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共產黨中國局

美國共產黨中國局,是1920年代至1940年代,美國共產黨內部負責在美華人華僑黨員的機構。[1]

歷史

編輯

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在美國三藩市的部分中國留學生施滉徐永煐等加入美國共產黨並創辦美國華僑群眾組織「美國華僑與中國革命大同盟」。1927年5月,美共中央委員會下設中國局,由在三藩市的美共第十三區委員會具體領導。中國局是發展華僑華人留學生黨員的組織。在三藩市創辦的美國華僑群眾組織「美國華僑與中國革命大同盟」,以美國社會最底層的華人苦力勞動者為對象,在費城創辦支部。宗旨是團結愛國僑胞,聲援國內愛國反帝運動。

1927年6月召開了中國局第一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國局委員會,施滉任書記,徐永煐冀朝鼎等為委員,羅靜宜任婦女組織員。此後,中國局還陸續在三藩市、紐約、費城、芝加哥、波士頓、威斯康星等地設立分局。1928年初,徐永煐在三藩市組織華僑青年工人及學生成立了「華工俱樂部」,這是群眾組織工作的開端。1928年春末,徐永煐到紐約深入唐人街發展和組織華僑,維護僑胞自身權益聲援國內革命,組織起來的洗衣館工會和餐館工會等華僑社團。1928年12月,施滉去加拿大、古巴等華人聚集地開展工作。1929年初中國支部局召開二大時,共有華人華僑黨員三十三人,其中工人二十六人,學生六人,店員一人。[2]

1929年初,中國支部局隨美共中央從三藩市遷往紐約。1930年,中國革命大同盟改組為「美洲華僑反帝大同盟」(All America Alliance of Chinese Anti-Imperialists),在紐約設立總盟。[3]陳其瑗擔任美國華僑反帝大同盟總部秘書。

1933年起,工作重點轉為組織發動華僑建立自己的團體,維護僑益,擴大群眾影響。1933年4月30日,在「美洲華僑反帝大同盟」領導下,紐約華僑洗衣館聯合會(簡稱「衣聯會」)成立。頭一件事就是派代表出席紐約市議會關於限制洗衣館營業法案的辯論並取得反歧視性條文的勝利,使得其成員迅速發展到2400多人,影響力延續二十多年直至麥卡錫運動時。

1935年夏,工作重點轉為支援國際反法西斯陣線和國內抗戰。抗日戰爭爆發後,徐永煐、唐明照、陳其瑗以「衣聯會」等左翼僑團發起成立了紐約「全體華僑抗日救國籌餉總會」,為國內抗戰募捐,並在美國積極宣傳制止日本成為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美國記者哈里森·福爾曼在《紅色中國報道》中記載:延安的救護車是「一輛半噸重的齊佛萊送貨車,在側面的『救護車』字樣的上面,漆着大的紅十字。在這下面,漆着『紐約註冊的華人洗衣聯合會捐贈』等字樣」。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以紐約為基地的「中國援助基金會」積極爭取物資與人員援華抗戰。加拿大共產黨員、著名胸外科醫生亨利·諾曼·白求恩一行醫護三人帶着很多醫療器械和藥品經夏威夷、香港赴抗戰前線,陳其瑗於1938年1月電告香港的中共黨組織負責接待、盡一切辦法保證白求恩一行的在香港與廣東旅程安全。

1938年由於法國堅持對法西斯綏靖政策,巴黎出版的中文《救國時報》出境惡劣。1938年8月,饒漱石把《救國時報》社遷往紐約。中國局與大同盟的機關刊物《先鋒》停刊,改用《救國時報》名稱出版。饒漱石改組了中國局,余光生接替徐永煐出任中國局書記,徐永煐被派赴三藩市在美共支援下發動西海岸碼頭工人搞新一輪「對日禁運」。1939年秋,徐永煐奉命返回紐約「先與余光生,後與唐明照一起,取得美共中央的領導,清除叛徒,團結同志」,恢復與整頓紐約的組織。這時《救國時報》停刊。徐永煐和唐明照等以紐約「衣聯會」名義創辦了《美洲華僑日報》主編是冀貢泉。

1940年,由於美國國會通過法律限制共產黨活動,美共取消了非美國公民的美共黨籍。1944年5月,美共「十二大」宣佈解散美共,成立共產主義政治協會,中國支部局也停止了活動。董必武參加聯合國成立大會時,指示徐永瑛組織紐約的華僑黨組織先行自動恢復黨籍。1945年7月,福斯特重建美共,中國支部局隨即恢復,徐永煐再次擔任中國局書記。

