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根·斯塔克

約根·斯塔克(Juergen Staack,1978年),出生於多伯盧格-基希海因 。是工作與生活在杜塞爾多夫的德國極簡藝術和觀念藝術家。

職業生平

編輯

約根·斯塔克高中畢業之後即接受了攝影培訓,[1] 其後2002年至2008年他在杜塞爾多夫藝術學院學習, 是托馬斯·魯夫的大師生,[2] 並從克里斯托弗·威廉姆斯處獲得學院研究生學位。在藝術學院學習期間,他和同班同學於2003年成立了藝術團體FEHLSTELLE。

創作

編輯

斯塔克很早就在觀念攝影中發展了自己的表達形式,[3] 既強調攝影與語言間的可譯性, 又強調 「模擬的、以及數字攝影圖像在消耗中的物質脆弱性」[2]。為此, 他運用各種媒介, 如表演、聲音、視頻、雕塑或照片, 並經常讓觀眾成為藝術作品的構成部分。 斯塔克作品中反覆出現的主題體現出他一再質疑的圖像和形像之間的關係, 以及它們的真實性與起源。[4]

「他的繪圖、聲音裝置、說話的圖像和充滿詩意的表演,」 藝術記者Helga Meister言簡意賅地寫道, 「展現了圖像表現的局限性」[5]。 也如不萊梅威斯堡美術館前館長Peter Friese指出的那樣:

斯塔克的藝術創作不僅涉及到這樣的問題:什麼是圖像?什麼構成了圖像?它如何、何時、何地形成?而且也在發問:在這個以視覺刺激為特徵的世界裏, 圖像有什麼地位?而恰恰是在對圖像真理的爭議以及現在越來越先進的傳播媒體對我們世界大規模的滲透中, 他找到了自己作為一個觀念藝術家的位置。 這個研究的結果一部分來自他對圖像和媒介的批評中令人驚訝的考察。斯塔克在攝影的邊界領域活動, 以他質疑語境的目光, 關注着圖像、跨媒體信息、語言和文本的社會錨定性使用。[6]

意料之外的轉換和翻譯的過程對斯塔克而言常常扮演着特殊的角色, 無論是從字面上還是從象徵性的角度來看:由於無法讀取的代碼或消解的信息, 他的作品屢屢打亂經典的交流形態, 有時甚至引向荒謬。 反過來, 它們 「不僅展示了感知與交流之間的嚴重缺陷, 也展示了圖像表現的局限性。在這全球視覺文化全盤主導的時代,」 藝術史學家薩賓娜-瑪麗亞-施密特認為, 「約根·斯塔克以全新的方式提出了圖像生成的基礎和其基本元素的問題」[2]

展覽

編輯

個展(精選)

編輯
  • 2006年:《遺失, …… 失蹤的圖片》,別處畫廊,波士頓。
  • 2010年:《轉形》, 康拉德-菲舍爾畫廊,杜塞爾多夫。
  • 2013年:《薩哈》, 康拉德-菲舍爾畫廊,柏林。
  • 2013年:《腳本》, Artothek—年輕藝術空間,科隆。
  • 2014年:《二》, 康拉德-菲舍爾畫廊,杜塞爾多夫。
  • 2016年:《縮簡現實》, 奧爾登堡藝術中心,奧爾登堡。
  • 2016年:《爭執》, 魯爾藝術中心,埃森。
  • 2020年:《漢斯·彼得·費爾德曼, 托馬斯·魯夫, 約根·斯塔克》, 康拉德-菲舍爾畫廊, 杜塞爾多夫。

群展(精選)

