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商上海電車

上海電氣建設公司英語:Shanghai Electric Construction Co.),運營用名稱為上海有軌電車英語:Shanghai Tramways),簡稱「英商電車公司」或「英電」,成立於1906年,為上海市內最早運營的公共交通公司之一。英電於1908年開始運營上海最早的有軌電車線路,又於1914年運營了第一條無軌電車路線[1]。英商電車公司(英租界)連同法商電車電燈公司(法語:La Compagnie Francaise de Tramways et d'eclairage electrique de Changhai)(法租界)和華商電車公司(華界)是上海租界時期的三大電車運營商之一,也是當時上海最重要的公交運營公司之一。同時,英電也是新加坡主要的電車運營公司。

上海電氣建設公司 (上海有軌電車公司)
Shanghai Electric Construction Co. (Shanghai Tramway)
公司類型公共事業公司
成立1906年
上海公共租界北區北蘇州路2號
結束1952年 (1952)
總部 英國倫敦(董事會總部)
 中華民國上海(公司總管理處)
產業公共交通
產品有軌電車無軌電車
1939年上海公共租界中的有軌電車及無軌電車地圖

公司總管理處設在上海[2]董事會設在英國倫敦。上海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防務後,為上海市軍管會徵用,公司遂於1952年解散。

開設背景

編輯
 
1908年3月5日,靜安寺始發的第一輛有軌電車
 
九江路上繁忙的電車線路
 
運營在外灘的電車線路

上海開埠後,因為租界限制華人進入,人口組成主要為英、法、美等外籍人士,人口相對較少,因而租界內基本使用馬車作為交通工具。由於太平天國襲擾江浙一帶,導致租界被迫對華人進行開放,租界也由此逐步擴大,人口急劇上升。到19世紀末,租界呈現出別樣的繁榮,隨之而來的便是日益嚴重的公共交通問題。

籌劃

編輯

1881年,英商怡和洋行法租界公董局倡議在租界內開辦有軌電車服務,公董局採納了倡議,並開始着手研究在法租界內行駛有軌電車交通的計劃,這是上海有史以來第一次籌辦有軌電車工程項目。

1882年,英商上海電氣公司成立[3],隨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委任電氣公司開始對租界範圍內進行系統性的管網鋪設以及架空線的設置。隨着電氣公司的成立以及各主要道路開始實行電氣化路燈照明,電車的日常運營供電的問題開始得到解決。

1893年,公共租界納稅人會議授權工部局買下上海電氣公司,隨之組成了工部局直接經營的公用事業部門——電氣處,並建立了大規模的發電廠和配電廠,安裝了地下電纜和架空線。當電氣線路基本完善後,電車交通隨之提上議程。

1897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制定有關電車招標章程,並且編印了說明書送往倫敦紐約巴黎柏林等地,徵集上海有軌電車工程方案並進行投標。到翌年6月,工部局共圈定6家公司參與最終的投標。

1905年3月1日,英商布魯斯·庇波爾公司最終獲得在上海創辦有軌電車工程的權利。所有工程由英商哈潑兄弟公司(Har Per Bros Co.)負責承包建設。9月21日,英商布魯斯·庇波爾公司與工部局簽訂有關電車的專營合同,取得電車專營權35年。

1906年3月15日,布魯斯·庇波爾公司將經營電車業務的權利轉讓給上海電氣事業建設公司[4]

建設

編輯

1907年10月1日,隸屬於上海電氣事業建設公司的上海電氣建設公司上海電車有限公司成立,總管理處設在北蘇州路2號,註冊資本為70萬英鎊,開辦實際資本為32萬英鎊,而公司董事會則設在英國倫敦。同年,上海電氣建設公司位於靜安寺地區的靜安寺車棧 (赫德路80號) 竣工。12月25日,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派克路(今黃河路)、斐倫路(今九龍路)興建的電車專用變電站亦最終完成。有軌電車所需各項基本要素都已完畢。

