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灣

位于中国山东省青岛市的一个海湾

青島灣中華人民共和國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西部,緊鄰舊市中心的一個半圓形海灣。這個海灣緊鄰青島老城區,其周邊分佈着眾多青島市區著名景點

青島灣內的棧橋小青島

地理特徵及海灣周邊 編輯

 
1940年代的前海沿遠景

青島灣海岸線西起八大峽周邊,東至海軍博物館附近的海岬,西側濱海街道為西陵峽路(1990年填海前為貴州路),北側濱海街道為太平路,東側為青島市實驗初級中學的校園及萊陽路8號地段。海灣沿岸多為人造堤壩,而在海灣北岸、棧橋附近,分佈着約1500米的沙灘及礁石群,第六海水浴場便設在此處。

擁有白色燈塔小青島海灣東南側,棧橋自海灣北岸延伸至海灣中心,橋頭是一個二層中國式建築回瀾閣。棧橋與小青島均為青島市的標誌性景觀。

信號山觀海山小魚山等山頭公園環繞海灣周邊,都是觀賞青島灣景色的佳處。丘陵之間便是青島的老城區、老街巷,其中海灣北側的太平路內側,即背倚觀海山總督府舊址中山路商業區,是德國膠澳總督府重點經營開發的區域。老城區群山的坡地和高地上建有天主教堂江蘇路基督教堂 (青島),它們曾經和青島火車站公安局的鐘樓一同構成青島的城市天際線。在1990年代以前,天主教堂的雙塔統治着青島的天際線。此後由於興建高層建築,風貌已經有所改變。

海岸線的變遷 編輯

 
城市建設之初的海灣沿岸
 
青島灣北岸今貌

歷史上,德租時期和日佔時期的市政當局均稱該海灣為「青島灣」(德語:Tsingtau-Bucht,日語:青島湾)。

青島灣的海岸線至19世紀末一直保持着自然狀態。海灣的東北角曾有一段徑流流入海灣,其入海口處曾是青島開埠後形成的一處重要聚落「青島口」(今大學路南端附近),而這個水體後來被一些學者命名為「青島河」。

1892年章高元駐防青島後,在海灣北岸建設了棧橋。1897年德軍佔領青島後,德國人於1898年末在青島灣周邊開始大規模城市建設。1900年,在今萊陽路8號北側附近建設了衙門橋(德語:Yamen Brücke)。同年,為防止海水由於颱風等氣象災害上漲淹沒沿岸城區,前海防波堤開始建設。至1901年12月,防波堤自今太平路江蘇路路口至今太平路蘭山路路口段基本完工,至1903年葉世克總督紀念碑竣工時正式完工。而該段以西至今太平路單縣支路路口的堤壩則於1905年左右竣工。堤壩在建設中並未將海岸線向前推進,而是留出了一部分灘涂礁石地帶。

自防波堤建成後,青島灣沿岸海岸線長期基本保持不變。1930年代初,棧橋改建,橋身延長,南端加建防波堤及回瀾閣。1941年,日軍為將小青島作為彈藥庫利用,建設了自島嶼東端至陸地的堤壩。

1949年之後,海灣東側萊陽路8號區域由於被海軍作為基地使用,曾進行過填海工程,原海岸線的沙灘和礁石被覆蓋。海灣西側貴州路太平路西端一帶也增建了堤壩。在1985-1990年的大規模填海工程中,海灣西側的海岸線大幅度擴張,被稱為「黑瀾」(或稱「黑欄」)的天然礁石群被覆蓋。新填出的地段即為現在的「八大峽」。棧橋公園周邊及其西側的防波堤也經歷了改建與擴建。1993年,在青島第二中學(今青島市實驗初級中學)校園西側,萊陽路8號北側,原「青島河」入海口處及天后宮南側的一片海域被攔海壩圍成人工潟湖。2010年至2012年,原潟湖位置被填平並改造為「奧特萊斯廣場」。

相關條目 編輯

 
青島灣中的德國軍艦,1910年代

參考資料 編輯