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長瑜[1][2][3][4][5](?—534年),河東郡汾陰縣(今山西省運城市萬榮縣)人,出自河東薛氏西祖第三房,北魏官員。

生平

編輯

薛長瑜在北魏官至征東將軍洛州刺史。永熙三年(534年),薛長瑜出任行台尚書長史,跟隨高歡攻打潼關,九月,高歡攻克潼關,侵犯華陰宇文泰率領各路軍隊駐紮在霸上準備迎戰。高歡留下薛長瑜防守潼關後撤軍到河東[6][7][8]。十月,宇文泰進軍討伐薛長瑜,都督賀蘭祥擒獲薛長瑜[9][10],薛長瑜之後被殺,薛長瑜部下士兵七千人被俘[11][12][13][14]。東魏贈予薛長瑜都督三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冀州刺史[15]

家庭

編輯

祖父

編輯
  • 薛破胡,北魏河東郡太守、仇池都將

父親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資治通鑑考異》:考異曰:北史作「薛瑾」,典略作「薛長瑜」,北齊帝紀作「薛瑜」。今從北齊書。
  2. ^ 《周書校勘記·卷一·帝紀第一·二五》:薛瑾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北齊書卷一神武紀、冊府卷一八六「瑾」作「瑜」,北史卷五魏孝武帝紀作「華(按是薛之訛)長瑜」,本書卷二0賀蘭祥傳又作「薛長孺」,北史卷六一賀蘭祥傳「孺」作「儒」。通鑑卷一五六作「薛瑜」,考異云:「北史(按當雲周書)作『薛瑾』,典略作『薛長瑜』,北齊帝紀作『薛瑜』。今從北齊書。」按魏書卷四二薛辯傳附見云:「長瑜,天平中為征東將軍、洛州刺史,擊賊潼關,沒於陳」,自即此人。當時習慣,雙名常單稱,又在名的上下加一字為字,其例也極多。其人可能名「瑜」字「長瑜」,也可能名「長瑜」,單稱作「瑜」。疑「瑾」字誤。但諸本皆同,今不改。
  3. ^ 《周書校勘記·卷二十·列傳第十二·一0》:獲東魏將薛長孺 北史本傳「孺」作「儒」。卷五孝武帝紀永熙三年(五三四年)作「華(薛之訛)長瑜」。此外或作「薛瑜」,或作「薛瑾」,非常混亂,疑作長瑜是。別見卷一校記第二五條。
  4. ^ 《北史校勘記·卷五·魏本紀第五·二0》:斬其行台薛長瑜 諸本「薛」作「華」。按本書卷六齊神武紀云:「命行台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關。」本書卷九、周書卷一文帝紀云:「神武留其將薛瑾守關而退,帝乃進軍斬瑾。」魏書卷四二薛辯傳附見薛長瑜云:天平中,「擊賊潼關,沒於陣」。其人當是名瑾字長瑜,「華」乃「薛」之誤,今據改。
  5. ^ 《北史校勘記·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二四》:獲東魏將薛長儒 周書卷二0賀蘭祥傳「儒」作「孺」。按當作「瑜」。魏書卷四二薛辯傳見薛長瑜,云:「長瑜,天平中為征東將軍、洛州刺史,擊賊潼關,沒於陣。」自即此人。「儒」乃音近致訛。參見周書卷一校記。
  6. ^ 《北齊書·卷二·帝紀第二》:神武退舍河東,命行台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關,大都督厙狄溫守封陵。
  7. ^ 《北史·卷六·齊本紀上第六》:神武退舍河東,命行台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關;大都督庫狄溫守封陵;於蒲津西岸築城守華州,以薛紹宗為刺史;高昂行豫州事。
  8.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歡退屯河東,使行台尚書長史薛瑜守潼關,大都督庫狄溫守封陵,築城於蒲津西岸,以薛紹宗為華州刺史,使守之,以高敖曹行豫州事。
  9. ^ 《周書·卷二十·列傳第十二》:仍從擊潼關,獲東魏將薛長瑜。
  10. ^ 《北史·卷六十一·列傳第四十九》:仍從擊潼關,獲東魏將薛長儒,又攻回洛拔之。
  11. ^ 《北史·卷五·魏本紀第五》:九月己酉,歡東還洛陽。帝親督眾攻潼關,斬其行台薛長瑜,又克華州。
  12. ^ 《資治通鑑·卷一百五十六》:魏宇文泰進軍攻潼關,斬薛瑜,虜其卒七千人,還長安,進位大丞相。
  13. ^ 《周書·卷一·帝紀第一》:八月,齊神武襲陷潼關,侵華陰。太祖率諸軍屯霸上以待之。齊神武留其將薛瑾守關而退。太祖乃進軍討瑾,虜其卒七千,還長安,進位丞相。
  14. ^ 《北史·卷九·周本紀上第九》:八月,齊神武襲陷潼關,侵華陰。帝率諸軍屯霸上以待之。神武留其將薛瑾守關而退。帝乃進軍斬瑾,虜其卒七千。
  15. ^ 《魏書·卷四十二·列傳第三十》:子長瑜,天平中,為征東將軍、洛州刺史。擊賊潼關,沒於陳。贈都督冀定太三州諸軍事、車騎將軍、冀州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