通車後

編輯

租界時期

編輯

1908年1月21日,上海第一輛有軌電車從靜安寺車棧駛出,並在愛文義路(今北京西路)上進行試運行和相關設備的最後調試。3月5日清晨,上海第一條公交線路,英商1路有軌電車線路正式通車,全線總長6.04公里,自靜安寺至外灘上海總會

同年3月24日,由外白渡橋至楊樹浦路勒克諾路的英商2路有軌電車[5]通車。5月,卡德路向北經新閘路至靶子場(虹口公園)的電車線路開通運營。12月11日,英商2路電車延伸至外灘的上海總會,後改稱3路電車。當年,英商上海電車公司總計開通8條有軌電車線路,分別為由靜安寺--廣東路外灘,楊樹浦--廣東路外灘,卡德路--虹口公園,北站--廣東路,卡德路--芝浮路,靜安寺--北站,卡德路--茂海路,東新橋--上海北站

1913年,英商電車公司的匯山車棧(位於楊樹浦路麥克利克路口)建成。1914年11月15日,中國的第一條無軌電車線路——14路正式運營,該條線路南起鄭家木橋,北至老閘橋南堍,全線總長1.1公里,全程僅2站,南京路為中途站。通車時,當時的上海《時報》的現場報導里形容通車現場為「人們感到好奇,道傍佇立而觀者,殊為擁擠。」[1]在開辦初期,擁有7輛無軌電車,均是英國無軌電車製造公司生產的603型。電車為木製結構的長方形車廂,鋁皮車身,輪胎是實芯的橡皮輪胎,車廂設兩個等級[1]。1916年時,北延伸至天后宮橋(河南路橋)。1927年底,「英電」無軌電車線路已增加至到5條,車輛85輛,線長為25.1公里[1]

此後,英商上海電車公司的業務逐步發展,在1941年以前,建成並投入運營的公交電車線路共有20條,其中包括有軌電車、無軌電車。1943年,公司共運營18條線路,其中包括7條有軌電車線路和11條無軌電車線路[6]

租界淪陷後

編輯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8日,日軍進入上海公共租界,同時接管英商上海電車公司。翌年3月20日,日軍佔領當局將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強行委託給華中都市公共汽車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經營,上海電車公司中止存在。民國33年,日本當局對英電設備進行估價,估得日元1330萬元,劃歸汪精衛政府,由汪政府建設部與華中都市公司合併,改組為上海都市交通股份有限公司[2]。1945年,電車的有些路軌與電線曾被日軍拆除以支撐戰爭[2]

光復後

編輯

1945年8月15日,日軍宣佈無條件投降。9月29日,上海市公用局在九江路50號成立上海市公共汽車公司籌備處。11月,將英商上海電車有限公司發還原股東、董事會繼續經營。當時,公司共有6條無軌電車線路和6條有軌電車線路[6]。1947年,35年前與工部局簽訂的電車專營權合約期滿,上海市政府准許其繼續經營,並且規定延長期為7年,到1954年止。1949年,有軌電車運營線路由抗戰結束後的6條增至8條,營運線路48.1公里,機車和拖車增至107輛[6]

