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什馬爾哈埃梅克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註 1](希伯來語:מִשְׁמַר הָעֵמֶק,羅馬化:Mishmar Ha『Emeḳ,直譯:山谷衛士[註 2])[2]是以色列國北部區的一座基布茲公社,坐落於耶斯列谷西部,受米吉多地區委員會管轄。在以色列眾多基布茲中,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是少數尚未歷經私有化者,至今堅持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傳統基布茲模式。[3]在2021年,當地人口1,267人。[1]以色列議會先後至少六名議員出身此地。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 מִשְׁמַר הָעֵמֶק | |
---|---|
希伯來語轉寫 | |
• ALA-LC標準 | Mishmar Ha'Emeḳ |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新建社區一景 | |
詞源:山谷衛士 | |
坐標:32°36′35″N 35°8′30″E / 32.60972°N 35.14167°E | |
國家 | 以色列 |
地區 | 北部區 |
委員會 | 米吉多 |
隸屬於 | 基布茲運動 |
成立 | 1926年 |
創始人 | 波蘭青年衛士成員 |
人口(2021年)[1] | 1,267人 |
網站 | http://mh.kibbutz.org.il/ |
此基布茲所在地塊由猶太人團體在瑟索克購地中買得,其建立則在1926年,由「青年衛士」成員成事。這些「青年衛士」成員多為第三次阿利亞運動中從歐洲來到巴勒斯坦託管地的猶太人。當時猶太民族基金努力促成在耶斯列谷中定居,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成為谷南第一座猶太人定居點,正是基金的成果。[4]基布茲建立後,此地迅速成為青年衛士活動的中心,基布茲運動選擇在此建立第一座地區學校之後活動尤為興旺。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作為青年衛士的堅強堡壘,有許多其他基布茲的開闢者曾在內居住,在建立自己的基布茲前,也受到這一基布茲指導。1948年4月,在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期間,此基布茲是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戰役的關鍵,成功擊退法烏齊·加烏格吉所領導阿拉伯解放軍的進攻。
此基布茲的經濟集中於農業,1950年以來,也同另一座基布茲加勒埃德合作開辦塑料廠,這一塑料廠已成為其經濟一大支柱。[5]基布茲附近林地由居民培育,列入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計劃名錄中。[6]基布茲附近還發掘出兩處史前聚落遺址。
地理
編輯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坐落於耶斯列谷西南部,東北臨66號公路,西南面梅納謝山山麓。經66號公路,在米吉多及上約克內阿姆之間路段下公路可達此地。[7]基布茲側畔為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森林,由猶太民族基金及基布茲社員培育,其為米吉多公園(舊名「梅納謝山公園」)之一區塊,列名教科文組織生物圈保護區名錄中。[6][8][9]
基順河一條支流穿社而過,以此基布茲為名,在阿拉伯語中,則稱其阿布舒沙溪(وَادِي أَبُو شُوشَة,Wādī Abū Shūshah),這一名稱來自基布茲附近曾經存在的阿拉伯村莊。溪流源自基布茲南面梅納謝山群丘之間,部分源流亦可溯源至舒拉米特泉(עֵין שׁוּלַמִּית,‘En Shulamit),[註 3]這一泉水在阿拉伯語中又作舍蓋拉法烏卡泉,意為「高樹泉」。溪流穿過基布茲,在社北約四千米處注入耶斯列谷中央的基順河。[10]
歷史
編輯基布茲建立
編輯第四次阿利亞運動(1924年至1928年)期間,猶太民族再一次向英屬巴勒斯坦託管地移民,耶斯列谷成為猶太民族基金着力最深的地段。耶斯列谷適宜耕種,基金會希望在此落腳建立重要的猶太人農業社區,進而建立一片聚居點,將阿富拉、貝特謝安之間已有的猶太人定居片區一直連接到海法城。[11]1924年基金會從黎巴嫩基督徒家族蘇爾索克家手中購得納哈拉勒附近土地,其後決定南擴,又於1926年將阿布舒沙地方大部分土地購入,當時阿布舒沙的居住者多為貝督因人及土耳其人。[12]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的開創者來到巴勒斯坦託管地是在第三次阿利亞運動期間,為來自加利西亞的波蘭猶太人,他們來自三個團體,均畢業於青年衛士運動,其中一群來自阿富拉鎮,其他兩群來自耶路撒冷一帶。1922年1月21日,三個團體成員及其他一些無所屬人士齊聚海法納韋沙阿南社區,為將來的聚居地成立了「加爾因」(גַּרְעִין,Gar‘in,直譯:「種子/穀粒」)組織。最初基布茲起名為「貝特基布茲」,「貝特」是希伯來字母表中第二個字母,而第一個字母「阿列夫」對應的基布茲後來發展為貝特阿爾法基布茲。[4][13][14]加爾因成立時組織內有成員80人,然而一年後下降至65人。[15]1922年夏,組員移師耶斯列谷中的納哈拉勒,參加排乾沼澤、鋪設路面的勞動。在納哈拉勒,由於遭受疾病,生計不穩,一些組員飽受折磨。[4]1924年初,老成員離去,新成員加入,而組員數目為60人。離去的主要原因在於嘗試融入基布茲生活方式難度頗大。一些組員離開是希望繼續學業,另一些組員則因家庭問題離開,也有一些組員反對基布茲的意識形態而離去。[15]1925年,基布茲移駐阿富拉,當時社員有成年人60人,兒童6人。在阿富拉,社員從事鋪路和建築工作。[4][7]
與達列特基布茲聯合