1946年第二次國共內戰爆發後,美共在國內開展了「不許干涉中國」群眾運動,反對干涉中國內戰,宣傳維護國際和平。

重要人物

編輯
  • 施滉,1924年清華畢業後留美。1928年史丹福大學歷史學碩士畢業。1930年回國,任中共中央翻譯、河北省委宣傳部長、省委書記。1933年因叛徒出賣,1934年初在南京雨花台被國民政府槍決。
  • 徐永煐,1916-1924年在清華學校(大學)學習。1925年秋赴美留學。1926年在三藩市參加中國國民黨。1927年四一二事件後加入美共。1933年—1936年和1945年底—1946年10月,徐永煐曾兩度擔任美共中國局書記。1941年—1946年,徐永煐接替回國的冀朝鼎任太平洋國際學會總部研究員。1946年回國。1955年任外交部美澳司司長。1964年5月出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兼黨組書記(名譽會長為周恩來、陳毅,會長為張奚若)。其子徐慶東1964年考取了北京電影學院,根據自己於1947年延安撤退東渡黃河的親身經歷寫出電影劇本《馬背上的搖籃》,由導演謝晉搬上了銀幕,拍成電影《啊!搖籃》。
  • 冀朝鼎(1902年-1963年),清華畢業留美。1941年返國,任孔祥熙的助理。1944年6月羅斯福派副總統華萊士訪華,冀全程陪同,提供了蔣、孔家族貪污腐敗情況。1949年後任中央財經委員會委員兼計劃局副局長。
  • 章友江(1901年1月16日-1976年5月19日),1924年清華學堂畢業,1925年留美史丹福大學經濟系。1927年加入共產黨,當年底入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被「二十八個半布爾什維克」的宗派鬥爭波及清除出黨。在國立北平大學任教。1936年1月參與創辦北平文化界救國會(北方左翼作家聯盟)。抗戰初期任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教授。1940年任國民政府財政部貿易委員會簡派專員,專門研究蘇聯貿易;1944年任國民政府中央設計局(戰後經建計劃編擬機構)貿易組設計委員。1946年2月24日「中國民主憲政促進會」首屆理事會候補理事,同月赴瀋陽先任國民政府東北經濟委員會商務處副處長、東北接收委員會物資處處長,參與對敵偽資產的處置事宜。1946年底,在瀋陽參加了「中國民主革命同盟」。1948年8月,赴上海任國民政府輸出入管理委員會顧問、輸出推廣主任,組織經濟界迎接「解放」工作。上海被共產黨佔領後,任華東對外貿易管理局輸出推廣處處長、華東軍政委員會貿易部進出口貿易管理處副處長。1951年1月任政務院人民監察委員會第一廳副廳長。1955年2月任國家監察部參事室副主任;1956年2月任國務院參事。1963年擔任負責工交財貿的國務院參事室第二組組長。1976年因胃癌晚期在北醫一院病逝。
  • 胡敦元(1902年-1975年),安徽績溪縣人。1924年清華畢業。1925年留美。1927年加入共產黨。獲哥倫比亞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抗戰爆發後,組織了華僑抗日救國總會,並參與組織了美國援華委員會。麥卡錫主義泛濫時,受到聯邦調查局非美活動委員會的黑名單調查。1951年由美回國。先在外貿部工作,後在北京外貿學院教授。
  • 羅靜宜(1905年1月-1998年7月27日),女,上海人。北京女師大附中畢業留美加州大學和史丹福大學。1925年9月參加革命,1927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28年在莫斯科中國勞動大學學習。1930年回國工作。1949年後,任中央外貿局聯絡處處長,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業務部部長,對外文委處長、副司長、研究室副主任,中國巴基斯坦友好協會總幹事。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 李道煊,陝西西安人,1926年清華畢業後留學史丹福大學教育學學士;施滉離美接任中國局書記兼任《先鋒報》負責人,1929年出席美共六大被美國警方逮捕而離任。1937年在西北農學院任教。1949年後定居香港。
  • 駱一倫
  • 張報(1903年11月5日-1996年1月7日),原名莫國史,壯族,廣西扶綏縣人。1920年考入清華學堂,後就讀南開大學與北京師大。1926年畢業後,赴美芝加哥大學留學。1928年初加入共產黨,任美共中國局第三任書記、美共中央黨校秘書兼教員,美洲華僑反帝大同盟總部幹事、《先鋒報》主編,在美兩次被捕。1932年赴蘇就讀列寧學院。1935年在莫斯科創辦《救國時報》為副主編。1938年至1956年被流放西伯利亞。1956年回國,任新華社對外部俄文組組長,1962年任中央馬恩列斯編譯局專家。1982年離休。[4]
  • 何植芬,1920年代末入黨。1939年7月7日參與創辦《美洲華僑日報》(China Daily News)長期在該報工作。1950年歸國,任中新社通訊組組長。
  • 余光生新華社暨《解放日報》社代理社長、總編輯,鐵道部副部長。