運營

編輯

運營線路

編輯

英商電車公司的運營線路會隨着客流走向的變化而改線或增減線,尤其是無軌電車。

1939年
  • 1路 靜安寺——外白渡橋——北四川路——靶子場(虹口公園
  • 2路 靜安寺——十六鋪
  • 3路 麥根路——東新橋
  • 4路 為北站——東新橋
  • 5路 北站——西門
  • 6路 圓路
  • 7路 十六鋪——提籃橋
  • 8路 十六鋪——周家嘴路
  • 9路 外洋涇橋——提籃橋
  • 10路 外洋涇橋——蘭路
  • 11路 外洋涇橋——靶子場
  • 12路 馬霍路——老靶子路
  • 13路 鄭家木橋——河南路橋
  • 14路 十六鋪——提籃橋[7]
  • 15路 十六鋪——四川路橋——麥根路
  • 16路 泥城浜——河南路橋
  • 19路 小沙渡——民國路
  • 20路 外灘——兆豐花園(中山公園)
  • 21路 淮安路——平涼路蘭州路
1943年[6]
  • 有軌1路 靜安寺——虹口公園
  • 有軌2路 靜安寺——上海總會
  • 有軌3路 淮安路——鄭家木橋
  • 有軌5路 東新橋——北站
  • 有軌8路 上海總會——楊樹浦底
  • 有軌11路 上海總會——虹口公園
  • 有軌12路 海門路——靜安寺
  • 無軌14路 十六鋪——提籃橋
  • 無軌16路 江西路——東新橋
  • 無軌16路 昌平路——曹家渡
  • 無軌17路 四川路橋——大世界
  • 無軌18路 大世界——北站
  • 無軌19路 西康路——昌平路
  • 無軌20路 海關——兆豐花園
  • 無軌20路 海關——靜安寺
  • 無軌20路 靜安寺——兆豐花園
  • 無軌21路 四川路橋——東新橋
  • 無軌24路 陝西路——長壽路

票價

編輯

1908年,第一條線路通車後,全線共分3段。其中頭等每段票價3分銀元,全程15分;二等每段票價2分,全程3分。票價的懸殊主要是為了限制「華洋雜乘」。後在該年開業後不久為了吸引更多乘客,公司主動調低了票價。1911年和1915年電車票價又再次降價,頭等降為2分、3分、4分;二等降為1分、2分、3分。1920年出現三等客票,每英里1.86枚銅元。後在1937年漲價至5.52枚銅元。1937年後,接收英商電車公司的日偽華中都市公司除普通客票外,還售有軍警票,只限穿着制服的軍警及從軍看護婦使用。抗戰勝利後,因通貨膨脹嚴重,各公司按等級甲、乙、丙、丁、戊(A、B、C、D、E)發售車票,發售前一天臨時蓋印票價。1949年6月起,英電將票價7次調高[6]

此外,除單程票外,英電還發售月票和季票,在1908年9月首次發售。該類車票只限於外國人乘坐頭等車廂使用,分成人和兒童兩種,每張票價分別為8銀元、5銀元。月票記有乘客姓名,原不貼照片(後貼一寸半身照片),並分別標以G、L英文字母區別男女,男女童也用英文字母區別。每月以不同顏色區別。1909年,月票開始向華人出售,但只能乘坐三等車廂,且價格為每張5銀元。英商電車與法商電車聯營後,英法電車通用月票每張票價10銀元。之後英商又發行了每張12銀元的季票。從此,月票通稱為月季票。1914年,頭等成人月票價格調低至6銀元,兒童月票3銀元,三等月票3銀元,同時新發售婦女月票,每張3銀元[6]

結業

編輯

1949年以後,上海全境由中國人民解放軍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進行管理。韓戰爆發後,英、美等國實行對大陸地區的封鎖,因而使得英商上海電車有限公司運營日趨艱難。最終於1952年,上海市軍管會宣佈強行徵用英商上海電車公司,運營了將近半個世紀的電車公司最終宣告結業。1958年,上海市公共交通公司成立。

影響

編輯

英商上海電車公司,在20世紀初的時間裏,與法商電車電燈公司華商電車公司一起,為上海的市政建設、公共交通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當時,華界老城廂的紳士曾感慨:上海(租界)市面之盛,全賴於交通之便利。交通的便利是與英商電車公司有着不可分割的關係。該公司當年的某些運營線路甚至成為上海人經常慨嘆的經典線路,例如1路電車,所運營道路皆為最重要的商業區,即南京路、外灘、四川北路,這些經典線路至今仍未老上海市民津津樂道。老一輩的上海人也親切地稱乘坐公交為「坐電車」[8]

同時,電車作為老上海主要的公共交通工具在文學作品中也頻繁出現,如蕭紅就曾在其回憶錄中記錄到四川北路上的有軌電車一直要營運到深夜十二點鐘。電影《萬家燈火》的結尾也有描繪到暴風雨來臨前上海市中心擁堵的電車的場景[8]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