編輯在阿富拉,貝特基布茲與另一個稱作「達列特基布茲」的青年衛士加爾因組織相聯合,「達列特」是希伯來字母表中第四個字母,這一加爾因於1924年在哈代拉成立。[15]兩者聯合的儀式佈置得如同猶太婚禮,「新郎」貝特、「新娘」達列特在儀式上訂婚[註 4],婚姻契約克圖巴亦當眾宣讀。[7]1926年11月3日,兩組成員(聯合後有90人)獲撥得阿布舒沙旁側的土地。起初,離開阿富拉前往阿布舒沙者只有十五名男女,駐紮在附近一處驛房,開始準備耕作事務。次年,兩匹騾子買入,一百二十杜納畝的田地上種下了小麥大麥。社員離開驛房建立起新居處,從此耶斯列谷中這片地區建起了猶太人定居點,基布茲的位置至今未變。[4]1928年11月,社員為基布茲名稱舉棋不定,在猶太民族基金主席梅納赫姆·烏瑟什金建議下,貝特基布茲更名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即「山谷衛士」基布茲。[16]同一時間,留在阿富拉的社員繼續鋪路和建造阿富拉大猶太會堂的工作。由於社員多數是世俗派的社會主義者,建造猶太會堂一事在一些社員中引起了意識形態方面的問題。[17]
1929年8月26日,巴勒斯坦阿拉伯人暴動期間,基布茲受到阿拉伯人持火器攻擊。社員在阿拉伯警察協助下設法將暴動者抵禦在外。英國警察命令基布茲社員疏散,保證照顧財產安全,社員遂於次日撤離。28日,阿拉伯暴動者焚毀基布茲的穀倉、將樹木拔倒、從田中掠走穀物、破壞基布茲墓園中兩處墓碑。在此基布茲的歷史上,這是社員唯一一次將其離棄。暴動期間還有其他十六個猶太人社區遭到遺棄,但與其他社區不同,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在六日之後就住回居民。[18]疏散的本意是保護人員安全,但許多人將其視作離棄。[19]
1930年初,基布茲其他社員離開阿富拉與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的社員團聚,由此基布茲人口上升到101人,其中成人85人、兒童16人。
建設與擴張
編輯1931年建立了紹姆里亞(שׁוֹמְרִיָּה,Shomriyah)學校[註 5],這是全國基布茲總會[註 6](הַקִיבּוּץ הַאַרְצִי,HaḲibuts Ha’Artsi)所建立第一座地區性的教育機構。[20]學校採用寄宿制,將青年衛士的社會主義理念付諸實踐,創造出獨立的「兒童社會」。學童一年到頭只能在節假日或者特別探望日才能見到家長。校中兒童每日有日程表安排,上午專心念書,下午投身勞動,晚間組織文藝活動。起初學校在臨時小屋中開辦,1931年晚些時候總會為學校委託建造了一座大型的混凝土大樓,由約瑟夫·諾伊費爾德(Joseph Neufeld)規劃設計。所需資金到位後,學校在1937年當年就竣工了。建造工程由基布茲社員承擔,從而降低開支。學校人稱「兒童之家」,落成時是當地一帶規模最大的建築物,因此也有「大房子」的綽號。為學校選定的地址坐落山丘上,俯瞰基布茲的房屋,象徵教育之重要。學校同時為耶斯列谷中建立的另外四座基布茲提供教育,它們分別是貝特阿爾法、薩里德、米茲拉、梅爾哈夫亞,之後又有撒母耳園的兒童、青年阿利亞組織的少年來此求學。[21]
之後數年,除建造學校之外,社員還修築水塔、搭建牛舍、開墾葡萄園、種植多樣果樹、挖掘水井。[16]猶太民族基金希望確保購得的土地歸猶太人所有。由於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的土地三分其一由岩石山地組成,並不適宜農耕,遂推出造林的方針,基布茲遵循這一方針,在1930年代於基布茲東側種下樹木約五千株。所植樹林也是為保障當地木業所作的規劃,數十年來為基布茲提供財源。[22]貝爾塔·古根海默(Berta Guggenheimer)為在地區全境建立操場四處奔走,與其侄女、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社員伊爾瑪·林德海姆在基布茲中開闢了一處兒童操場。1930年代,基布茲中有協定允許鄰村的阿拉伯兒童進入基布茲與本社兒童一同玩耍,這使得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成為基布茲運動中一片獨特之地。[23]
1930年代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從青年衛士分別吸收了兩個團體。第一個團體來自美國,有17人,最初入社居住在1931年。兩年後這一團體人數達到30人,1934年移居哈代拉城附近地帶;另一個團體入社在1937、1938年間,後來1946年建立了哈措爾基布茲。[24][25]1947年,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有人口550人。猶太民族基金和倫敦沃頓府工作室在1947年製作了一部名為《偉大的應許》(英語:The Great Promise,希伯來語:דִּמְעַת הַנֶחָמָה הַגְּדוֹלָה,羅馬化:Dim『at HaNeḥamah HaGedolah,直譯:一滴大安慰的淚珠)的影片,有數個場景在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拍攝。[2]到1957年止,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所指導過的約十六個團體在各地建立了基布茲,其中包括周邊的哈措萊阿、埃因哈紹費特、拉馬特哈紹費特、米吉多等。[26]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的居民是以色列勞工運動[註 7]左翼人士的代表,對阿拉伯人更友好,也更傾向和平。勞工運動的某些領袖如莫爾德哈伊·本托夫、雅科夫·哈贊等人都出身此地。[27]
阿拉伯人大起義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編輯1936年至1939年阿拉伯人大起義期間,在阿蒂亞·艾哈邁德·阿瓦德(عَطِيَّة أَحْمَد عَوَضْ,‘Atiyyah Aḥmad ‘Awad)指揮下,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受到附近阿拉伯武裝人員進攻。[27]1938年3月阿瓦德去世後,優素福·阿布杜拉(يُوسُف أَبُو دُرَّة,Yūsuf Abū Durrah)接替指揮。[28][29]阿拉伯人的進攻體現在重複不斷地在麥田和林地縱火,對這種行為,一名基布茲社員表示這是「比殺人還重的犯罪」,因為麥田燒毀,社員主要的糧食來源就斷絕了。基布茲周邊約三萬株樹木遭毀、財產損失無算。基布茲本身並未受到攻擊,但幾乎每夜都有流彈射向基布茲方向。基布茲不少男丁只得將時間花在保衛事務上,無暇田作。[27]
英方高級專員亞瑟·格倫費爾·沃科普曾造訪基布茲,指定十五名社員武裝守衛;然而1936年8月進攻愈發頻繁,情勢惡化。英方政府將六十名士兵送往基布茲中,10月進攻平息。[18]以色列詩人、後來從政的烏里·茨維·格林貝爾格批評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的社員,認為他們在自家田地受到攻擊後卻並沒有憑藉自身力量解決問題。在其所作一首與上述事件有關的詩中,格林貝爾格將基布茲的名稱從「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山谷衛士)改成「赫夫凱爾哈埃梅克」(הֶפְקֵר הָעֵמֶק,Hefḳer Ha‘Emeḳ,含義:「拋下山谷」)。[30]
