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南地區名,與蘇中蘇北相對,2002年以來官方定義為江蘇省南部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五市[1][2]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已於2013年4月25日公佈中國第一個以現代化建設為主題的區域規劃——蘇南現代化建設示範區規劃[3]

蘇南水鄉小鎮

地理

編輯

蘇南地區的地勢,東部和中部總體上極為低平,為坦蕩的太湖平原,太湖周圍偶爾分佈一些孤丘,如無錫的惠山(328米)等;西部南京、鎮江一帶丘陵起伏,包括南京紫金山(448米)、茅山(372米)等。

蘇南地區大部分地方河道縱橫,尤其以東部太湖平原的河網最為密集。蘇南地區擁有眾多湖泊,包括太湖陽澄湖、「固城湖」、滆湖等。太湖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是中國第三大淡水湖,隨着洞庭湖鄱陽湖湖區面積逐年減小,太湖已經成為中國最大的淡水湖。

歷史

編輯

歷史上,江蘇省轄區的長江兩岸在明代以前大多分屬不同的政區。如:北宋時期蘇南的蘇州、常州(今常州,無錫)、潤州(今鎮江,南京部份地區)、秀州(今上海、嘉興)屬於兩浙路,江寧(今南京)屬江南東路 而蘇北地區屬於淮南東路;

元代,蘇南地區(江蘇長江以南)均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簡稱江浙行省),蘇北地區屬河南江北行省

明代,江蘇南北一同劃歸南直隸。

清代江蘇建省後,曾有數次以長江為界南北分治。 清順治二年(1645),清廷改南京(南直隸)為江南省,轄區大致包括今江蘇省、安徽省和上海市。設左、右布政使於江寧(今南京),左為長,右為副,掌全省政令、財賦。衙署在大功坊,即今瞻園路128號。

順治十八年(1661),右布政使由江寧移駐蘇州,領江寧等5府,

轄蘇南及上海市一帶;左布政使仍駐江寧,領淮安等9府,轄今蘇北及安徽省一帶。

清末一度在江北清江浦(淮安)設立江淮巡撫,與駐紮蘇州的江蘇巡撫並立。

民國時期,江蘇省不再南北分治。省會設在南京(1912年到1929年)或鎮江(1929年到1949年),南京1927年重新作為首都。

但是在汪精衛政權時期,江蘇省省會遷往蘇州,其實際管轄區域限於長江以南,南京是日治時期首都。

1949年到1952年,中共在華東大區下分別設立蘇南行署區(駐無錫)和蘇北行署區(駐揚州)。

蘇北行署不包括今日的徐州市區,銅山縣,邳州市,東海縣,豐縣,沛縣,盱眙縣,泗洪縣,

文化

編輯

蘇南的東部和中部,蘇州、無錫、常州三市大部分地區是吳語區(除沿江部分地區和常州下轄的金壇市大部為江淮方言區),鎮江下轄的丹陽市、丹徒區的東南部,以及南京下轄的高淳縣亦為吳語區;南京的大部分地區(除高淳)、鎮江市區和句容、揚中兩個縣級市是江淮方言區。鎮江是兩種方言的過渡地帶,歷史上原屬吳語區,因為永嘉南渡(衣冠南渡)以及後來的歷次北方移民遷入,沿江的市區方言逐漸轉為同揚州話類似的江淮官話,而市區東南的丹徒、丹陽等地則仍講吳語。南京的情況與之類似,但因多次成為首都,北方移民的影響更大,在方言上也更加「北化」。

蘇南地區主要的地方戲和曲藝有錫劇蘇州評彈等。

經濟

編輯

蘇南是江蘇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也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快最發達的區域之一。

2006年11月,國家統計局發佈了根據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指標測算的「2006全國百強縣(市)」名單,前十名中江蘇佔了七席,分別是崑山(第一)、張家港(第三)、江陰(第四)、常熟(第六)、武進(第八)、太倉吳江(並列第九)。而在「2009全國百強縣(市)」名單中,江陰崑山張家港常熟並列第一,吳江第五,太倉第七,宜興第九。常州市武進區因劃成常州市市轄區,因而不在評比中。

2013年2月19日,南京市溧水高淳兩地撤縣設區,自此蘇南境內再無,只有縣級市市轄區[4]

交通

編輯

蘇南地區,尤其是太湖平原,是中國內河航運特別發達的地區,航道極為密集,其中以長江以及京杭大運河為主幹。大小城鎮傳統上都臨河而建。20世紀初清光緒末年,鐵路運輸興起,滬寧鐵路貫穿蘇南。1990年代以後,江蘇省建成高速公路網。

參考文獻

編輯
  1. ^ 2000年江苏统计年鉴. 江蘇省統計局. [2014-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2. ^ 2001年江苏统计年鉴. 江蘇省統計局. [2014-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3. ^ 國家發展改革委.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的通知. 發改地區〔2013〕814號 [2013-08-0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2-20). 
  4. ^ 苏南无县. 經濟觀察報. [2022-03-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5-20). 

參見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