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棲犀
雨棲犀(學名:Metamynodon),又名後兩棲犀或似後兩棲犀,是一屬已滅絕的兩棲犀科,也是科內存活得最久遠的一屬,由始新世晚期出現,最後於中新世早期消失,被遠角犀所取代。牠們的化石於美國、蒙古及中國都有發現。
雨棲犀 化石時期:
| |
---|---|
Metamynodon planifrons的骨骼。 | |
科學分類 | |
界: | 動物界 Animalia |
門: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綱: | 哺乳綱 Mammalia |
目: | 奇蹄目 Perissodactyla |
科: | †兩棲犀科 Amynodontidae |
屬: | †雨棲犀屬 Metamynodon Scott & Osborn, 1887 |
模式種 | |
†Metamynodon planifrons | |
種 | |
|
特徵
編輯雨棲犀長約4米。雖然牠們是犀牛的遠親,但外表卻像河馬,前肢也只有四趾。根據牙齒顯示牠們是草食性的,頭顱骨上有一脊是與肉食性哺乳類有關。牠們可能是吃粗糙的植物,其顎骨肌肉也是連接此脊的。雨棲犀有特大的犬齒,用來在河岸尋找食物。牠們可能有非常靈活的唇。牠們的眼睛位於頭顱骨的高位,若全身浸在水中也可以看見上空,有點像河馬及鱷魚。[1]
參考文獻
編輯- ^ Palmer, D. (編). The Marshall Illustrated Encyclopedia of Dinosaurs and Prehistoric Animals. London: Marshall Editions. 1999: 264. ISBN 1-84028-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