1938年2月2日,基布茲社員、埃因哈紹費特基布茲的指導員亞伯拉罕·戈德施萊格爾被附近卡夫賴因村居民伏擊殺死,埃因哈紹費特有兩名居民當時正陪同他,一併遇害。槍手中有一人被擒處決。[28]當時地下武裝哈加拿下屬的精銳部隊帕爾馬赫使用附近的樹林掩護其主要的訓練營地,這一組織的兵士也在米什馬爾哈埃梅克中工作,以免引起英軍士兵懷疑。[16]
二戰期間1942年秋,英軍將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用作訓練營地。英國皇家工兵部隊訓練了一百六十名猶太志願軍,培訓其破壞及無線電操作技能,這些志願軍日後成為帕爾馬赫的成員。為防這片地帶落入德國控制,秘窖中藏有數噸爆炸物。這一工程最後告終,有命令下達,一切裝備及爆炸物都收集起來、交還英方。[31]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戰役
編輯1947-1948年巴勒斯坦託管地內戰期間,1948年4月4日,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受到阿拉伯解放軍全面進攻。[32]阿拉伯解放軍領導人法烏齊·加烏格吉計劃奪取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從而控制海法、傑寧兩地之間的通路。[33]:114進攻伊始是敘利亞陸軍供給的七門火炮,火力交織成彈幕。[34]基布茲遭受炮擊期間,房屋受到毀壞,平民、守衛乃至動物死難、基布茲著名的學校大樓也嚴重損毀。[18]後來基布茲中建設了掩體。[21]6日,在英方協助下,基布茲中的婦女兒童疏散出去前往耶斯列谷中的其他聚居點;[18]由英方斡旋,各方也開始商議停火,[33]:122這時猶太軍事組織將基布茲加固,並環繞四周挖掘了壕溝。[18]
儘管阿拉伯軍並未進入基布茲,加烏格吉卻報告稱已經攻佔了米什馬爾哈埃梅克,阿拉伯報紙將不曾出現的「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大捷」慶賀一番,還報稱猶太軍傷亡慘重。阿拉伯解放軍向哈加拿放出條件,表示只要猶太軍不向臨近阿拉伯村莊報復回去,就解除對基布茲的包圍,重整部隊開向海法。猶太軍沒有接受這一提議,阿拉伯軍遂於4月8日恢復進攻。8日至9日之間夜中,猶太軍在伊扎克·薩德指揮下發動反攻,經過一番激戰,攻佔鄰近的阿拉伯村莊古拜亞法烏卡(الغُبَيَّة الفَوْقا,Al-Ghubayyah al-Fawqā)。之後數日間迦密旅的部隊同帕爾馬赫小隊將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及埃因哈紹費特附近另外數個村莊攻佔下來,盡數平毀。[33]:122
戰爭第二階段,1948年12月24日光明節節期中,[14]伊拉克飛機轟炸了基布茲,兒童之家遭到命中,炸死三名九歲兒童及一名孕婦、[35]另外傷及四人。歷史學者約阿夫·蓋勒貝爾推測,伊拉克軍本欲攻擊拉馬特·大衛空軍基地,但轉而襲擊了基布茲。[33]:279
以色列建國後
編輯在以色列,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由於教育者、作家、領袖、政治人物、各部部長輩出而聞名。作為青年衛士一大活動中心,其聲望也頗高。[26]
1950年,米什馬爾哈埃梅克開辦塑膠工廠,起名塔瑪(תמה,Tamah,英語:Tama)[註 8],隨着時代變遷成為基布茲經濟的核心部分。工廠本是為向長者提供工作而設立,因為當時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在整個全國基布茲總會體系中,其高齡住民人數最多。[26]同年基布茲建成一座新的大食堂及廚房,這些工程的建設在戰爭中延宕至此。食堂的揭幕儀式慶典持續一天,其中上演了基布茲社員、劇作家舒拉米特·巴特多麗[註 9]編排的戲劇,講述掃羅王和所羅門王的聖經故事,同時借古喻今暗示基布茲的種種事情。這齣戲劇,社員無論長幼都參與其中。[36]
與凱倫耶沙村的關係
編輯1950年5月,一座為也門猶太人修建、名為凱倫耶沙(קֶרֶן יֵשַׁע,Ḳeren Yesha‘)的村落兼難民營在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旁側建立,建立者是以色列猶太事務局。[37][38]村莊建在舒什廢丘[註 10]之頂,這裏正是1926年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最早一批社員落腳的地方。1953年,村莊廢棄,居民移居米德拉赫奧茲莫沙夫。[註 11][39]此期間政治上的對立影響了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和凱倫耶沙兩地關係。凱倫耶沙建村後兩個月,《東方回聲報》(הֵד-הַמִזְרָח,Hed-HaMizraḥ)報道了當地的生活,也門移民住在帳篷中,雖然表示安適,卻也認為當局給予的支持不夠。[37]同青年衛士有關聯的《防衛報》(עַל הַמִּשְׁמָר,‘Al HaMishmar)則在1950年報道基布茲幫助新社區、向新移民提供了不少服務。[40]報紙稱,負責凱倫耶沙事務的莫沙夫運動要求基布茲終止援助、並向新移民宣稱道,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和莫沙夫運動的社會政治觀點相互牴觸,兩者給予的援助中,他們只能選一個接受。[41]
1951年7月,凱倫耶沙抗議當局忽視,封堵了附近道路。和馬帕伊黨[註 12]有聯繫的《達瓦爾報》(דָּבָר,Davar,含義:「話語/事物」)報道稱,抗議由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的一些社員組織,這些社員和馬帕伊黨的競爭政黨馬帕姆黨[註 13]有聯繫;報紙還稱新移民決定支持馬帕伊黨後,社員就拒絕向其提供水和醫療。[42]這一報道引發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社員的出離憤怒,他們否認報紙的指控,並宣稱兩地關係良好、基布茲向村莊供給了當局未能提供的支持。[43]之後《達瓦爾報》刊文致歉,表示報道出錯。[44]
經濟擴展和當代情況
