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疫給水部
防疫給水部(日語:防疫給水部)是大日本帝國陸軍從1936年至1945年期間的一個部門。因負責前線部隊的疫情預防、清潔用水,以降低疫病發生率,因此被稱為「防疫給水部」。但與此同時,這支部隊也負責對敵軍投放細菌武器,希望能通過散佈疫病來降低敵方戰力。[1]這些部隊由石井四郎建立和領導,故而也被稱為石井機關(日語:石井機関)。石井機關的所有單位都進行了人體實驗,但由731部隊和1644部隊系統地進行。[2]
歷史沿革
編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陸軍秘密開發化學武器,建立專門製造毒氣之工廠[3]:134。1925年,世界各國締結禁止使用生物和化學武器的《日內瓦議定書》。石井四郎認為,如果細菌武器具有如此大的威脅性和有效性,以至於必須在條約中予以禁止,那麼就沒有理由不發展它們。石井當時正在進行為期兩年的海外旅行。他回國後曾向日本陸軍省和總參謀部警告說「最強大的國家都在為細菌戰做準備,如果日本不做好準備會遇到很大的困難」。[4]1928年,石井四郎接受軍方派遣,前往歐美進行細菌戰考察。1930年回國後,他向陸軍中央廣泛宣傳他的細菌戰理論:[5]:24-25
- 指出海外西方列強都在積極研究細菌戰,如果日本不做好準備,必將遭受挫敗;
- 強調日本缺乏充足的金屬礦藏來製造傳統武器,而細菌武器不需要大量金屬資源且易於生產;
- 闡述細菌武器的殺傷範圍比傳統的鋼鐵炮彈更為廣泛,它可以重複傳染並保持殺傷力,僅對敵人造成傷害而不破壞物質,從戰略意義上來說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強大武器。
1932年,石井發明了軍用野戰防疫濾水器,能夠將野外污水過濾成為安全飲用水。這一新型野戰濾水器被稱為「石井式濾水機」並被配備給全軍。這一發明提高了石井向軍方鼓吹細菌戰的說服力。他甚至曾在參謀本部當眾喝下經過濾水器過濾的尿液,以此來遊說軍方高層支持他的細菌戰設想。1932年8月,軍方終於同意了他的細菌戰計劃,隨後建立的細菌戰部隊被稱為「防疫給水部」。[5]:24-25然而石井式濾水機並未發揮其應有作用:在1942年浙贛戰役中,731部隊以霍亂菌等病原體進行生化作戰時,日軍有約1700人死亡,約1萬人入院治療。[6]
1932年8月,日本軍方高層批准陸軍軍醫學校成立了防疫研究室,從事細菌武器的研究開發。次年,陸軍軍醫學校投入20萬日元建造了一個1795平方米的鋼筋水泥二層研究大樓,用作防疫研究室的活動場所。防疫研究室成立後,組織人員開始撰寫有關細菌戰研究的論文,並發表在《陸軍軍醫學校防疫研究報告》上。直到1945年日本戰敗,該報告共刊發了約150篇絕密論文作為「第1部」,以及約947篇秘密論文作為「第2部」。這些論文構成了日本細菌戰理論研究的重要內容,防疫研究室也成為了日本細菌戰理論研究的主要機構和大本營。[5]:22
石井四郎將細菌戰研究分為「A(攻擊)研究」和「B(防疫)研究」兩類。他認為,B研究可以在日本本土的防疫研究室進行,但A研究必須在國外進行,以確保其保密性和獲取充足的試驗材料。[5]:25-26因此於1933年秋,在滿洲國成立東鄉部隊。1936年,部隊擴張成為731部隊,隸屬於關東軍。1932年,石井四郎(陸軍軍醫、醫學博士)開始在東京之陸軍軍醫學校中準備細菌戰,1936年,根據日本「軍令陸甲第7號」命令,在哈爾濱之平房正式建立名為「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隊」之細菌部隊,石井四郎擔任部隊長[3]:134[2]
隨着1937年後戰線在中國各地的擴張,731部隊的姐妹單位在中國主要城市建立起來。這些單位也被稱為流行病預防和供水部門。例如,1855部隊於1938年2月9日在北京成立,1644部隊於1939年4月18日在南京成立,8604部隊於1939年4月8日在廣州成立。[2]日本佔領新加坡後,1942年3月26日在那裏成立了一個類似的單位,即9420部隊。這些附屬單位構成了整個戰爭期間石井機關的範圍。截至1939年底,該機關共有10,045名工作人員,其中4,898人被分配到東京和平房的核心單位。[2]
體系設置
