輯
 
19世紀初上議院。

1830年,羅賓遜轉投輝格黨,加入格雷勳爵內閣,擔任殖民地大臣。他強烈反對奴隸貿易,致力於解放大英帝國境內的奴隸。[26]後來,士丹利勳爵繼續了他在這方面的工作。[3]

1833年,羅賓遜獲封為里彭伯爵[27]他本想獲頒嘉德勳章,卻沒有如願。[28]同年,他辭去殖民地大臣一職,改為擔任掌璽大臣。[28]1834年,羅賓遜認為,輝格黨威脅到愛爾蘭國教會的地位,退出輝格黨。[3]

1841年至1843年間,羅賓遜在羅拔·皮爾爵士領導的政府中,擔任貿易局主席。[3]1843年,他改為擔任管理委員會主席。[3]

內閣

編輯

註腳

編輯
  1. ^ Wilbur Devereux Jones, p. 4
  2. ^ Jones, p. 8
  3.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3.11 3.12 3.13 3.14 3.15 Jupp, P. J. "Robinson, Frederick John, first Viscount Goderich and first earl of Ripon (1782–1859)"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ition, May 2009, accessed 9 March 2012
  4. ^ Jones, p. 9
  5. ^ Jones, p. 11
  6. ^ Jones, p. 14
  7. ^ Jones, p. 17
  8. ^ Jones, p. 18
  9. ^ 9.0 9.1 Pike, p. 176
  10. ^ 第16632號憲報. 倫敦憲報. 11 August 1812: 1579. 
  11. ^ Jones, pp. 34 and 65
  12. ^ Dallas, p. 304
  13. ^ Dallas, p. 306
  14. ^ Dallas, p. 307
  15. ^ Jones, pp. 101 and 103; and ODNB
  16. ^ Jones, p. 115
  17. ^ Gash, Norman, "Jenkinson, Robert Banks, second earl of Liverpool (1770–1828)",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ition, January 2008, accessed 13 March 2012
  18. ^ 第18356號憲報. 倫敦憲報. 27 April 1827: 937. 
  19. ^ Peerage & Baronetage of Great Britain & Ireland (Henry Colburn, 1839), p. 878.
  20. ^ Beales, Derek, "Canning, George (1770–1827)", Oxford Dictionary of National Biogra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online edition, January 2008, accessed 13 March 2012
  21. ^ 21.0 21.1 21.2 21.3 21.4 Aspinall, A. "The Coalition Ministries of 1827 (Continued)"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 42, No. 168 (October 1927), pp. 533–559
  22. ^ "The Institution of Prime Minister"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British Prime Minister's Office, accessed 13 March 2012
  23. ^ Ziegler, p. 96
  24. ^ Ziegler, p. 97
  25. ^ Hogg, Richard. "Shortest serving leaders – The Tories"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The Times, 31 October 2002, p. 6
  26. ^ Jones, p. 222
  27. ^ 第19038號憲報. 倫敦憲報. 12 April 1833: 705. 
  28. ^ 28.0 28.1 Pike, p. 177
前任:
佐治·坎寧
聯合王國首相
1827-1828
繼任:
威靈頓公爵
前任:
新創設
里彭伯爵 繼任:
佐治·羅賓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