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源深(1869年—1920年[1]),江蘇省上海縣陸行鄉(今上海市浦東新區金橋鎮)人,字志澄,號酉山[2],是近代浦東市政事業的先驅者。[3]

謝源深
大清→ 中華民國
籍貫江蘇省松江府上海縣陸行鄉
族裔漢族
字號字志澄,號酉山
出生同治八年(1869年)
江蘇省上海縣陸行鄉謝宅
逝世民國九年(1920年)
江蘇省上海縣
出身
  • 光緒二十年甲午科舉人出身
經歷
  • 東鄉學區高陸行局職董
  • 浦東塘工善後局局董
  • 江蘇諮議局議員

生平

編輯

謝源深十一歲學完十三經,光緒十三年(1887年)進入上海縣縣學,卻不屑於背誦帖括。光緒二十年(1894年)時考中甲午科舉人,但深感於時局危急的他決定不參加會試,專注於公益事業[2]。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秋,海潮成災。因潮水托舉,土堤被沖潰。工程竣工後,考慮到這段堤壩曾改築三次,距離同治十二年最近一次改建僅三十餘年就出現破損[4],為塘的善後着想,故於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同高橋鄉董朱有恆等人一起創設浦東塘工善後局[5],因地方財政未能資助而經費不足,遂由謝源深自行捐款建立[2]。宣統三年(1912年),當選江蘇諮議局議員[6]

當時,洋商和浦東的地痞通過「洋商掛名道契」[註 1]的方式侵佔浦東沿江灘涂。1908年後,洋商有大舉向南深入浦東侵佔土地的勢頭。英商太古亞細亞洋行耶松船廠等大肆佔據灘涂,建立碼頭、堆疊、工廠,部分外商選擇少報、瞞報土地面積以逃避稅收,甚至向黃浦江心擴展土地,而上海縣當局無力壓制;謝源深痛心於岸線被竊據後渡口不能開行、廠棧或無處興修,便率領塘工局走遍浦東,將浦東的建設規劃詳呈上海知縣稱:「浦東本未開闢租界,而沿浦灘地大多已售。今吾華民知識漸開,力圖進步,一旦振興實業,倘欲設立廠棧,建築碼頭,轉使無地可尋。即各處航船義渡,已無停泊之所,肩挑貨物,來往行人,時虞不便。時若不設法限制,將來浦江兩岸,皆由地販暗將沿浦塘基、塘溝留步免科。」[3]自1906年至1927年,謝源深與其創立的塘工局對侵佔公地的日商三井、川崎,美商合義、美孚、英商太古、亞細亞、開平、和豐、耶松、怡和等幾十家洋商進行交涉,通過會勘丈量、交涉談判、上書報告等方式,前後辦結了44個案件,使得部分洋商不得不退地、補繳銀款[1][2]。塘工局不止修復海塘,還築圩灌泥,開闢道路,修建橋樑、碼頭、渡亭,開挖東溝口並設置東溝至北京路外灘的長輪渡[8],創立小學,設置醫療場所,推廣種植牛痘,賒讓棺木,設置戒煙所等;經費則大多由追討洋商非法侵佔土地所得而來[9]

為嚴厲控制洋商南下侵佔浦東土地的勢頭,謝源深提議興建陸家嘴地區到洋涇鎮的沿江通衢大道,即1930年全線完工的浦東大道,謝源深在世時,道路已經完成陸家嘴到張六路(張橋—六灶)段。同時,謝源深也參與了張六路的規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謝源深選擇閉門謝客[2],並於1920年去世,後人為紀念其對於浦東塘工局乃至浦東建設的貢獻,便於1922年張六路全路竣工時將其更名為源深路[10]

評價

編輯

《民國上海縣誌》稱,他在塘工局主持收回非法侵佔土地期間「力持正義,不屈不撓」,在江蘇諮議局擔任議員期間「於地方利弊,建議侃侃,率具綱領」,在走入共和後選擇隱居,當時都評價他「有隱君子風矣」。[3][2]

參見

編輯

註釋

編輯
  1. ^ 道契是對于洋商在租界內租用土地後由上海道台蓋印認證後的地契的統稱。名義上,中國業主將自己的土地登記到某一洋人或洋商的名下(「掛名」),又由洋商向領事館註冊,然後由上海道署認證蓋印,地契就成為了道契,而中國業主與洋商另簽一份協議,證明該地真正的主人屬於中國業主,這種協議書叫作「權柄單」,這種「道契」則叫作「洋商掛名道契」[7]

參考來源

編輯
  1. ^ 1.0 1.1 上海浦東圖書館. 浦东文史 | 浦东滨江的昔日故事(五) ——不畏强权充满艰辛的维权. 搜狐. 2017-12-10 [2018-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8). 
  2. ^ 2.0 2.1 2.2 2.3 2.4 2.5 《民國上海縣誌》:「謝源深,字志澄,號酉山。父錫祉,字香谷。精醫術、喜施予,遇貧病,率不取酬。源深斌性聰慧,讀書過目成誦。年十一,畢《十三經》,做詩文有奇氣。光緒三十年,入邑庠,有志於經世之學,旁及金石書畫,評騭允當,不屑以帖括為事。二十年,中舉人,逆知時局日危,文字不足以濟變,決計不應會試,轉致力於鄉里公益。三十一年秋,海潮為災,土塘衝決,日夜奔馳,身任修築之役。工竣,謀善後,始議設塘工局,顧地方款拙不獲,己恆捐私資助成之。浦左一帶,廠棧林立,洋商地痞,朋比為奸,侵漁田畝,朦領道契,糾紛無所不至,源深力持正義,不屈不撓,卒使就範。又創道南小學,規劃周詳,成就甚眾。宣統二年,當選諮議局議員,於地方利弊,建議侃侃,率具綱領。民國元年後,杜門卻掃,不問世事,平居深自韜晦,不欲以名自見,然遇鄉里爭議,咸引一言為重,時論高之,有隱君子風矣。民國九年卒,年五十二。」
  3. ^ 3.0 3.1 3.2 薛理勇. 街道背后:海上地名寻踪(续篇). 上海: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08: 190–194. ISBN 978-7-5608-3736-9. 
  4. ^ 浦東塘工善後局. 浦东塘工善后局案(附建筑置器册报). 上海: 時中書局. 1910: 正文1-2. 
  5. ^ 《高橋鎮志》編修辦公室. 高桥镇志.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2018-06-09]. ISBN 978-7-5326-256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12). 
  6. ^ 張朋園. 附录一 咨议局及咨政院议员名录. 《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 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论述》. 上海三聯書店. 2013. 
  7. ^ 薛理勇. 旧上海的造房和租房. 新民晚報 (新民晚報社). 2015-01-18: B12 [2018-06-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6-08). 
  8. ^ 上海市黃浦區志編纂委員會. 黄浦区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6-04 [2019-04-20]. ISBN 7-80618-055-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26). 
  9. ^ 《光緒上海縣續志》:「浦東塘工局,在東溝。光緒三十二年六月知縣汪懋琨准高、陸兩行紳董、朱有恆、朱有常、謝源深、朱日宣等稟通詳立案。……凡修培塘身,以及築圩灌泥、開闢道路、修建橋樑、碼頭、渡亭、開挖東溝、設置輪渡、創立小學、施醫種痘、賒讓棺木、戒煙所等無不次第興舉。所需經費大都以清厘洋商隱佔之地價充用……」
  10. ^ 《上海地名志》編纂委員會編; 上海市地方志辦公室. 上海地名志. 上海: 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1998-12 [2018-06-09]. ISBN 7-80618-527-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8-06-04). 

拓展閱讀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