編輯1970年代,隨着塔瑪工廠的擴張,20%(後增長至25%)的股份售出給加勒埃德基布茲。1980年代,基布茲遭受1983年銀行股票危機衝擊。為使基布茲不至於破產,塔瑪開始生產用於打包穀物的塑料網,到1980年代,危機解除。1990年代早期塔瑪一些成功的商業舉措引領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成為經濟繁榮、生活優越的地方。這一時期基布茲的教育也經歷了改革,兒童社會不再維持,學童到基布茲以外上學。這樣基布茲就可以擴張已有的房舍、建立新的社區。基布茲富裕起來後向社員增長工資、為家庭建立個人基金,由於一周工作日降至五天,還能將文娛活動普及化。[4]
1990年4月1日,一萬五千人(據《晚報》報道)從梅納謝森林遊行到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反對哈瑞迪派拉比以利亞撒·沙赫,他要遏止哈瑞迪人黨派和左翼黨派間組成政治同盟,稱左翼人士是「吃豬和野兔的」。[註 14]以色列左翼陣營許多領袖參與了這次遊行,其中包括前政壇人物雅科夫·哈贊(當時已九十一歲)和埃姆里·羅恩,兩人都是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出身;還有全國基布茲總會主席埃利沙·沙皮拉(אֱלִישָׁע שַׁפִּירָא,’Elisha‘ Shapira’)、兩名議會議員拉法埃勒·埃坦及哈加伊·梅魯姆。這些事情之發生,是在以色列政壇「骯髒詭計」事件[註 15]的背景下。[26]8月,此基布茲社員同另外一些全國基布茲總會所屬基布茲的社員簽署請願,呼籲基布茲運動發起非暴力示威,以抵制第一次巴勒斯坦大起義期間以色列國防軍在巴勒斯坦領土上對巴勒斯坦人的行徑。[45]
2010年,基布茲在一系列公共大會後決定在社員中指派一個小組討論電力、食品、郵政、理髮及美容事項的私有化。此外的服務仍由基布茲負責,包括保健、教育、福利等。有關的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要將食堂私有化的問題上。[46]討論終了,多數私有化提議均被否決,只有幾處對集體主義生活實際上沒有影響的小變動得到批准。
基布茲的擴建分四期,其中三期已經竣工。2020年時,基布茲東側有一處擴建的居民區在建,計劃容納總共一百五十四套住宅單元,每棟住宅樓容納兩戶住房。南側有一處擴建區有一百一十套住宅單元,2006年批准建造,[47]這片擴建區位於過去古拜亞塔赫塔(الغُبَيَّة التَحْتا,al-Ghubayyah al-Taḥtā)村落與考古遺址的位置上。[48]擴建的第二期工程在2018年批准,在過去牛舍的位置,新增有四十四套住宅單元。[49][50]
經濟
編輯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是以色列最富裕的基布茲之一,[51]建立在集體主義架構之上,一切資產均歸公有,所有居民薪資一樣。[21][51]
歷史上,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曾依賴農業取得收入來源。如今社內經營的農業包括穀物、果園、奶牛、禽類等。[20]塔瑪工廠是整個基布茲運動中一大塑料工廠,[52]如今已取代農業成為基布茲經濟的中心。[51][53]2015年,塔瑪公司全年估計銷售收益為十五億新謝克爾,[53]2019年更上漲至二十億(加勒埃德基布茲在其中分享股權)。工廠勞工約250人,四分之一是基布茲社員。塔瑪工廠生產打包穀物的塑料網,是這一產品最大的生產商之一,同約翰迪爾等公司有合作。公司工廠遍及三個國家,僱員總計1,600人。工廠中只要是基布茲社員,無論僱員還是管理人員掙得薪資都一致,而廠內不是社員的僱員則依其工作得報酬。[54][55]
基布茲中還發展有各樣服務,其中一些由社員私人運營,[21]如「IDEA信息系統」,這一系統為包括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在內、以色列百分之七十的博物館提供軟件。[56]2019年,基布茲同另兩個基布茲埃夫龍、薩阿爾完成交易,購入後兩者在一家名為貝爾馬德的水業公司四分之一的股份,估值約4.50億新謝克爾。貝爾馬德公司製造水控產品,遠銷七十餘國,年入五億新謝克爾,僱傭工人約700人。[55]
人口
編輯年份 | 人口 |
---|---|
1931年 | 122[57] |
1945年 | 390[58] |
1948年 | 549[59] |
1961年 | 704[59] |
1972年 | 923[59] |
1983年 | 822[59] |
1995年 | 878[59] |
2008年 | 956[60] |
2021年 | 1,267[1] |
根據2008年的普查,米什馬爾哈埃梅克住民中22%年齡在十七周歲以下,64%在十八到六十四歲之間,餘下14%在六十五歲以上。年齡中值三十歲。以色列國外出生的住民數量從1972年的32.8%下降到20.9%。國外出生人口中,41.5%是1960年前移民而來,21.3%在1961年至1989年間移居,24.7%在1990年至2001年間,餘下12.5%則是2002年後遷來。平均每名婦女生育兒童數量從1972年的2.5人下降到1.7人。[61]
十五歲以上居民中,41.4%在製造業領域工作,16.4%在教育領域,11.6%在農業,7.9%從事社區、社會、個人及其他服務,5.4%則投身地產、出租及商業活動。十五歲以上居民中有9.8%工作在社區之外。
教育
編輯兒童學前教育就在社內進行,社內兒童就讀小學則前往哈祖萊阿,之後到埃因哈紹費特附近的米吉多中學就讀。直到1990年代,七到十二年級的學生都在紹姆里亞的中學就讀。[21]後來紹姆里亞學校的建築繼續為基布茲提供業餘教育,[21]翻新之後,如今內有辦公室和圖書館。[63]
地標
編輯帕爾馬赫洞坐落於基布茲外圍,靠近樹林。當年巴勒斯坦託管地爆發社區間衝突時,此洞曾由猶太民兵帕爾馬赫小隊使用。帕爾馬赫1941年成立時就選中了此地,作為秘密特別小隊訓練的場地。洞穴也用於帕爾馬赫指揮官之間會面。在帕爾馬赫使用前,洞穴是基布茲兒童的遊樂場,更之前則曾用作貝督因人游牧民四處雲遊的遮蔽所。今日洞穴成為旅遊景點、教育基地,由基布茲一名社員運轉。[64]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的墓園同樣位於基布茲外圍,在帕爾馬赫洞旁側。基布茲過去的社員埋葬此地,其中包括五名議會議員、許多文化社會領域的知名人士、還有幾名高級軍官。也有一些埋葬於此的人並非此地出身,但和這裏有聯繫。[65]
