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尤季斯立陶宛語Sąjūdis,意為「運動」),初名立陶宛改革運動立陶宛語Lietuvos Persitvarkymo Sąjūdis),是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初領導立陶宛脫離蘇聯獨立的政治組織,正式成立於1988年6月3日,領導人為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

立陶宛改革運動
Lietuvos Persitvarkymo Sąjūdis
簡稱LPS(Sąjūdis)
領導人維陶塔斯·蘭茨貝吉斯(1988-1990)
成立1988年6月3日,​36年前​(1988-06-03
總部維爾紐斯
意識形態立陶宛民族主義
反共主義
反蘇主義
政治立場大帳篷
口號為了立陶宛
立陶宛政治
政黨 · 選舉

1988年底,立陶宛民族主義組織「立陶宛改革運動」成立,掀起新的要求獨立的浪潮。該組織首先提出了廢除1939年的蘇德條約問題,從根本上否定併入蘇聯的合法性。

1989年,薩尤季斯同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的民族主義組織利用蘇德條約簽訂50周年之際,高唱舊國歌、呼喊「打倒俄羅斯帝國」等口號。

1990年,薩尤季斯在立陶宛最高蘇維埃英語Supreme Soviet of the Lithuania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議會)選舉中獲勝,取得執政黨的地位,新的蘇維埃通過「關於回復獨立的立陶宛國家」的協議,宣告國家獨立,定國名為「立陶宛共和國」,並恢復1940年前的國旗。立陶宛是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中第一個宣佈獨立國家。

薩尤季斯的獨立主張遭到反對脫離蘇聯的政治力量的激烈反對。為阻止立陶宛獨立,蘇聯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並試圖軍事佔領維爾紐斯。

1991年,立陶宛的各種矛盾日趨尖銳,社會動盪加劇。蘇聯八·一九事件後,蘇聯國務委員會於9月6日承認立陶宛獨立,蘇聯隨後解體。立陶宛正式獲得獨立地位。[1]

1991年底,該黨內部發生分裂,許多人轉而參加民主工黨(LDDP)、社會民主黨或另組新黨。1992年初,議會中支持薩尤季斯的代表由多數派轉為少數派,薩尤季斯在10—11月的議會大選中敗北,僅獲19.8%的選票,得三十席。1993年5月改組為「祖國聯盟」。1996年10—11月大選獲勝後再度執政,蘭茨貝吉斯任議會議長格季米納斯·瓦格諾留斯總理。2000年10月大選中慘敗,僅取得九席。[2]

後經多次合併後,現為祖國聯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黨

參考文獻

編輯
  1. ^ qianyy.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简介. 我愛歷史網. [2021-08-0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8-03). 
  2. ^ 王覺非. 欧洲历史大辞典·下.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7年12月: 1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