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現實幽默
超現實幽默(也稱為荒誕幽默)是幽默的一種形式,通過故意違反因果推理,來產生明顯不合邏輯的事件和行為。超現實幽默往往由離奇的並列、不當的推論、無理或荒謬的場景以及大量廢話構成。
超現實幽默是對觀眾預期的顛覆,以與場景邏輯脫節的不可預測性來娛樂觀眾;荒唐離奇的劇情正是其吸引力所在。超現實幽默這一流派起源於藝術上的超現實主義。
文學先驅
編輯不合邏輯與荒謬是超現實幽默的要素。人們可以通過這兩者識別出其先驅和自19世紀以來的早期作品,譬如路易斯·卡羅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與《愛麗絲鏡中奇遇》,這兩部作品都將不合邏輯和荒謬(如吸水煙的毛蟲、用活火烈鳥當槌子的槌球比賽等)運用於產生幽默效果。愛德華·李爾的許多兒童故事和詩詞也以超現實的手法寫成,含有各種無意義的胡說八道。比如,《四小孩環遊世界》(The Story of the Four Little Children Who Went Round the World,1871年)中充斥着矛盾的陳述和離奇的圖片。例如:
過了一段時間,他們看見遠處有一塊陸地。當他們抵達那裏時,他們發現那是一座注滿了水的小島,小島完全被陸地圍住。此外,它的四邊是一些由裏向外逐漸消失的峽谷,每條峽谷都有一股巨大的水流,它們圍着小島向四處奔涌,看起來美極了。那裏只有一棵樹,503英尺高。[1][2]
與達達主義和未來主義的關係
編輯在20世紀早期,以達達主義、超現實主義和未來主義為代表的幾起先鋒派運動[3],展開了對一種隨意、惱人和不合邏輯的藝術形態的爭論。這些運動的目標在某種程度上說是嚴肅的:他們致力於破壞當代藝術機構的莊嚴感與自我滿足感。因此,他們創作的許多藝術作品都有意地去逗人發笑。
一個著名的例子是杜尚的作品《噴泉》(1917年),它實際上是一口裝反了的小便斗,並署名「R. Mutt」。這一作品是史上最知名和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品之一,並是現成物運動中最早的作品之一。它本身是一個玩笑:因為它顛覆了物品本身的用途,在藝術展中也是不協調的異類[4]。
詞源和發展
編輯1920年代初,人們開始使用「超現實」(surreal)一詞來描述一種美學類型。
在先鋒派運動以外,早期的超現實主義喜劇出現在現代作家帶有諷刺和喜劇色彩的作品當中:譬如李爾和卡羅寫作的那些沒有正常邏輯規則的故事。除此以外的例子,還有弗朗茨·卡夫卡的黑色幽默作品,詹姆斯·喬伊斯、傑克·凱魯亞克、威廉·柏洛茲和亨特·S·湯普森的意識流文學,以及狄蘭·托馬斯與E·E·卡明斯的詩詞。
超現實幽默也存在於先鋒派的戲劇作品中。例如《等待戈多》和《君臣人子小命嗚呼》。在美國,通常認為S·J·佩雷爾曼(1904年-1979年)是第一位超現實幽默作家。[5]小野洋子、安迪·沃霍爾、唐納德·巴塞爾姆、伊塔羅·卡爾維諾、約翰·霍奇曼等許多藝術家在他們的作品中也運用了這一技法。
超現實主義幽默在大眾文化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自《愚公秀》、厄尼·科瓦茨和火象劇院之後。在1960年代,超現實幽默與反文化相結合,不僅在青年國際黨和快樂搗蛋者等社會運動中得到運用,也出現在披頭四樂隊、西德·巴雷特、弗蘭克·扎帕、居民、邦佐狗樂隊、牛心上尉以及電視劇《門基樂隊》的迷幻音樂當中。
斯派克·米利根的荒謬主義作品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他的早期電台作品《愚公秀》在當時極其流行,啟迪了眾多的荒謬主義喜劇演員。1969年,斯派克·米利根開始創作電視節目《Q...》,這一小品劇進一步影響了同時代的喜劇表演團體蒙提·派森。同樣,派森劇團也以其開創性的節目《蒙提·派森的飛行馬戲團》影響了眾多後來者。
1980年代,隨着「另類喜劇」時代的開啟,荒誕主義的喜劇家們開始巡迴表演,連環喜劇團也在這一時期誕生。隨着在第4台播出的第一檔節目《連環喜劇秀》(The Comic Strip Presents...)大獲成功,BBC決定啟動電視劇《超現實大學生活》的製作,並在1982年至84年間播出了兩季。這是一部基於四個大學生生活的荒謬主義處境喜劇。與《蒙提·派森》一樣,《超現實大學生活》也具有錯綜複雜的結構,其劇情荒謬而無序。
從1980年代後期到1990年代,維克·里夫斯和鮑勃·莫蒂默在英國超現實喜劇界佔主導地位。
進入21世紀後,喜劇團體「神奇動物管理員」開始利用處境喜劇的形式來表現超現實幽默。單口喜劇演員埃迪·伊扎德的作品中廣泛應用了超現實主義的派森流派風格:他通常使用擬人的手法來講述老梗,並會將數個笑話串聯成一出時長2小時的表演。「神奇動物管理員」的成員諾埃爾·菲爾丁是一位著名的超現實主義表演家。在團體節目之外,他還擁有自己的小品劇《諾妞的奢華喜劇》,劇中表現了多位超現實的角色:例如職業是體育老師的巧克力手指餅,以及頭部是一個巨大濱螺的人。