大流散角(英語:Pinat HaGola,希伯來語:פִּנַּת הַגּוֹלָּה,羅馬化:Pinat HaGolah)是紀念猶太人大屠殺期間遇難兒童的地方。紀念碑是雕刻家茲埃夫·本-茨維在1945年到1947年間建造的。其由雕刻家同基布茲中的學生共同建造,成為以色列第一處紀念大屠殺的紀念地。在1948年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戰役中,紀念地受到炮擊毀壞,但茲埃夫·本-茨維拒絕將其修復。[66]
考古
編輯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旁側最主要的考古遺址是舒什廢丘(תֵּל שׁוּשׁ,Tel Shush),恰坐落於基布茲建筑北側。這片遺址屬台形遺址,佔地四十杜納畝,踞於梅納謝山一座小丘之上。廢丘相對其下的山谷高出五十米。遺址於1949年和1975年兩度勘察,發現有環繞小丘的土坡遺蹟,時代追溯至青銅時代中期;又有地下倉儲,同十字軍時代相聯。在丘上及周邊發現有大量帶有「蓋瓦」(גבע)一詞的硬幣,並發掘有自青銅時代中期到現代每一歷史時期的陶器碎片。以色列地理學家及考古學家將此地認定為哈斯蒙尼王朝時代、《猶太戰史》曾經提及的蓋瓦帕拉希姆(גֶּבַע פָּרָשִׁים,Geva‘ Parashim,含義:「騎士山」);羅馬帝國時期的加巴腓立比(Gaba Philippi);又或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埃及法老圖特摩斯三世所攻陷城市名錄中出現過的蓋瓦。[67]
舒什廢丘中的文物在基布茲社員主持的永久性免費展覽中展出,受到以色列文物局協助。從建築窗戶中可以望見舒什廢丘。展覽由社員雅科夫·帕丹(יַעֲקֹב פַּדַּן,Ya‘aḳov Padan)開設,而藏品文物則是基布茲社員經年搜集得來。[68]
在已廢棄的、名為古拜亞塔赫塔的巴勒斯坦村莊處也有一座考古遺址,佔地約四十杜納畝,其同樣具有台形遺址,但從表面不可見。從中發掘出七個地層,分屬自新石器時代早期到奧斯曼帝國晚期的諸多時代。2007年2月此地試掘,同年8月至9月開掘,[48]2010年7月至9月又發掘兩次。[69]在發掘之後,遺址頂部建起新擴建的居民區。[70]
遺址中最早有前陶器新石器時代B期時期遺物。發掘有大量燧石工具,如石鐮、石鏃等。遺址發現有一圍場以石鋪就,另有至少八處墓葬:其中七處埋葬成年男性,一處成年女性。某些墓中還伴有隨葬品,如箭鏃、野牛腿、穿孔貝殼(或為墜飾)等。動物骨骼樣本顯示這些動物無一家養,近乎半數骨骼都屬於野牛。另發掘有大規模建築遺址一座、陶器眾多,這些內容屬於雅莫科文化和盧德文化,年代在陶器新石器時代。雅莫科文化的遺存包括燧石鐮、鋸及箭鏃,並有含人骨遺址一處,大概為墓冢,而部分人骨置於一壇中。還發現有三處矩形列石,作用未明。尚有屬拉巴溪文化的陶器發現,從而將其遺址的年代追溯至銅石並用時代早期。[48][69][70]
另外,還發掘有青銅時代墓冢一座、圓形橢圓形建築數處,伴有大量陶器,其中一些建築類似阿塔市附近發現者。青銅時代早期肇始時的陶器、青銅時代中期窮人居所的地面也有發現。還有羅馬時期的遺存,發現有羅馬時期建築一座。還有一些時代推定在拜占庭時代早期(公元三、四世紀)的陶器,大概用於肥田,不代表當時此地有任何重要的永久性定居點。在最高一層地層中,發掘出一片墓園,周圍環繞房間,據信當為一座大型建築的一部分。其很可能建於十九世紀,中間發現有來自法國港城馬賽的屋瓦。按基布茲居民的說法,這一建築在基布茲建立時未見其矗立。[48][69][70]
知名人物
編輯議會議員
編輯- 莫爾德哈伊·本托夫,舒拉米特·巴特多麗之兄,政府部長,曾參與簽署以色列獨立宣言。馬帕姆黨黨員;
- 雅科夫·哈贊,議會議員(馬帕姆黨、聯盟);
- 阿姆農·利恩,議會議員(馬帕伊黨、聯盟、利庫德);1924年出生時即為基布茲社員,1950年移居海法;[71]
- 埃姆里·羅恩,議會議員(聯盟);1936年生於基布茲,居於其中直至2013年去世;[72]
- 埃瑪·塔勒米,議會議員(馬帕姆黨);出身埃因哈胡雷什基布茲,1927年加入達列特基布茲,次者其後與米什馬爾哈埃梅克聯合;2004年去世,葬於基布茲中;[73]
- 摩西·沙米爾,作家、劇本家、議會議員(馬帕姆黨);1944年至1946年為基布茲社員。[74]
其他
編輯- 埃利·阿米爾,作家;1950年自伊拉克移居基布茲,居住其中到1953年遷至耶路撒冷;其小說《贖罪的雞》(תַּרְנְגוֹל כַּפָּרוֹת,Tarnegol Kaparot)[註 16]受到在基布茲這段時光啟發;論者認為這部小說位列構成現代希伯來語文學基石的二十部小說之中;[75]
- 舒拉米特·巴特多麗,以色列基布茲劇院的製片人、導演;1923年基布茲開拓者留駐納哈拉爾時加入;1925年青年衛士運動將其送至波蘭,1935年回基布茲,在此建立全國基布茲總會的劇院;1985年去世,葬於基布茲中;[76]
- 奧爾·戈倫,1956年生,籃球運動員;[77]
- 阿因·希萊勒,詩人、作家;1926年生於基布茲;米什馬爾哈埃梅克之戰中曾任偵察兵,之後入帕爾馬赫服役,同內蓋夫旅一同在南部作戰;1954年離開基布茲往住耶路撒冷;1990年去世,[78]葬於基布茲;[65]
- 耶赫茲凱勒·布拉溫,作曲家;1941年移居基布茲,1948年曾參與保衛基布茲;1952年離開修習音樂,成為教授;[79]
- 阿丁·塔勒巴爾,運動員、體育官員;
- 策利格·哈里斯,語言學家,諾姆·喬姆斯基的導師;
- 布魯麗婭·考夫曼,物理學家,策利格·哈里斯之妻;
- 斯文·塞夫耶,挪威駐以色列國大使;1960年代末第三次中東戰爭後在基布茲中作志工、並在社中學習希伯來語;[80]
- 什內奧爾·利夫松,化學物理學家;
- 伊爾瑪·林德海姆,錫安主義募捐者、教育家,哈大沙組織[註 17]第三任主席;1933年自美國移居基布茲中,為基布茲社員,至1978年去世;葬於基布茲墓園。[81]
註釋
編輯文內引注
編輯- ^ 中譯另有「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米什馬爾海梅克」等。
- ^ 本文所有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其羅馬化均遵循美國圖書館協會-美國國會圖書館的ALA-LC標準,並用斜體表記。
- ^ 「舒拉米特」是「所羅門」(שְׁלֹמֹה,Shlomoh)的女性形式,在《雅歌》中譯作「書拉密女」。
- ^ 原文אֵרוּסִין或אֵירוּסִין,Erusin,具體而言指猶太婚禮的第一個步驟,不完全等同於現代意義的「訂婚」。
- ^ 大意為「衛士學校」。
- ^ 英語:Kibbutz Artzi,是青年衛士建立的基布茲聯盟。
- ^ 當時以色列工黨尚未成立。
- ^ 這一名稱是「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工業」(תַּעֲשִׂיּוֹת מִשְׁמַר הָעֵמֶק,Ta‘aśiyot Mishmar Ha‘Emeḳ)的首字母縮寫。
