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音(?—?),中國春秋晚期楚國人,善於射擊,由范蠡引薦給越王勾踐

生平

編輯

他向勾踐教授了弓弩射擊的原理以及作用並兼以聖人教誨,因而為越王所用,令其教授越國人弩射之道,在國都北郊訓練軍隊,訓練三個月後越國的軍隊學會了弩射。陳音死後,勾踐十分悲傷,將其葬在國都以西的山上,這座山後來也被叫做「陳音山」(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浙江省紹興市區西南)。[1]

陳音在教授勾踐時所引用的《彈歌》,又稱《斷竹歌》《作彈歌》《竹彈謠》,單用「斷竹,續竹,飛土,逐害」八字反映了遠古社會生活,被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二言詩歌,在中國音樂史[2]中國文學史[3]上有極大價值。

相關條目

編輯

參考資料

編輯
  1. ^ 《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第九》:於是范蠡復進善射者陳音。音,楚人也。越王請音而問曰:"孤聞子善射,道何所生?"音曰:"臣,楚之鄙人,嘗步於射術,未能悉知其道。"越王曰:"然願子一二其辭。"音曰:"臣聞弩生於弓,弓生於彈,彈起古之孝子。"越王曰:"孝子彈者柰何?"音曰:"古者人民樸質,飢食鳥獸,渴飲霧露,死則裹以白茅,投於中野。孝子不忍見父母為禽獸所食,故作彈以守之,絕鳥獸之害。故歌曰:"斷竹,續竹,飛土,逐害"之謂也。於是神農皇帝弦木為弧,剡木為矢,弧矢之利,以威四方。黃帝之後,楚有弧父。弧父者,生於楚之荊山,生不見父母,為兒之時,習用弓矢,所射無脫。以其道傳於羿,羿傳逄蒙,逄蒙傳於楚琴氏,琴氏以為弓矢不足以威天下。當是之時,諸侯相伐,兵刃交錯,弓矢之威不能制服。琴氏乃橫弓著臂,施機設樞,加之以力,然後諸侯可服。琴氏傳之楚三侯,所謂句亶、鄂、章,人號麋侯、翼侯、魏侯也。自楚之三侯傳至靈王,自稱之楚累世,蓋以桃弓棘矢而備鄰國也。自靈王之後,射道分流,百家能人用莫得其正。臣前人受之於楚,五世於臣矣。臣雖不明其道,惟王試之。"越王曰:"弩之狀何法焉?"陳音曰:"郭為方城,守臣子也;教為人君,命所起也;牙為執法,守吏卒也;牛為中將,主內裹也;關為守御,檢去止也;錡為侍從,聽人主也;臂為道路,通所使也;弓為將軍,主重負也;弦為軍師,御戰士也;矢為飛客,主教使也;金為實敵,往不止也;衛為副使,正道里也;又為受教,知可否也;縹為都尉,執左右也。敵為百死,不得駭也,鳥不及飛,獸不暇走,弩之所向,無不死也,臣之愚劣,道悉如此。"越王曰:"願聞正射之道。"音曰:"臣聞正射之道,道眾而微。古之聖人射,弩未發而前名其所中。臣未能如古之聖人,請悉其要。夫射之道,身若戴板,頭若激卵,左蹉,右足橫,左手若附枝,右手若抱兒,舉弩望敵,翕心咽煙,與氣俱發,得其和平,神定思去,去止分離,右手發機,左手不知,一身異教,豈況雄雌?此正射持弩之道也。""願聞望敵儀表,投分飛矢之道。"音曰:"夫射之道,從分望敵,合以參連。弩有斗石,矢有輕重,石取一兩,其數乃平,遠近高下,求之銖分。道要在斯,無有遺言。"越王曰:"善。盡子之道,願子悉以教吾國人。"音曰:"道出於天,事在於人,人之所習,無有不神。"於是乃使陳音教士習射於北郊之外,三月,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陳音死,越王傷之,葬於國西,號其葬所曰陳音山。
  2. ^ 劉正國. 《弹歌》本为“孝歌”考. 音樂研究. 2004, (3): 37–44. 
  3. ^ 劉運好. 《弹歌》杂考. 文學遺產. 2010, (6): 12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