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戒甫(1887年3月—1974年),男,中國湖南省湘鄉縣(今漣源市)人,先秦諸子研究專家、楚辭專家、金文學家

生平

編輯

1887年3月,譚戒甫出生於一農民家庭。1905年,他考入湖南遊學預備科。1909年考入上海高等實業學堂學習電機工程。1914年之後,他到湖南省立第一中學任教師,教授英文毛澤東曾為其學生。[1][2]

到1938年之前,譚戒甫曾先後擔任過一系列軍、政及社會職務,依次為光復軍司令部交際主任,湘西鎮守使署參謀、湘粵桂聯軍援鄂第三路軍總司令秘書、湘岸榷運脊嶺粵稅分局兼煤田分局局長、湖南議會編制主任、湘岸榷運總局秘書長、湖南省長公署秘書長、岳關和株洲折驗處處長、粵漢鐵路湘鄂路局秘書主任、國民革命軍第三路游擊司令(歸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指揮)、湖北省縣長考試委員會襄校委員、省立通俗日報總編、上海民權報湖南公報國民日報翻譯員兼文藝編輯、民國日報主筆等。[3]

1928年,他在武漢大學中文系任講師一年,之後被該校聘為教授,他講授的課程有「諸子要論」、「諸子專書研究」、「目錄學」、「形名學」。1938年9月至1945年,譚戒甫先後任西北大學西北師範學院貴州大學貴陽師範學院之江大學等校教授,並曾任西北大學中文系主任、貴州大學中文系主任。1946年2月,他擔任湖南大學教授、文學院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53年高校院系調整之後,譚戒甫調任武漢大學歷史系教授。[1]

譚戒甫曾被選為武漢市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受邀參加過天安門五·一」觀禮。因曾任湖南省立第一中學教師,譚戒甫與毛澤東交情甚好。譚戒甫曾於1957年應邀到毛澤東家中作客,並曾和毛多次通信。1958年毛澤東武漢又曾見譚戒甫。1974年譚戒甫去世,享年87歲。[1][3]

學術貢獻

編輯

譚戒甫的主要研究方向為先秦諸子,次為楚辭西周金文[1]

先秦諸子研究

編輯

他研究先秦諸子的成果主要體現在《墨辯發微》、《公孫龍子形名發微》、《墨經分類譯注》、《莊子天下篇校釋》、《校呂遺誼》等著作中。在這方面他的突出貢獻是發現了形名學墨經小取論式(與西方的邏輯學近似但又不同),詳見《墨辯發微》、《公孫龍子形名發微》二書。早在1919年,他便寫出了《墨經長籠》的稿本,後來經刻苦研究,又發現了形名學。他說:[1]

形名二字的含義,若利用現代語文作解釋,是容易清楚的。因為凡物必有形,再由形給它一個名,就叫「形名」。由是得知:形名家只認有物的「形」,不認有物的「實」,他以為「形」即是物的標誌,「名」即是「形」的表達。物有此「形」,即有此「名」,由此說來,天下萬物,「形」、「名」二字可以括盡。故公孫龍總揭其義,叫做「形名」,以成其學。

1920年7月,譚戒甫專門研究了《公孫龍子》,結合墨經對原來輯有的《公孫龍子》各種相關材料進行研究。《墨辯發微》是一部研究《墨子》書中的墨辯(或稱「墨經」)六篇暨《經上》、《經下》、《經上說》、《經下說》、《大取》、《小取》的專著。《公孫龍子形名發微》是《墨辯發微》的姊妹篇。這兩部書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較高地位。[1]

1956年,中國科學院成立了哲學研究所,譚戒甫即同蘇聯科學院立約譯注墨經,1957年完成《墨經分類譯注》一書。[1]

譚戒甫的諸子研究深入且全面。他反覆修訂過顏昌堯的《管子校釋》稿本。他的《莊子天下篇校釋》、《校呂遺誼》是修改1928年起在武漢大學任教時自撰的教本而成。[1][1]

楚辭研究

編輯

西周金文研究

編輯

他最早的金文研究作品是1933年脫稿、1936年在《武漢大學文哲季刊》第五卷上發表的研究董武鍾的論文。此後他的金文研究不斷深入。1953年他轉教歷史學後,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周金文的研究,撰寫了《西周金文綜合研究》。他主張用地下出土的文字資料和西周史料加以對勘,從而獲得對西周歷史的新認識。[1]

重要著作

編輯

書籍

編輯

論文

編輯
  • 譚戒甫,《商君法》傳說之訛變,武漢大學文哲季刊4卷1號(1933年)
  • 譚戒甫,董武鍾肊考,武漢大學文哲季刊5卷3號
  • 譚戒甫,二老研究,武漢大學文哲季刊4卷4號
  • 譚戒甫,公孫龍子五論校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6卷2號(1937年)
  • 譚戒甫,類物明例(墨辯發微中之一篇),武漢大學文哲季刊5年4號
  • 譚戒甫,論晚周形名家,武漢大學文哲季刊1卷1號(1930年4月)
  • 譚戒甫,論形名家之流別,武漢大學文哲季刊1卷2號(1930年7月)
  • 譚戒甫,墨辯軌範,武漢大學文哲季刊2卷1號(1931年)
  • 譚戒甫,墨辯軌範(續),武漢大學文哲季刊2卷2號
  • 譚戒甫,墨辯論式源流,武漢大學文哲季刊2卷4號
  • 譚戒甫,墨子『辭過』義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1卷4號
  • 譚戒甫,墨子大取編校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5年4號
  • 譚戒甫,墨子經說釋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3卷3號
  • 譚戒甫,墨子論蕃育人民不主早婚說,武漢大學文哲季刊6卷4號
  • 譚戒甫,墨子小取弟四章校釋,武漢大學文哲季刊5卷1號(1935年)
  • 譚戒甫,商容傳說之譌變,武漢大學文哲季刊4卷4號
  • 譚戒甫,十字說,武漢大學文哲季刊1卷2號
  • 譚戒甫,史記老子傳考正(據殿本),武漢大學文哲季刊5卷2號
  • 譚戒甫,思孟五行考,武漢大學文哲季刊2卷3號
  • 譚戒甫,校呂遺誼,武漢大學文哲季刊3卷1號(1932年)
  • 譚戒甫,校呂遺誼(續),武漢大學文哲季刊3卷2號
  • 譚戒甫,校呂遺誼(三續),武漢大學文哲季刊3卷3號
  • 譚戒甫,校呂遺誼(四續),武漢大學文哲季刊3卷4號
  • 譚戒甫,形名發微纂餘篇,武漢大學文哲季刊6卷3號
  • 譚戒甫,中庸考略,武漢大學文哲季刊4卷2號
  • 譚戒甫,周易卦爻新論,武漢大學文哲季刊5卷2號
  • 譚戒甫,周初夨器銘文綜合研究,武漢大學人文科學學報1956年第1期
  • 譚戒甫,屈原《哀郢》的研究,四川大學學報1957年第8期
  • 譚戒甫,西周'曶'器銘文綜合研究,載中華文史論叢(第三輯),北京:中華書局,1963年
  • 譚戒甫,先周族與周族的遷徙及其社會發展,載文史第6輯,北京:中華書局,1979年

註釋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譚戒甫. [2010-08-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0-09-14). 
  2. ^ 薛毅,毛澤東與譚戒甫先生的情誼,湖北文史資料1994年01期
  3. ^ 3.0 3.1 譚固生,譚戒甫傳略,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