- ^ 其姓氏意為「一代人的女兒」。
- ^ 又稱「阿布舒沙廢丘」(تَلّ أَبُو شُوشَة,Tall Abū Shūshah)。
- ^ 莫沙夫(מוֹשָׁב,Moshav)也是以色列一種村落形態,在集體主義方面同基布茲類似,但與具有社會主義色彩的基布茲不同,其社會觀點更保守。
- ^ 「馬帕伊」(מַפָּא"י,MaPa’Y)是「以色列地工人黨」 (מִפְלֶגֶת פּוֹעַלֵי אֶרֶץ יִשְׂרָאֵל,Mifleget Po‘ale ’Erets Yiśra’el)的首字母縮寫。
- ^ 「馬帕姆」(מַפָּ״ם,MaPaM)是「統一工人黨」 (מִפְלֶגֶת הַפּוֹעֲלִים הַמְּאוּחֶדֶת,Mifleget HaPo‘alim HaMe’uḥedet)的首字母縮寫。
- ^ 按猶太教律法,豬和野兔都不可食。
- ^ הַתַּרְגִּיל הַמַסְרִיַח,HaTargil HaMasriaḥ,意指1990年工黨黨員西蒙·佩雷斯為上台執政尋求同哈瑞迪人政黨聯盟一事。
- ^ 在猶太教某些派別的傳統中,贖罪日當夜用一隻雞在人頭頂上揮過,然後按哈拉卡律法宰殺送給飢餓的人。
- ^ 全稱「美國婦女錫安主義組織『哈大沙』」(英語:Hadassah, The Women’s Zionist Organization of America),哈大沙即《以斯帖記》中以斯帖的希伯來語名稱。
參考資料
編輯- ^ 1.0 1.1 1.2 Regional Statistics. Israel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23-02-22].
- ^ 2.0 2.1 Jewish National Fund. Jewish Villages in Israel. Jerusalem: Hamadpis Liphshitz Press. 1949: 122.
- ^ Dagan, David. Kibbutz Diary: Socialism for the 21st century. Huffington Post. 2008-05-25 [2016-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 ^ 4.0 4.1 4.2 4.3 4.4 4.5 משמר העמק - אירועים מרכזיים בהיסטוריית משמר העמק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歷史大事]. Mishmar HaEmek website. [2016-07-0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9) (希伯來語).
- ^ Mishmar Ha-Emek.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17-10-1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1).
- ^ 6.0 6.1 Megiddo. UNESCO's website. [2017-12-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2-23).
- ^ 7.0 7.1 7.2 הראובני [Hareuveni], עמנואל [Immanuel]. לקשיקון ארץ ישראל [以色列地字典]. The Center for Educational Technology. 2010: 649–650 (希伯來語).
- ^ Ramot Menashe Park - The first biosphere in Israel. Jewish National Fund. [2016-09-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08).
- ^ Owls Congregate in Mishmar HaEmek Forest. Jewish National Fund (Jerusalem Post). 2014-03-04 [2017-0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2-01).
- ^ מדריך ישראל החדש: הכרמל וחופו ורמות מנשה [新以色列指南:迦密山、海岸、梅納謝山]. Keter Publishing House, The Israel MOD Publishing House; Miskal - Yedioth Aharonoth Books and Chemed Books. 2001: 161. ISBN 965-07-0886-3 (希伯來語).
- ^ חסקין [Haskin], גילי [Gili]. רכישת הקרקעות בעמק יזרעאל [購買耶斯列谷土地]. 2015-05-10 [2016-09-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8) (希伯來語).
- ^ אורן-נורדהיים [Oren-Nordheim], מיכל [Michal]. רכישת אדמות על-ידי יהודים בעמק יזרעאל מראשית המאה ה- 20 עד קום מדינת ישראל [20世紀初至以色列國建國期間猶太人在耶斯列谷的土地購買]. Horizons in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Haifa). 2005, (63): 40. JSTOR 23712358 (希伯來語).
- ^ משמר העמק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 Megido Regional Council website. [2016-07-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3) (希伯來語).
- ^ 14.0 14.1 משמר העמק - קיבוץ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基布茲]. Israeli Labour Movement. [2016-07-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9) (希伯來語).
