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城、滹沱之戰

陽城、滹沱之戰,945年(後晉開運二年、契丹國會同八年)至946年,契丹滅後晉之戰中,後晉軍先在陽城(今河北省清苑縣西南)之戰以少勝多,然後在滹沱之戰全軍投降的戰役。

945年初,契丹在榆林店(今河南省安陽市北)戰敗後退兵。晉出帝在定州集結兵力,準備轉守為攻。三月,後晉北面行營都招討使杜重威率大軍北上,攻下泰州(今河北省清苑縣)、滿城(今河北省滿城縣北)、遂城(今河北省徐水縣西北)三城,將契丹酋長沒剌以下兩千餘人俘獲。契丹皇帝耶律德光得知晉軍前來,率八萬鐵鷂騎軍向南反攻,依靠騎兵優勢,野戰追殲晉軍,進取開封府。杜重威害怕而退兵,契丹在陽城將他追上。杜重威結陣,且戰且退,南行十餘里至白團衛村,被契丹軍圍住。後晉軍被迫埋鹿角立寨防禦,自傍晚東北風起,越來越大。耶德德光命令鐵鷂騎軍下馬,拔開四面鹿角沖入晉軍行寨,短兵相接。而後順風縱火揚塵。後晉馬步都監李守貞與馬軍右廂副排陣使藥元福等出其不意逆風出戰,率中軍殊死衝殺,晉軍相繼奮擊。契丹軍大敗,奪路而逃。李守貞命步兵拔除鹿角,追擊敗兵,契丹軍從陽城東南,渡水北歸。晉軍退保定州[1]

陽城之役後,晉出帝輕敵,決定再次北伐。946年七月,後晉派宿衛禁軍北上與各軍在廣晉府(今河北省大名縣東北)會師。十一月,杜重威統帥三十萬大軍再次北伐,抵達瀛州(今河北省河間市),被契丹軍反擊,退兵武強(今河北省武強縣西南),想要南撤貝州(治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西北)。契丹軍從易州、定州,攻打恆州(治真定,今河北省正定縣),追擊晉軍到中渡橋(正定東南滹沱河上)。晉將張彥澤與杜重威想要返回恆州,於是焚燒橋樑阻截。契丹軍與晉軍隔着滹沱河對陣,耶律德光暗中派蕭翰從西山迂迴晉軍之後,斷絕糧道、歸路。十二月,晉將王清率軍至恆州奪橋開道,杜重威不許大軍繼後,王清所轄二千人全部戰死。晉軍內外斷絕,軍中糧盡。十二月初八,杜重威派心腹部下前去契丹牙帳,表示投降,耶德德光假稱許立杜重威為晉帝。十二月初十,杜重威歸降,後晉北伐大軍瓦解[2]

參考資料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