超現實主義幽默在電影中的應用,通常以提出離奇、顛倒或誇張的假設開始,隨着劇情發展產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後果;在電影中,觀眾自發的擱置懷疑會被延長到荒謬的長度。路易斯·布努埃爾是拍攝超現實主義電影的大師,以《泯滅天使》為代表之作。此外,彼得·格林納威的《崩潰》、特里·吉列姆的《妙想天開》亦是此類電影的代表作。[6][7] 和諷刺一樣,超現實幽默並不僅是純粹的娛樂手段,它更以攻擊特定規範與成見為目的。
討論
編輯瑪麗·羅傑斯和戴安娜·皮恩博士在題為「大象和棉花糖」(副標題「幽默對不一致性的解答及其喚醒理論的理論綜合」)的文章中分析了這一主題,寫道:「沒有徹底解答不一致性的笑話是荒謬的」,並以一則大象笑話來舉例:「為什麼大象坐在棉花糖上?」「因為他不想掉進熱巧克力杯子裏去。」[8]
「在她們看來,這個笑話沒有得到徹底的解答,」埃利奧特·奧林格寫到,「因為這個場景與我們的世界並不相容。很明顯,現實世界中大象並不會坐在熱巧克力杯子上。」[9]奧林格認為幽默不在於解答不一致性,而在於「感知適度的不一致性」。[10]他認為,所有的笑話都帶有不同程度的不一致性;而要構成荒謬的笑話,需要額外具有與常識相悖的「荒謬形象」。[11]
參見
編輯參考文獻
編輯- 腳註
- ^ Lear, Edward. Nonsense Songs, Stories, Botany, and Alphabets. [2017-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1-03-14).
After a time they saw some land at a distance; and when they came to it, they found it was an island made of water quite surrounded by earth. Besides that, it was bordered by evanescent isthmuses with a great Gulf-stream running about all over it, so that it was perfectly beautiful, and contained only a single tree, 503 feet high.
- ^ 張文武 (譯). 爱德华·李尔:四小孩环游世界. [2017-02-0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19).
- ^ Buelens, Geert; Hendrix, Harald; Jansen, Monica (編). The History of Futurism: The Precursors, Protagonists, and Legacies. Lexington Books. 2012年. ISBN 0-739-17387-1.
- ^ Gayford, Martin. Duchamp's Fountain: The practical joke that launched an artistic revolution. The Telegraph. 2008年2月16日 [2017年2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年11月21日).
- ^ McCaffery, Larry. An interview with Donald Barthelme. Partisan Review. 1982, 49: 185.
People like SJ Perelman and EB White—people who could do certain amazing things in prose. Perelman was the first true American surrealist—ranking with the best in the world surrealist movement.
- ^ Vogel, Amos. Film as a Subversive Art. New York: Random House. 2005. ISBN 0-394-49078-9.
- ^ Williams, Linda. Figures of Desire: An Analysis of Surrealist Film.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ISBN 0-520-07896-9.
- ^ Chapman, Antony J.; Foot, Hugh C. (編). It's A Funny Thing, Humor. Pergamon Press. 1977: 37–40.
- ^ Oring 2003,第20–21頁
- ^ Oring 2003,第14頁
- ^ Oring, Elliott. Jokes and Their Relations.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1992: 21–22.
- 書目
- Oring, Elliott. Engaging Humo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