- ^ 15.0 15.1 15.2 קבוצי „השומר הצעיר“ בא״י: קבוץ ב׳ [以色列地的青年衛士基布茲:貝塔基布茲]. HaShomer HaTzair Warsaw. 1927-12-01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5) (希伯來語).
- ^ 16.0 16.1 16.2 משמר העמק - היסטוריה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歷史]. Mishmar HaEmek website.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9) (希伯來語).
- ^ Yehoshua A. Gilboa. Jubilee, Swamps, Rocky Grounds and a Road Thanks to Rockefeller. Ma'ariv. 1972-09-15.
- ^ 18.0 18.1 18.2 18.3 18.4 אירועים ביטחוניים בתולדות משמר העמק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史上安防事件]. Mishmar HaEmek website.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9) (希伯來語).
- ^ קליאוט [Kliot], נורית [Nurit]. נטישת ישובים וחידושם בהתישבות הציונית [錫安主義者的定居中定居點的廢棄與更新]. Horizons in Geography (University of Haifa). 1984, (9/10): 101. JSTOR 23696261 (希伯來語).
- ^ 20.0 20.1 Orni, Efraim. MISHMAR HA-EMEK. Jewish Virtual Library. 2008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25).
- ^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Dvir, Noam. The Acropolis of Mishmar Ha‘emek. Haaretz. 2008-03-28 [2016-07-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 ^ ליפשיץ [Liphschitz], נילי [Nili]; ביגר [Biger], גדעון [Gideon]. מדיניות הייעור של התנועה הציונית בארץ-ישראל 1948-1895 [1895-1948年錫安主義運動在以色列地的造林政策]. Cathedra (Yad Ben Zvi). 1996, 80 (80): 102–103. JSTOR 23404053 (希伯來語).
- ^ שחורי-רובין [Shory-Rubin], צפורה [Zipora]; שורץ [Shvarts], שפרה [Shifra]. מגרשי המשחקים של ’גוגנהיימר-הדסה‘: המתנ"סים של שנות העשרים [「古根海默-哈大沙」的操場:20年代的社區中心]. Cathedra (Yad Ben Zvi). 1998, 86 (86): 85. JSTOR 23403790 (希伯來語).
- ^ חצור (אשדוד) - קיבוץ [哈楚爾(阿什杜德)——基布茲]. Israeli Labour Movement. [2016-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3) (希伯來語).
- ^ Reinharz, Shulamit; A. Raider, Mark. American Jewish Women and the Zionist Enterprise.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 2005: 206. ISBN 978-1-58465-439-1.
- ^ 26.0 26.1 26.2 26.3 Ya'akov Ein-Dor. Mishmar HaEmek - Values and Assets. Davar. 1957-02-15.
- ^ 27.0 27.1 27.2 Chazan, Meir. Mapai and the Arab-Jewish Conflict, 1936-1939. Israel Studies Forum (Berghahn Books). Winter, 2009, 24 (2): 39–40.
- ^ 28.0 28.1 אזוב [Ozev], עמירם [Amriam]. chapter i. משמר העמק לא תיפול!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不會倒!]. Kinneret, Zmora-Bitan, Dvir. 2013 [2016-07-29]. ISBN 978-965-552-557-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03) (希伯來語).
- ^ Swedenburg, Ted. Memories of Revolt: 1936–1939 Rebellion in the Palestinian Past. The University of Arkansas Press. 2003: 118. ISBN 978-1-55728-763-2.
- ^ קרפר [Karper], דליה [Dalia]. ממציא הפשיזם הישראלי [以色列法西斯主義的始作俑者]. Haaretz. 2016-07-09 [2016-07-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8) (希伯來語).
- ^ Shepherd, Naomi. Ploughing the sand - British rule in Palestine 1917–1948. : 215—220. ISBN 0-7195-5707-0.
- ^ Morris, Benny. The Birth of the Palestinian Refugee Problem Revisited. : 115. ISBN 0-521-33028-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5-29).
- ^ 33.0 33.1 33.2 33.3 Gelber 2004
- ^ Collins, Larry; Lapierre, Dominique. O Jerusalem. hb. London: History Book Club. 1972: 281.
They count seven 75 millimeter and three 105 millimeter guns [他們計有七門75毫米炮和三門105毫米炮]
- ^ Dreidel that Keeps Alive Memories. ESRAmagazine. [2022-11-2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07).
- ^ A New Dining Room Was Inaugurated in Mishmar HaEmek. Al HaMishmar. 1950-10-31.
- ^ 37.0 37.1 רבי [Rabi], משה [Moshe]. בקור במעברות ליד משמר העמק [造訪米什馬爾哈埃梅克附近的難民營]. Hed Ha-Mizrach. 1950-07-28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 (希伯來語).
- ^ 5 יישובים חדשים בצפון [北部五處新定居點]. Al HaMishmar. 1950-05-12.
- ^ רשימת כל היישובים ששמותיהם שונו במהלך השנים - כולל שינויים מלפני קום המדינה: קרן ישע [歷年名稱曾有變更的地方全表,包括建國前的變更:凱倫耶沙]. sharedlist.org.il.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 (希伯來語).
- ^ לנדוי [Landoi], חיים [Chaim]. קרן־ישע - כפר עבודה חדש בעמק [凱倫耶沙——谷中新一座勞動村]. Al HaMishmar. 1950-06-29 [2017-10-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04) (希伯來語).
- ^ לנדוי [Landoi], חיים [Chaim]. בלחץ תנועת־המושבים עלולה להיפסק עזרת משמר־העמק ליישוב־עולים [莫沙夫運動壓力下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對移民定居點的援助或停止]. Al HaMishmar. 1950-10-16.
- ^ How to Organize Protests. Davar. 1951-07-26.
- ^ "Davar" is Called to Deny False Accusations on Kibbutz Mishmar HaEmek. Al HaMishmar. 1951-07-29.
- ^ An Apology. Davar. 1951-07-29.
- ^ Yigal Wilfend. Members From the Kibbutz Artzi Call for a Non-Violent Revolt. Ma'ariv. 1990-08-14.
- ^ עם-עד [Am-ad], קרני [Karni]. משמר העמק: חוגי דיון על הפרטות ראשונות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關於第一次私有化的討論組]. Ynet. 2010-02-17 [2016-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20) (希伯來語).
