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倫塔
貝倫塔(英語:Belém Tower,葡萄牙語:Torre de Belém)是一座五層防禦工事,位於葡萄牙里斯本的貝倫區。它建於文路爾一世時期的1514年到1520年間,用來紀念達伽馬成功航海世界一周,同時為貝倫區的港口及附近的哲羅姆派修道院提供防禦。
世界遺產 | |
---|---|
官方名稱 | Monastery of the Hieronymites and Tower of Belém in Lisbon(英文) Monastère des Hiéronymites et tour de Belém à Lisbonne(法文) |
位置 | 葡萄牙(歐洲和北美地區) |
標準 | 文化:(iii)(vi) |
參考編碼 | 263 |
登錄年份 | 1983年(第7屆會議) |
歷史
編輯隨着地理大發現時代的到來,葡萄牙里斯本成為重要的海港,因此有必要建造一些防禦工事來防衛里斯本和它的港口。葡萄牙國王約翰二世最早提出一個防禦計劃。貝倫塔就是這個計劃的一部分。貝塔的建造也為了紀念里斯本的主保聖徒,聖文森特(St. Vincent)。
法蘭西斯科·德·阿魯達(Francisco de Arruda)被任命為貝倫防禦工事總建築師。他以前在北非建造過許多防禦工事,頗有名氣。貝塔的建造始於1514年,由皇家工程大臣迪奧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主管,當時他也負責附近的哲羅姆派修道院的建造。貝倫塔在1520年完工,一年以後加斯帕·德·派瓦(Gaspar de Paiva)被任命該塔的第一任長官。
在貝倫塔的建築風格上很容易看出法蘭西斯科·德·阿魯達的作用,他大量使用了摩爾人和阿拉伯人的藝術元素,比如說崗亭頂端的胡椒粉盒形狀的炮台。
為了顯示出國王的聲威,塔上裝飾了許多文路爾式的象徵物,比如說厚的石繩環繞塔身,點綴石結、渾天儀或是耶穌十字和一些其他的動植物元素。其中一座石雕犀牛相當引人注目,它在崗亭的底座上,顯示了葡萄牙航海家探索海外的功績。
隨着時間流逝,貝倫塔失去了它建造時的主要用途,防守塔霍河邊上的港口。在後來的幾個世紀中,它被用作海關,電報站,甚至是燈塔。利用貯藏室被改造成的地牢,它也曾被用作為監獄。
今天,就像聳立在美國紐約入港處的自由女神像一樣,聳立在里斯本港口的它成為了葡萄牙的象徵。在1983年,貝倫塔和附近的哲羅姆派修道院一起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建築
編輯貝倫塔被分為兩部分:塔身,內部有四個有拱頂的房間;壁壘,有着許多炮台。
壁壘
編輯走過吊橋,穿過大門,就可以看到壁壘的內部。牆上共有16個炮位可以安裝大炮以禦敵。地板中間高,邊緣低,這樣有助於保護大炮,也可以快速的排乾積水。在屋頂的中央有個哥德式的矩形天窗,用作壁壘的通風口,以便大炮開火的硝煙能快速散去。在壁壘的地板下面有一些儲藏室,最大的一間可以從北面的樓梯到達。這些儲藏室一開始被用來放補給品,後來變成地牢。在入口的右邊有一座陡峭的樓梯通向壁壘頂部的平台。在多邊形的平台的角上有6座崗亭,每座都有一扇瞭望窗和胡椒盒形狀的屋頂。在平台的中央有一圈欄杆,圍着下面的天井。在1580年開始的增建工程試圖使貝倫塔有更多的空間容納更多人,但這些增加的部分不久就被毀壞,貝倫塔回到了原先的樣子。在欄杆的南面有一座勝利聖母像(Nossa Senhora do Bom Sucesso),也被稱之為葡萄處女(Virgem das Uvas)。
塔身
編輯塔的正面朝南,入口在壁壘平台上。塔的朝南面上有着極好的石雕。在第二層的陽台上有用花邊裝飾的楣和欄杆,在上面有一個巨大的文路爾一世國王之盾(Royal Shield of King Manuel I)。這個用皇家符號和文路爾式的元素裝飾的正面,被16世紀的旅行者和水手稱讚。沿右側的樓梯走上去,就進入塔中的第一個房間,被稱之為長官的房間。那裏有個八角形開口的水箱,用來貯藏雨水。房間的頂是用石灰塗抹的。在東北角和西北角又通向崗亭的入口。左側有一段螺旋梯,通向上層其他的房間。房間的名字可能來源於這是原來長官辦公的地方。1521年,加斯帕·德·派瓦在這裏辦公,行使管理和審判的權利。沿螺旋梯向上可以到達第二個房間,被稱之為國王的房間。這間房間通向南面的陽台,那裏地板上有8個圓孔,可以讓防守者往下扔石頭和沸油。上面的第三間房間被稱之為觀眾的房間。這有兩扇大窗,它們之間有個壁爐。最上的一個房間被稱之為小禮拜堂,有着扇形的拱狀天花板,裝飾着文路爾式的象徵物,這間房間總體來說相當樸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