鄖西縣
鄖西縣為中國湖北省十堰市所轄。總面積為3502.6平方公里,常住總人口約38萬人。鄖西縣地處鄂西北角,北依秦嶺,南臨漢江,北、西、南三面與陝西省商南、山陽、鎮安、旬陽、白河五縣接壤,東南與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毗連。縣人民政府駐城關鎮。
鄖西縣 | |
---|---|
縣 | |
鄖西縣的地理位置 | |
坐標:32°59′38″N 110°25′18″E / 32.99392°N 110.42153°E | |
國家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隸屬行政區 | 湖北省十堰市 |
面積 | |
• 總計 | 3,506.95 平方公里(1,354.04 平方英里) |
人口(2020年)[1] | |
• 常住 | 371,012人 |
• 密度 | 106人/平方公里(274人/平方英里) |
• 城鎮 | 151,455人 |
時區 | 北京時間(UTC+8) |
郵政編碼 | 442600 |
行政區劃代碼 | 420322 |
鄖西縣版圖面積3509平方公里,東西長115公里,南北寬55公里,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鄖西縣轄18個鄉鎮(場、區),348個村(居)委會,2221個村民小組。
縣建制於明朝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1947年11月鄖西解放,是湖北省解放最早的縣;1987年,國務院確認鄖西為革命老區縣;2001年,被列入國家新一輪扶貧開發重點縣。
行政區劃
編輯城關鎮、土門鎮、上津鎮、店子鎮、夾河鎮、羊尾鎮、觀音鎮、馬鞍鎮、河夾鎮、香口鄉、關防鄉、湖北口回族鄉、景陽鄉、六郎鄉、澗池鄉、安家鄉、槐樹林特場和三官洞林區。
人口民族
編輯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鄖西縣常住人口為371012人。[3]
歷史沿革
編輯古為梁州東域。西周、春秋為麇國之地,戰國屬楚。秦為漢中郡的錫縣。漢於境內增置長利縣,與錫縣同屬漢中郡;東漢時省長利入錫縣。三國魏時於境西甲河上游要津(即今上津地)置平陽縣,隸魏興郡。西晉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平陽為興晉,復長利與錫縣並存,仍隸魏興郡,東晉及南朝劉宋時未變。梁置上津縣。隋義寧二年(公元618年)復置長利縣。
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以上津屬商州,隸山南西道,省長利入鄖鄉、省錫縣入豐利,隸山南東道。北宋以錫義山之西為上津縣,隸商州,屬永興軍路,以東為鄖鄉,隸西南路。南宋劃上津歸金州,屬利州路。元省上津縣為上津鎮,隸商州。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鄖鄉為鄖縣,隸襄陽路的均州。明洪武八年(1375年)復置上津縣,屬襄陽府;成化十二年(公元1476年)分鄖縣的武陽五里、上津的津陽四里置鄖西縣,以位於鄖縣以西得名,屬鄖陽府。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省上津入鄖西,屬鄖陽府。
民國初年,全國廢府,鄖西縣直屬湖北省,後屬襄陽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隸湖北省第十一行政區督察區。民國二十五年(1936年)隸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區。
1947年11月16日,中共政權攻佔鄖西縣城,設鄖西縣民主政府。1949年5月,屬陝南行政區兩鄖專區。1950年,隨鄖陽專區劃回湖北省。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所轄縣份併入襄陽專區,鄖西屬之。1965年恢復鄖陽專區,鄖西仍屬鄖陽地區(後改地區)。1994年鄖陽地區與十堰市合併,為十堰市所轄。
參考文獻
編輯- ^ 國務院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國統計出版社.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2023年郧西县统计用区划代码和城乡划分代码.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2023-06-30 (中文(中國大陸)).
- ^ 中國: 湖北省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1-1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