編輯
  • 2004年: 《現實主義的更新》, 雅克比空間, 馬爾卡斯特恩藝術家協會, 杜塞爾多夫。
  • 2005年:《阿爾勒會議》, 阿爾勒。
  • 2009年:《FEHLSTELLE - LA ZONA》, 公共空間, 米蘭。
  • 2010年:《而黑色並非顏色》, 康拉德-費舍爾畫廊, 杜塞爾多夫。
  • 2011年:《ars viva - 2011/12》, 弗柯望博物館, 埃森; 里加藝術空間, 里加(立陶宛); 韋瑟堡美術館, 不萊梅。
  • 2011年:《漢特曼 斯塔克》, 藝術空間, 杜塞爾多夫。
  • 2012年:《自由的萊茵蘭》, Helga de Alvear畫廊, 馬德里。
  • 2013年:《轉移》, MMCA, 國立當代美術館, 首爾; 奧斯特豪斯美術館, 哈根。
  • 2015年:《AAA-藝術與城市》, 蘇黎世。
  • 2015年:《更多的觀念一現在的構想》, 莫斯布羅希美術館, 勒沃庫森。
  • 2015年:《圍繞日常聲音》, 世界藝術之家, 杜塞爾多夫。
  • 2016年:《開放倉庫》, 北威州藝術館, 亞琛。
  • 2017年:《與藝術家的二重奏》, 莫斯布羅希美術館, 勒沃庫森。
  • 2017年:《路德與先鋒》, 老監獄, 維滕貝格。
  • 2017年:《瀝青—藝術顛覆者》, 老財政部, 杜塞爾多夫。
  • 2017年:《用手抓卻又抓不到》, 美因茨美術館, 美因茨。
  • 2017年:《應力場》, 美術文獻藝術中心, 武漢。
  • 2017年:《與藝術家的二重奏》, Belvedere 21, 維也納。
  • 2018年:《德國不是一座孤島》, 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藝術與展覽館, 波恩。
  • 2018年:《辦公大樓》, 北威州藝術館, 亞琛。
  • 2019年:《聽圖像,看聲音》, Kai10—杜塞爾多夫Arthena基金會。

參考文獻

編輯
  • 「德國不是一座島」。德意志聯邦共和國當代藝術收藏。2012年至2016年的收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藝術與展覽館以及Wienand 出版社, 科隆 2018年。
  • 縮簡現實。Juergen Staack。展覽畫冊。奧爾登堡藝術中心, 奧爾登堡 2017年。
  • 第四屆美術文獻展:應力場。 湖北美術館與美術文獻藝術中心出版。武漢 2017年。
  • ars viva 2011/2012 - 語言:Erik Bünger, Philipp Goldbach, Juergen Staack. 由Kulturkreis der deutschen Wirtschaft im BDI e. V. Hatje Cantz 出版社出版,Ostfildern 2012,ISBN 978-3-7757-3269-7
  • Estemp(orary). 「在別處」的五場展覽。 杜塞爾多夫 2010年,ISBN 978-3-00-032381-2

引用

編輯
  1. ^ Meister, Helga, Nach dem Sputnik: Neue Bilder aus der Düsseldorfer Fotoszene, Düsseldorf: Jan van der Most: pp. 61 (德文) 
  2. ^ 2.0 2.1 2.2 Sabine Maria Schmidt, Juergen Staack, artist Kunstmagazin – neue positionen. Bremen (110): pp. 28–31 (德文) 
  3. ^ 4th Documentary Exhibition of Fine Arts: Stress Field., Wuhan: pp. 214–215 (德文) 
  4. ^ Luther und die Avantgarde. Zeitgenössische Kunst im alten Gefängnis in Wittenberg mit Sonderpräsentationen in Berlin und Kassel
    Mit Beiträgen von Heinrich Bedford-Strom, Markus Gabriel, Kay Heymer, Thomas Kaufmann, Susanne Kleine, Dimitri Ozerkov, Walter Smerling, Wolfgang Ulrich, Peter Weibel und Dan Xu. Fotografien von Daniel Biskup., Köln: Wienand: pp. 357, (德文) 
  5. ^ Helga Meister. Düsseldorf: Künstler lässt die Sonne den Schatten der Blume malen (德語).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存档副本. [2021-0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1-22. 
  6. ^ Friese, Peter, Bild. Grenzen. Überschreiten.
    In: Juergen Staack. Reduktion der Wirklichkeit. Katalog zur Ausstellung, Oldenburg: pp. 14-19 (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