  • 唐明照(1910年-1998年),廣東恩平人。少年時代隨父母移居三藩市念完了小學和初中。1927年歸國讀南開中學。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政治系。1931年12月入黨。任中共北平西郊區委委員、中共北平市委組織部部長。1933年赴美留學。1937年獲得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歷史系西方近代史本科學位,隨後任紐約華僑洗衣館聯會的英文幹事,1939年參與創辦《美洲華僑時報》任第一任社長兼總編輯。二戰期間在美國政府的紐約新聞處工作,任翻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徵召入伍,在美國戰時情報局工作。戰後復員,繼續擔任《美洲華僑時報》總編輯。1946年10月接任徐永瑛任中國局書記。1950年韓戰爆發後唐明照舉家離美回國。1972年4月至1979年任首位中國派出的聯合國副秘書長。長女唐聞生,次女唐建文
  • 浦壽昌(1922年1月17日-),江蘇無錫人。1944年入黨。1946年獲美國哈佛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1950年回國,任職外交部。1954年任周恩來秘書。1975年任國家計委外事局長。1979年任鄧小平特別助理隨訪美國。後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中國社科院顧問等。
  • 徐鳴(1920年-),江蘇無錫人。畢業於復旦大學、廣西大學。1938年入黨。曾任南方局成都市委組織部長,1944年聖誕節赴美留學。參與主持《美洲華僑日報》編輯工作。1950年歸國後在外交部政策委員會、朝鮮停戰談判代表團工作。1956年任中國駐瑞典使館臨時代辦、國家計委外事局局長等。
  • 楊剛(1905年-1957年),女,湖北沔陽人,1944年赴美留學兼任《大公報》記者。1948年回國,任天津《進步日報》副總編、周恩來辦公室主任秘書、中宣部處長、《人民日報》副總編等。
  • 賴亞力(1910年-1994年),四川內江縣人。193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經濟系。1934年12月開始為馮玉祥秘書。1938年入黨。二戰後與馮玉祥在美國紐約,兼《紐約時事新報》編輯。1949年後任外交部辦公廳副主任兼秘書處處長、中蘇友好協會副總幹事兼秘書處主任。1956年後任日內瓦中美談判中國代表團顧問、中國駐瑞士大使館政務參贊、首任駐馬里共和國大使。1965年任外交部禮賓司司長。1975年出任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大使級副代表。1981年至1991年,擔任中國人民外交學會副會長兼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馮玉祥選集》副總編輯。
  • 陳翰笙(1897年-),江蘇無錫人。1936年赴美任職太平洋學會。1949年後歷任外交部顧問、外交學會副會長、國際關係研究所副所長等。
  • 陳其瑗(1887年-1968年),廣東新會人。同盟會元老,大革命時期黃埔軍校、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任,1927年被開除國民黨黨籍,之後僑居美國。1946年在香港參加組織民革。1949年出席新政協,歷任政務院政法委委員、僑委委員,國家內務部副部長,全國僑聯副主席等。
  • 龔普生(1913年-),安徽合肥人。1936年畢業於燕京大學。1941年赴美學習,1945年任職聯合國。建國後任外交部國際司副司長、司長,中國駐愛爾蘭大使。
  • 薛葆鼎(1916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畢業於南京金陵大學化工專業。1938年入黨。1944年赴美。負責旅美中國科協。1949年後歷任上海市工業局副局長、國家計委重工業局副局長。中國社科院工經所副所長等職。
  • 林棠(1905年-1997年),廣東台山人,旅美華僑。30年代入黨,曾任《華僑日報》編輯、中國局委員。解放初任政務院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
  • 畢朔望(1918年-2000年?),江蘇儀徵人。原名慶杭。1937年入中央大學新聞系。50年代曾任中國駐印度使館一秘。80年代曾任中國作協外事辦公室主任。
  • 武兆發(1904年-1957年),細胞學專家,1928年1月入黨,同年24歲便在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獲傅士學位。回國後任輔仁大學 、北京師範大學一級教授。

參考文獻

編輯
  1. ^ 何立波:“中共海外组织——美共中央中国局”,《党史博览》2016年第7期. [2016-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9-04-25). 
  2. ^ 中共雲南省委黨史資料徵集委員會編《施滉》,載於《中共雲南黨史研究資料第3輯》,雲南民族出版社,1987年,第75~76、65頁。
  3. ^ “美国华侨华人对中共革命的认同及其原因分析”,《江汉论坛》2009年第10期。. [2016-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10-18). 
  4. ^ 扶绥县人物·张报. [2016-10-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