編輯在日本的細菌戰體系中,陸軍省和參謀本部是細菌戰部隊軍政和軍令的最高領導和指揮機關。東京的陸軍軍醫學校防疫研究室則是日本細菌戰研究和策劃的國內基地。海外有六大細菌戰部隊,這些部隊隸屬於各大方面軍。另外,各大方面軍的細菌戰部隊還分別建立了若干支部,總數約為50到60個。在1938年,日本的師團中有18個,即52%的日軍師團,建立了防疫給水部。隨後幾乎所有的師團都配備了防疫給水部或防疫給水班,這使得師團能夠獨立進行小規模的細菌戰。此外,日軍還經常組建「臨時野戰防疫給水部隊」,並配屬給師團以上的大部隊作戰,作戰完畢後即予解散。[5]:25-26
組織架構
編輯日本細菌戰部隊體系如下:[7]
- 陸軍軍醫學校防疫研究室,駐地日本東京新宿
- 關東軍防疫給水部,通稱號「滿洲第691部隊」,駐地哈爾濱
- 北支那方面軍防疫給水部,通稱號「甲字1855部隊」,駐地北京神樂署
- 下轄天津辦事處、津沽辦事處、石門(石家莊)分部、太原分部、運城辦事處、濟南分部、青島辦事處、張家口分部、包頭辦事處、鄭州分部、開封辦事處、新鄉辦事處、郾城辦事處
- 中支那方面軍防疫給水部,通稱號「榮字1644部隊」,又稱「多摩部隊」,駐地南京原南京陸軍中央醫院
- 下轄上海支隊、蘇州支隊、杭州支隊、蕪湖支隊、安慶支隊、金華支隊、武昌支隊、漢口支隊、九江支隊、岳陽支隊、當陽支隊、沙市支隊、常州支隊、南昌支隊、宜昌支隊
- 南支那方面軍防疫給水部,通稱號「波字8604部隊」駐地廣州中山大學醫學院
- 在廣東、福建、香港、廣西設有支部
- 南方軍防疫給水部,通稱號「岡字9420部隊」,駐地新加坡英王愛德華七世醫學院
- 在馬尼拉、雅加達、萬隆、 仰光、曼谷等地設有支部
除了建立了專門的細菌特種部隊外,在日軍部隊中還成立了69支配合731隊進行細菌戰的防疫部隊。這些部隊包括36個師團防疫給水部、13個野戰防疫給水部、7個獨立防疫給水部,還有獨立混成第89旅團防疫給水部和台灣臨時防疫部。這些防疫給水部隊分佈在中國大部分地區,以及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等東亞到東南亞地區。它們的任務是在日軍的作戰中執行細菌戰和防疫工作。[7]
參考文獻
編輯- ^ 堅持找出二戰「惡魔部隊」真相:日本學者發現70年前公文書,證實731部隊確實曾生產細菌. 風傳媒. 2020-06-22 [202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2-25).
- ^ 2.0 2.1 2.2 2.3 Keiichi, Tsuneishi. 由Junkerman, John翻譯. Unit 731 and the Japanese Imperial Army's Biological Warfare Program. The Asia-Pacific Journal: Japan Focus. 2005-11-24, 3 (11) [2024-02-2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1-09).
- ^ 3.0 3.1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共同編寫委員會 (編). 《東亞三國的近現代史》 香港第一版. 香港: 三聯書店(香港). 2005. ISBN 962-04-2496-4.
- ^ 京都府保険医協会「特集(2)講演録 731部隊の戦後と医の倫理 青木冨喜子氏(作家・ジャーナリスト)」. [2023-8-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06-11) (日語).
- ^ 5.0 5.1 5.2 5.3 5.4 陳致遠. 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的鼠疫细菌战研究.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8. ISBN 978-7-5203-3419-8.
- ^ 731部隊の歴史伝える「石井式濾水機」 3年前、金沢の医療施設から陸自大宮駐屯地に. 東京新聞. 2020-08-19 [2024-02-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3-12-23) (日語).
- ^ 7.0 7.1 侵华日军细菌战揭秘 - 组建细菌战部队. 黑龍江省圖書館. [2024-01-0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4-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