- ^ Residential Neighborhood "Totemim" - Mishmar HaEmek - Plan C/16171. Construction Building and Plans.[失效連結]
- ^ 48.0 48.1 48.2 48.3 Cinamon, Gilad. Mishmar Ha-‘Emeq - Preliminary Report. Hadashot Arkheologiyot: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in Israel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2010, 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8-15).
- ^ שכונת מגורים טוטמים- קיבוץ משמר העמק [圖騰住宅區——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基布茲]. ענבר - שמיר - אדריכלות בע"מ.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5) (希伯來語).
- ^ Plan 254-0451955 - Goren Neighborhood - Mishmar HaEmek. Planning Administration.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8).
- ^ 51.0 51.1 51.2 עם-עד [Am-Ad], קרני [Karni]. קיבוץ משמר העמק חילק בונוס גדול לחברים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基布茲向成員派發大禮包]. Ynet. 2011-08-24 [2016-07-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6) (希伯來語).
- ^ רייך [Reich], ש. [S.]. התפתחות התעשיה הקיבוצית [基布茲中產業的發展]. The Economic Quarterly (Israeli Economic Association). 1968, ט"ו (59/60): 346. JSTOR 23745575 (希伯來語).
- ^ 53.0 53.1 קורן [Koren], אורה [Ora]. סערה במשמר העמק: הקיבוץ הפסיד 140 מיליון שקל בעסקות מט"ח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大風暴:基布茲在外匯交易中損失1.40億謝克爾]. TheMarker. 2015-01-25 [2016-09-1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5) (希伯來語).
- ^ Dagan, David. Kibbutz Diary: Business savvy? These socialists have plenty. Huffington Post. 2010-07-14 [2016-07-30].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1).
- ^ 55.0 55.1 שלו [Shalev], שי [Shay]. עסקה גדולה בתעשייה הקיבוצית: משמר העמק שם רגל בחברת המים של עברון - רוכש כרבע מהמניות לפי שווי של כ-450 מיליון שקל [基布茲產業一大事:米什馬爾哈埃梅克涉足埃夫隆水業公司,耗資4.50億新謝克爾,買入四分之一股份]. Globes. 2019-07-24 [2019-12-2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7-25) (希伯來語).
- ^ About IDEA Information Systems. IDEA Information Systems. [2017-1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18).
- ^ Mills, E. (編). 1931 census of Palestine. Census of Palestine 1931. Population of villages, towns and administrative areas. 1932: 94.Archived copy. [2017-03-1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0).
- ^ Hadawi, Sami. Village statistics, 1945: A classification of land and area ownership in Palestine. 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Research Center. 1970: 48.
Government of Palestin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 Village Statistics, April, 1945.
[永久失效連結] - ^ 59.0 59.1 59.2 59.3 59.4 List of localities, geographical character and population 1948, 1961, 1972, 1983, 1995 (報告). Israeli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3-12-25).
- ^ Localities file 2008 (報告). Israeli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2-05).
- ^ Population Census 2008: MISHMAR HAEMEQ (PDF). Central Bureau of Statistics. [2017-10-18].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7-10-19).
- ^ 基布兹网页. romgalil.org.il.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8-30).
- ^ הבית הגדול המיתולוגי של משמר העמק הפך לבית משרדים וספרייה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傳奇的「大房子」變成了辦公室、圖書館].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6) (希伯來語).
- ^ פינקלר [Pinkler], קובי [Kobi]. מערת הפלמ"ח [帕爾馬赫洞]. Arutz Sheva. 2006-11-15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希伯來語).
- ^ 65.0 65.1 אלון [Alon], אלי [Eli]. סיפורו של מקום: בית העלמין במשמר העמק [一個地方的故事:米什馬爾哈埃梅克的墓園]. News1. 2016-05-15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希伯來語).
- ^ פינת הגולה משמר העמק [米什馬爾哈埃梅克大流散角]. Atnahta Tours.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希伯來語).
- ^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survey.antiquities.org.il.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24).
- ^ New Archaeological Display in Mishmar HaEmek.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2010-10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15).
- ^ 69.0 69.1 69.2 Barzilai, Omry; Getzov, Nimrod. Mishmar Ha-‘Emeq - Preliminary Report. Hadashot Arkheologiyot: Excavations and Surveys in Israel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2010, 1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12-16).
- ^ 70.0 70.1 70.2 Getzov, Nimrod; Barzilai, Omry. Mishmar Ha-‘Emeq (el-Ghaba et-Tahta). Israel Antiquities Authority. 2011-11-12 [2016-07-2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08).
- ^ אלון [Alon], אלי [Eli]. הלך לעולמו ח"כ לשעבר אמנון לין [前議會議員阿姆農·利恩逝世]. News1. 2016-07-24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希伯來語).
- ^ Rabad, Ahiya. Emri Ron Died, Holder of a World Record With an Artificial Heart. Ynet. 2013-11-10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 ^ Carmel-Hakim, Esther. Emma Talmi Levine. Jewish Women's Archive.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8-29).
- ^ אלון [Alon], אלי [Eli]. נחנך רחוב משה שמיר בירושלים [耶路撒冷摩西·沙米爾街落成]. TheMarker. 2015-07-22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1-07) (希伯來語).
- ^ Eli Amir (PDF). Bar Ilan University. [2017-10-1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6-03-06).
- ^ Shulamit Bat-Dori. Israel Labour Movement.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8).
- ^ Slim Pickings In Basketball: DIVISION I. Jewish Post. 1980-12-12 [2024-01-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2).
- ^ הלל ע. (הלל עומר) [希萊勒·阿因(希萊勒·奧梅爾)]. Israel Labour Movement.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02-03) (希伯來語).
- ^ Winners of the Israel Prize 2000-2001 - Yehezkel Braun - Biography. Israel Prize. 2001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2-18).
- ^ Eldar, Akiva. Norwegian Diplomat Doubts Israel Settlements Can Be Stopped. Al Monitor. 2013-09-16 [2017-11-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9-17).
- ^ Irma Lindheim. Davar. 1978-09-27 [2017-10-1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19).
引用書目
編輯- Gelber, Yoav. Independence Versus Nakba. Kinneret–Zmora-Bitan–Dvir Publishing. 2004. ISBN 965-517-190-6.
外部連結
編輯- Man, Nadav. 85 years, one kibbutz. Ynet. 2007-03-02 [2023-1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