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福直觀拉丁語Visio beatifica)是指在基督教神學中人對神最終的直接的自我溝通。達到榮福直觀的人能從中擁有完全的救恩,如天國。直觀的概念強調了救恩的知識部分,儘管它涵蓋了人喜悅幸福的整個經歷是藉着最終與神面對面,而不完全通過信仰。(哥林多前書 13:11-12)

它與天主教東正教的神學中的信念,衛斯理基督教完美的概念有關,並且在大多數(如果不是全部的話)教會教派中被視為來世的基督徒的賞賜。

歷史

編輯

在基督教中,聖經教導說神「就是那獨一不死、住在人不能靠近的光里,是人未曾看見、也是不能看見的」(提摩太前書 6:16)。但當神從天向我們顯明祂自己的時候,我們將面對面地看見祂 (哥林多前書 13:12)。這個概念被天主教的神學家以及一些新教教派,包括路德宗衛斯理宗稱為「榮福直觀(Beatific vision)」。

居普良寫道得救的人在天國見到神:

得見神是多麼大的榮耀和喜樂啊!與你的主基督和神共享救恩和永恆之光的喜樂是何等大的榮耀啊!... 與義人和神的朋友在天國同享無盡的快樂是何等大的喜樂啊!

愛德華·佩斯蒙席在《天主教百科全書》中對「榮福直觀」的定義:

天使的靈與正義的魂在天堂享有的對神的直接認識。它被稱為「直觀」,是為了與在現今生活中人的思想可能獲得的對神的間接認識區分開。而且,面對面地看見神這個認識尋到了極樂,因此這個直觀就被稱為「榮福」。

衛斯理公會聯合創始人查爾斯韋斯利在他1747年寫的讚美詩《我們因他而活的創造者》中描述了通過聖靈與神聯合的「榮福直觀」(beatific sight):

聖靈,你的眾聖徒都崇拜你/你的神聖大能,你使心意更新的能力/ 沒有天使能夠訴說你愛的長闊高深/說不盡的榮耀的喜樂,這就是榮福直觀(beatific sight)。

在天主教教會

編輯

在天主教神學中,聖徒的代求是有效的。因為在信仰上死去的人與神同在天堂,並享有榮福直觀,例如直接進入神的存在,看見神,實際上就是在天堂。

托馬斯·阿奎那

編輯

托馬斯·阿奎那將這個榮福直觀定義為人達到極樂的終極目標。托馬斯的理由是,只有當人的所有欲望都得到滿足時,人才會感到極樂,才會達到幸福不增也不減的程度。「只要還有一些東西讓他渴望和尋求,人就不會達到極樂。」但這種極樂不能在任何肉體的愉悅,任何屬世的力量,任何暫時的名望或榮譽,以及任何實際上有限的現實中找到。它只能在那無限和完美中找到 ——那就是神。因為神不是物質的,而是純粹的靈,我們通過認識和愛祂而與神聯結。因此,與神最完美的聯合是人最極致的幸福和整個人生的目標。但我們不能靠自己的天賦來獲得這種快樂; 這是神賜予我們的禮物。祂通過「榮耀的光」賜我們力量,以便我們能夠直接看見祂。(托馬斯在這點上引用詩篇 36:9「在你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此外,由於任何被造的神的形像(包括我們心中可能產生的對神最完美的「想法」或「形象」)都是有限的,因而它會無限小於神的本身。因此,唯一完美無限的善就是神本身。這就是為什麼阿奎那認為我們的極樂和終極目標只能是與神本身的直接聯合,而​​不是與任何祂被造的形象。這種聯合是通過一種完全地「看見」神聖的本質本身來實現的。當神本身不通過任何中介直接進入我們,這是賦予我們知識的禮物。而且,因為看見了神是什麼(和誰)的榮福直觀,我們也把握到祂完美的善。這種「看見」的行為同時也是將愛神作為最高和無限的善的完美行為。

根據阿奎那的說法,榮福直觀超越了信仰和理性。理性認識並不能完全滿足人天生的認識神的願望。因為理性主要關注能感覺到的對象,從而只能間接地推斷出對神的結論。

阿奎那認為信仰的神學美德也是不完整的,因為它始終意味着理解的一些不完美。信徒不希望只停留在信仰的層面上,而是直接把握信仰的對象,也就是神本身。

因此,只有榮福直觀才能滿足人類靈魂認識神這一根本願望。阿奎那引用保羅的話說:「我們如今仿佛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原文是如同猜謎),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哥林多前書 13:12)。榮福直觀是那些被神揀選參與並且「享受神所喜悅的同樣的喜悅,在來世以祂的方式看見祂」的聖徒們的最終賞賜。

教宗若望二十二世和榮福直觀的爭議

編輯

教宗若望二十二世(1316年-1334年)引起了一場涉及榮福直觀的爭議。不是作為教宗,而是作為神學家,他認為在審判日之前得救的人沒有達到榮福直觀,這一觀點與靈魂沉睡更加一致。當時的一般理解是,得救的人在潔淨之後和審判日之前就已經進入天堂。他從來沒有宣稱他的信仰是學說,而是作為一種觀點(參見1870年梵蒂岡第一屆大公會議所定義的前教會)。

樞機團對1334年1月的問題舉行教宗御前會議英語Papal consistory),而教宗若望放棄了他新穎的觀點轉向更標準的理解。

他的繼任者教宗本篤十二世宣佈得救的人在審判日之前看見天堂(也看見神)這個教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